選單

孟晚舟歸國,任正非尋路

孟晚舟歸國,任正非尋路

為了更好活下去,華為正在不斷調整身段,開展了“南泥灣”自救計劃,大力發展雲業務、參與網際網路造車,甚至任正非親自“挖煤”“鍊鋼 ”。

撰文|郭朝飛

2020年9月15日遭遇“晶片危機”以來,以硬體起家的華為,正變得越來越“軟”。

9月25日,華為全聯接2021大會期間,繼鴻蒙之後,華為釋出另一個作業系統尤拉(openEuler)。尤拉的定位是數字基礎設施的開源作業系統,其可以被廣泛部署於伺服器、雲計算、邊緣計算、嵌入式等各種形態裝置,實現統一作業系統支援多裝置,應用一次開發覆蓋全場景。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解釋,

鴻蒙的主要應用場景是智慧終端、物聯網終端和工業終端;尤拉則主要面向伺服器、邊緣計算、雲與嵌入式系統。鴻蒙與尤拉會實現底層技術共享。

目前,鴻蒙系統的裝機量超過1。2億部,這一數字並不包括其它物聯網裝置。華為的目標是,2021年達到3億部的裝機量,市場佔有率將超過16%。這一數字被視作生死線,在華為看來,能達到就意味著鴻蒙生態基本成功。

顯然,軟體在華為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今年8月,任正非在華為內部一個座談會上被問到如何怎麼理解馬克·安德森的“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時,他回答說明未來資訊社會的數字化基礎架構核心是軟體。

當然,對華為來說,也有受美國製裁影響手機業務遭遇困境的因素。

2021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204億元,淨利潤率9。8%。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1369億元,企業業務為429億元人民幣,消費者業務為 1357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作為第一收入來源的消費者業務下滑將近一半,去年上半年三大業務的營收分別為,消費者業務2558 億元、運營商業務收入1596億元、企業業務363億元。

“我們明確了公司未來五年的戰略目標,即透過為客戶及夥伴創造價值,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徐直軍說。

為了讓自己更好活下去,華為正在不斷調整身段,開展了“南泥灣”自救計劃,大力發展雲業務、參與網際網路造車,甚至任正非親自“挖煤”“鍊鋼 ”。

“我們不依靠手機也能存活。”任正非說。

1

軍團作戰

鴻蒙已經從C端走向B端。

9月14日,國家能源集團與華為共同舉辦釋出會,宣佈推出鴻蒙礦山作業系統——礦鴻。

礦鴻作業系統的目標是將不同的裝置互聯,透過獨特“軟匯流排”技術,在煤礦領域第一次實現統一的裝置層作業系統,以統一的介面和協議標準,解決不同廠家裝置的協同與互通的問題。

煤炭行業,是華為全面進入工業網際網路的第一站。用任正非的話說,“現在我們只想自己多努力,努力尋找能生存下來的機會。煤礦就是機會,這麼多煤礦將來產生上千億價值,上千億可以養活多少人呀。”

這個故事的開端就是2020年12月,任正非先後到山西煤礦、湖南湘鋼實地考察,親自下礦井、進車間。華為將此描述為任正非“挖煤 ”又“鍊鋼 ”,其背後則是任正非為華為工業網際網路探路。

兩個月後,華為與山西方面聯合成立“智慧礦山創新實驗室”,將5G用於礦山服務的提升。

根據任正非的描述,此前山西煤礦井下瓦斯預警防爆系統要用四根線連線,兩根電源線、兩根訊號線。華為進入以後,瓦斯感測器不再需要線,向上傳輸用無線電,裝置供電用電池,低於6毫安的安全電流標準。

這樣,不僅可以在坑道中隨意佈置,隨著礦機前進,也不會因為佈線導致採掘進展變慢產能得以提高。用小型電池低能量地對瓦斯報警器供電,12-18個月更換一次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還成立了煤炭軍團。這是一個與華為其他BG同級別的一級部門,華為高階副總裁鄒志磊被任命為煤礦軍團董事長,此前鄒志磊擔任過華為運營商BG總裁、華為拉美區域總裁。

