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增長駭客》衍生的“啊哈時刻”那些事兒

在增長駭客的概念中,啊哈時刻是一個關鍵。「啊哈時刻」的前者是產品不可或缺;「啊哈時刻」的後者是增長。這篇文章,作者為我們拆解了啊哈時刻的幾個要點,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從《增長駭客》衍生的“啊哈時刻”那些事兒

最近在和一些設計、產品、運營的小夥伴探討產品的「啊哈時刻」是如何產生的。有些說,是產品負責人定義了產品的「啊哈時刻」;有些說,是使用者定義了產品的「啊哈時刻」。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首先產品要不可或缺,產品負責人需要主動出擊定義「啊哈時刻」;其次,不同使用者對同一個產品有不同的「啊哈時刻」。

貓王收音機和歐舒丹護手霜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貓王收音機

收音機是80年代的時髦物件,我記得我老爸也有一臺(大大黑黑的),既可以放磁帶聽音樂,也可以透過FM電臺聽音樂。

曾德鈞就是音響、收音機發燒友,因此創立了貓王收音機。貓王收音機產品核心主打“使用者與內容的連線”、“透過硬體+內容+服務的形式,形成一個連線聲音的生態”。貓王收音機還有自己的音樂電臺,透過精選方式從海量內容中挑選出好的內容供給給使用者。還有“OhPlay貓王妙播”APP與貓王收音機連線,同時透過優質的演算法提供使用者千人前面的內容。

以上是產品想給使用者的「啊哈時刻」,很多使用者也一定感受到了,為了貓王收音機豐富的內容、優質的音質去購買的。

但事實上,貓王團隊透過使用者評論發現,使用者購買貓王收音機的「啊哈時刻」並不全是內容,還有好多原因。

比如,很多使用者說:“收音機設計細節很棒、敦實有質感,整體包裝和內部配套贈送的印刷品提升了使用者感官,很適合作為禮品贈送,價效比合適。”

還有很多說:“除了喜歡貓王收音機電臺的音樂外,還喜歡它的外表,復古又精緻,給房間增添了情調。”

除了以上「啊哈時刻」,還有其他的,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

可見貓王收音機的「啊哈時刻」不全由產品定義(我們覺得這裡好那裡好,但使用者不一定這麼認為),也可以由使用者定義。

產品團隊可以圍繞大部分使用者認為的「啊哈時刻」運營,比如既然大家要將貓王收音機作為送禮禮品,產品團隊則可以根據不同節日設計包裝、贈送更多附加禮品等,進一步觸發使用者的「啊哈時刻」。

從《增長駭客》衍生的“啊哈時刻”那些事兒

歐舒丹護手霜

歐舒丹護手霜和貓王收音機給使用者的「啊哈時刻」有點相似。歐舒丹護手霜本身產品主打:

豐潤質地:

乳霜質地,豐潤柔滑,塗抹在雙手,不覺得油膩,容易吸收,保持雙手水感滿滿;

修復及強化肌膚:

改善手部面板脆弱問題,強化手部肌膚自身的修護力。

雖然歐舒丹護手霜價格高,但很多使用者在購買後反應確實和產品所述一致,在感受到護手霜給雙手帶來的驚喜效果後,產生了「啊哈時刻」,並且促進了復購及分享。

當然,透過觀察和分析使用者評論,可以發現,歐舒丹也被用作送禮佳品(有些使用者還說這是永恆的經典),特別是春節送媽媽、婆婆、親戚等非常合適。因此歐舒丹團隊抓住了大部分使用者的這個「啊哈時刻」,推出了很多禮盒裝,提升銷售額。

從《增長駭客》衍生的“啊哈時刻”那些事兒

本文將從以下4四個方面展開,簡單講解下「啊哈時刻」的七七八八。

什麼是「啊哈時刻」

「啊哈時刻」的作用

如何實現「啊哈時刻」

「啊哈時刻」案例

一、什麼是「啊哈時刻」

講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對「啊哈時刻」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只是熟練用到產品中,還需要學習和實踐。

這裡借用《增長駭客》中對「啊哈時刻」的解釋:

“「啊哈時刻」就是產品使使用者眼前一亮的時刻,是使用者真正發現產品核心價值(產品為何存在、他們為何需要它以及他們能從中得到什麼)的時刻。換句話說,就在這個時候,使用者認識到這個產品對他們來說為什麼不可或缺。正是這個時刻下的體驗使早期使用者轉變成產品的超級使用者和宣傳大使。”

可見,產品團隊有必要去探索自身產品的「啊哈時刻」,促進使用者增長,提升收益。

二、「啊哈時刻」的作用

既然都說「啊哈時刻」有價值,那「啊哈時刻」可以為產品側和使用者側帶來哪些好處呢?