任正非在講話中慣用軍事語言,但一個一級部門被冠以“軍團”之名,仍然顯得很神秘。

面對媒體,任正非解釋,“軍團”的叫法是向谷歌學習。“軍團”就是把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技術專家、產品專家、工程專家、銷售專家、交付與服務專家全都匯聚在一個部門,縮短了產品進步的週期。把業務實行顆粒化,這是“軍團”模式,這個模式來自於Google。

2020年11月,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彙報會上,就曾提出面向行業客戶提供雲服務,應該走微軟的道路,優先為大行業、大企業服務的道路,聚焦深耕幾個關鍵行業,打造“黑土地”。

任正非分析,微軟就是透過與客戶的聯合創新,持續構築了競爭優勢。華為要與關鍵客戶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把一些有前途、有大需求的顆粒抽出來,組成以全要素、全業務、全編成,擁有獨立作戰能力與權力的“軍團”。

“每年做好兩三個行業,幾年後最終能達到幾個、十幾個行業,就是不得了!”任正非說。

華為在煤炭行業的目標是,幫助實現“少人、無人、安全、高效”,讓智慧化採煤工作面減人60%,井工煤礦單班入井人數減少10%~20%,煤礦工人也可以“穿西裝打領帶”地工作。

其他行業是否做“軍團”,任正非的標準是:

主要看科學家是否需要編進最前線的作戰團隊,如果需要就採用“軍團”模式,如果不需要就採用矩陣的業務模組模式。

2

煎熬與爭論

雲是另一塊華為正在奮力追趕的業務。2021年上半年,華為對其雲業務架構與人事進行了反覆調整,這也反應了華為對雲的重視與焦灼。

1月,華為消費者BG總裁餘承東兼任雲與計算BG總裁。不到三個月,雲與計算BG被裁撤,雲業務部門獨立為雲BU,成為一級業務部門。雖然部門等級降低,華為在人員方面卻是罕見的高配。餘承東為華為雲CEO,張平安為總裁,徐直軍兼任雲業務董事長。5月再次發生人事變化,餘承東被張平安替代。

在剛剛舉行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徐直軍對此進行了迴應。

徐直軍坦承,傳統IT、伺服器、儲存,跟華為雲到底短期是什麼關係,長期是什麼關係,內部確實一直受煎熬,“不是爭論,是煎熬。”對於做不做私有云,也鬥爭了很久。

一開始,華為計劃把計算、儲存與雲放在一起發展,因此成立了雲與計算BG,與消費者、運營商、企業業務並列為四大BG。

但進入市場,他們發現會互相沖突、打架,又就將雲與計算進行拆分。即便如此,仍有衝突。於是,華為把雲原生相關的全部放到雲BU,公有云建立獨立的銷售隊伍。

華為確定了公有云的方向。“組織調整的目標,是怎麼讓華為雲更好的發展。現在調整的方案,是把華為雲面向雲原生的業務全部由華為雲自己解決。”徐直軍直言,“都知道雲是未來,公有云是趨勢,但是內部就是轉不過來,華為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很痛苦的。”

“我們內部衝突的過程、轉型的過程,從賣產品、賣license,到賣雲,是很痛苦的。唯一可喜的是華為雲活下來了,還在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徐直軍補充說。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的雲基礎設施市場達66億美元,同比增長54%。其中,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和百度雲保持著市場的主導地位,佔雲計算總支出的80%。

二季度,阿里雲市場份額同比增長30%至33。8%,華為雲市場份額達19。3%,騰訊雲市場份額同比增長92%至18。8%,百度雲市場份額同比增長49%至7。8%。

競爭不可謂不激烈。尤其是政企市場成為爭奪的焦點,阿里雲與騰訊雲上半年均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將更多服務團隊下沉到行業和區域。

此前,阿里雲智慧總裁張建鋒向「藍洞商業」等解釋,主要是為了做好客戶服務,行業下沉是幫助客戶做更有競爭力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是阿里雲面臨的核心問題,另一部分是強調本地化、區域化服務的重要性。希望透過行業+區域,相互配合,貼近市場。

張平安接過華為雲,亦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圍繞著對雲需求的三種業務場景,分別成立公有云、夥伴雲、華為雲 Stack三個業務部。其中公有云是主線,沉澱產品競爭力與需求後,能力會同步到華為雲 Stack 版本上,張平安希望華為雲 Stack 能像開放作業系統一樣開放給行業。

對於政企市場,張平安認為華為原本有一定優勢,需要加大創新,在技術創新與客戶的需求領域裡去挖掘技術創新。

張平安給出一組資料,在全球華為雲服務了 4000 多個政企客戶,在中國大概有 600 多個政務雲在和當地政府合作。

3

造車要冷靜

過去兩年多,美國對華為實施了三輪制裁,尤其2020年9月15日以後,華為在晶片方面被“卡脖子”,遭遇晶片危機。出售榮耀之後,外界一直猜測是否會繼續出售整個華為手機業務。

從任正非到其他華為高管,一直堅稱不會放棄。

徐直軍說,被制裁之後,華為一直靠庫存維持生存,也在努力解決晶片製造問題,這要靠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共同努力,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

任正非也對終端給出了新的詮釋。

我們不要將終端只理解為手機,只要與人、與物所有聯接的東西都叫終端。

比如,用於汽車無人駕駛的鐳射雷達、超聲波雷達、多普勒雷達,家庭應用的煤氣表、水錶、電視機、安全系統……都是終端,手機只是終端的一部分。所以,華為公司未來可以轉讓5G技術,但是永遠不會再出售終端業務。”

幾年前,華為消費者業務提出全場景智慧戰略,即“1+8+N”, “1”是手機,“8”是智慧屏、手錶、音箱等產品,“N”是智慧家居、智慧辦公、運動健康等智慧產品。目前,華為圍繞智慧家居、智慧辦公、智慧出行、運動健康和影音娛樂場景等領域,依然在持續推出新品。

在這個全場景戰略中,手機是入口與基礎,眼下華為手機遭遇困境,其規模與持續性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正在努力,努力再努力,讓我們手機業務在適當的時候重回正軌。這是我們的目標。”徐直軍說。

造車,對華為就顯得很有吸引力。

在最近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徐直軍向媒體透露,“老餘(餘承東)不服氣,作為消費者BG的負責人,他想造車,但他只有一票(投票權)。”

華為將自己造車的角色定位為有競爭力的部件供應商,要幫助車企造好車,一方面是幫廠商造出好的汽車,另一方面是要把車造好。這意味著至少短期內,華為還不會親自下場直接造車。

“我們清楚我們做什麼合適,做什麼不合適,清楚我們在求生存階段,清楚我們的未來,我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徐直軍說,是否造車只是一個選擇,對與錯沒法衡量。成了就是對的,沒成就是錯的。越是人人都造車的時候,越要冷靜。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第二年與消費者BG整合。在此之前,華為已經在智慧汽車領域進行研發投入。華為致力於投資自動駕駛軟體,目標是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一旦實現,將顛覆跟汽車相關的幾乎所有產業,這也是10年內可見的最具顛覆性的產業變革。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稱,華為所掌握的ICT的技術,在未來自動智慧電動汽車的幾個關鍵基礎子領域,都能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包括車聯網、車雲、智慧座艙、自動駕駛,還有電源管理或者叫智慧動力系統。

4月17日,北汽新能源搭載華為Hi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的首款量產車型極狐阿爾法S正式釋出。徐直軍表示,未來還會和重慶長安、廣汽合作,推出新品牌汽車。僅僅兩天後,華為終端正式宣佈,開啟汽車售賣業務,首款車型為賽力斯華為智選SF5。華為開始嘗試怎麼幫助車企賣好車。

徐直軍透露,從供應商那裡瞭解到,有一些晶片獲得了美國的許可,主要用於車部件的部分低端晶片。

2021年年初,任正非說,對公司生存的信心更大了,而不是更小,因為有了更多克服困難的手段。

9月25日晚間,孟晚舟乘坐中國政府包機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1028天后,孟晚舟終於回國。

華為是否會迎來轉機?

審校|陳秋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