1。 產品側

提升使用者規模、日活、月活;

促使使用者分享和口碑傳播,形成產品自然傳播力;

使用者愛不釋手,可以提升產品的銷售額;

促進產品繼續發現「啊哈時刻」,產品如滾雪球般讓使用者越來越喜歡。

2。 使用者側

從來沒有用過這麼不錯的產品,只要有相關需求,就會使用(付費),「啊哈時刻」其他產品無法給予;

朋友們有相關需求,第一時間推薦給他(傳播),滿滿愉悅,繼續感受「啊哈時刻」。

三、如何實現「啊哈時刻」

實現產品的「啊哈時刻」是產品團隊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使用者要去做的事情,使用者只需要感受「啊哈時刻」即可。

1。 從核心流程著手,設計「啊哈時刻」

C端可以從“獲取-啟用-留存-下單-復購-傳播”路徑著手,找出可以帶給使用者的「啊哈時刻」。例如在使用者“下單”環節流失率較高,那麼可以調研和分析為什麼流失如此高的原因,從而找到解決辦法,轉化成使用者的「啊哈時刻」。

記得有一次我拿到了京東500元的購物券,充值進去後準備使用,但在下單環節怎麼都找不到用購物券支付的方式。APP只讓我用現金支付,因此我放棄了購買。

後來查閱資料發現:京東購物券使用是有使用限制的,只能在某些商品上使用。如果京東團隊能發現下單環節使用者失敗的各種原因,就可以最佳化下單節點,從而為使用者帶來「啊哈時刻」。

B端產品由於角色不同,需要對角色的核心流程都進行梳理,從而找出它們的不爽點,轉化成他們的爽點。

最近我們在進行Devops平臺的滿意度提升和易用性提升專項,我們透過調研問卷+一對一訪談的方式,收集到那些我們平時未曾發現的點,進行梳理和最佳化。

例如我們調研研發工程師的使用流程,問他們在這之中有沒有遇到問題,研發工程師(核心角色)提到每次登入Devops不知從何開始,既不知道待辦任務是什麼,也沒辦法從首頁全域性搜尋內容,每天開啟Devops一臉茫然。

這一點最佳化別看沒什麼,但我們經過大量問卷調研後,發現大部分角色都存在這個訴求,因此我們將功能新增進去後,使用者每天開啟Devops從「唉」到了「啊哈時刻」。

再說一個例子,騰訊問卷。使用者在建立問卷後,就不知道怎麼往下了,需要稍微研究一下才可繼續(但也並不是那麼順利)。透過調研使用者發現,面對這麼多的表單元件,使用者不知道哪個是最適合自己這個問題的(選擇題、填空題這些簡單的除外)。

我不知道騰訊問卷團隊知不知道這個事情,但如果知道,可以透過引導、影片教程等方式幫助使用者順利展開問卷設計,協助使用者愉快用下去。

一定要記住:只要在核心流程中使用者被卡住,那麼「啊哈時刻」就沒有了。在進一步思考,騰訊問卷還可以教使用者如何投放問卷回收率更高、如何提取有效資料配置成圖表等,這可以不斷觸發使用者的「啊哈時刻」。

2。 從已有「啊哈時刻」著手,引導使用者

有些產品的「啊哈時刻」就隱藏在產品中,需要產品團隊引導讓更多的使用者發現,從而促成「啊哈時刻」。

在《增長駭客》中說道,註冊Twitter的使用者關注30人以上時,後期的活躍度會變高。原因在於他們每次開啟Twitter能看到很多資訊,而只關注了一點點人的使用者,獲取不到讓他們可以瀏覽的足夠資訊,因此註冊Twitter後幾乎不再登入。所以Twitter團隊用了方法,讓註冊Twitter的使用者直接達到30人的關注量(預設關注大V等),提升了使用者的活躍度,給使用者帶去了「啊哈時刻」。

facebook使用者的「啊哈時刻」與Twitter使用者的「啊哈時刻」有相似之處。facebook使用者添加了7位以上好友,活躍度會變高。因此,如果引導使用者能註冊時新增7位以上好友,成了facebook團隊重點要考慮的,最後他們的確成功了。

四、「啊哈時刻」案例

這裡我講一些書上/網上/自己體驗到的「啊哈時刻」案例和大家分享。

淘寶:

提供使用者沉浸式的購物體驗、足夠豐富的商品、便捷的下單流程,讓剁手黨隨意逛逛逛、買買買。大部分使用者談到,每次在地鐵上開啟淘寶,逛到忘記下車,可見淘寶的「啊哈時刻」設計的很棒。

eBay:

eBay是一個可讓全球民眾在網上買賣物品的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當時eBay出來的時候,使用者們發現自己可以從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的手中發現並拍下獨一無二的商品,很「啊哈時刻」。那時候線上購物剛剛起來,帶給了人們無以言表的興奮感。

滴滴:

開啟手機、輸入地址、點選叫車,不一會兒車就來了,這不簡直太「啊哈時刻」了。我們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站在路邊等計程車了。記得杭州有一年冬天,下大暴雨,雨水直接淹沒到了小腿,下班的人們站在公交車車站打車,我也是其中一員。大家在水中站了半小時多出租車還沒來,腿都沒有知覺了。那時候要是有滴滴,我們就可以坐在辦公位上打車,等司機接單了再出門。因此,滴滴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帶給使用者很多的「啊哈哈時刻」。

ipod:

ipod出來的時候,喬布斯說:“整個音樂庫隨時隨地帶在身上,享受絕對劉暢的音樂體驗”。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這簡直太酷了。

語雀:

語雀是阿里推出的一款線上協作知識庫。在語雀上寫文章,隨時隨地ctrl+s儲存,非常方便。並且它會顯示最後一次的儲存時間,保證可追溯。我不知道使用語雀的其他使用者如何,我自己是很喜歡的。

五、總結

尋找產品的「啊哈時刻」是一件需要用心思考的事情,畢竟讓大部分使用者興奮、很爽,還是有難度的。但也不要氣餒,前人已經給我們總結了很多好方法,我們可以去逐一嘗試,讓我們先從“傾聽使用者的聲音”開始吧~

知果,公眾號:知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浙江工商大學品牌設計專業碩士,《B端思維-產品經理的自我修煉》作者。在產品設計流程、產品設計原則、產品設計方法、產品設計規範方面均有豐富經驗。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