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感謝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們老百姓用電補貼

最近中國政府網的一則訊息引起了網民關注,簡單來說就是電費要漲了。我有點好奇,這冷不丁的漲什麼電費呢?

感謝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們老百姓用電補貼

發改委說我國居民電價長期較大程度低於供電成本,同國際上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以後要逐步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使電價更好的反映供電成本。言外之意就是居民用電價格要跟上國際標準,該漲了。

一看發改委這回復,不由得心懷感恩,感謝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們老百姓用電補貼。同時也有點擔心,電費要漲,是不是國家電網運營狀況堪憂啊?於是我登入了國家電網官網一探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感謝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們老百姓用電補貼

國家電網是世界五百強排名第三的公司。2020年營收26600。3億元,年利稅1701。1億元,年利潤591億元。這相當於每年能賺2200多億元,每天能賺6億多。

既然已經如此賺錢了,為什麼還要漲電費呢?每年收入2200億和3200億有什麼區別呢?何況這還是國企,利稅佔了收入的大頭,把老百姓的錢揣到國家和國企兜裡的意義何在呢?

的確,中國人多,每個人每年多收10塊錢的電費並不算啥,但到了企業賬上就多了140億的利潤。而這,不需要任何的成本,只需要釋出一個電價上漲的公告就可以了。

真是無本萬利啊,這樣的生意誰不心動呢?

雖然電價上漲一點影響不是太大,但是對於6億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居民來說,也不是微不足道的。

發改委自己沒說要與民爭利,而是說要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電價要根據電力的成本和市場供需來確定。

但是這有必要嗎?據說之前對居民用電有所補貼,但即便如此,還是能賺2000多億,難道為了市場化就要給居民增加負擔?國企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賺錢還是服務民生呢?如果是賺錢,錢又到了誰的口袋裡了呢?

但是電力市場化改革已經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了。

感謝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們老百姓用電補貼

為了市場化而市場化的結果是什麼呢?年初美國德州發生罕見雪災,市場化的電價猛漲200倍,有的居民收到了1。6萬美元的電費單。即便如此,還凍死了70多人。天災加上市場化的人禍,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而我們國家的電力系統,在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時從沒聽說趁機漲價的,由此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評。毫無疑問,這種操作是違反市場規則的,但這正是我們同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不同的地方。

電費保持較低水平,既便利了百姓,又賺了幾千億,還贏得了口碑。現在為了所謂的市場化就要拋棄這一切嗎?

除了市場化,漲價的理由還有所謂的“國際標準”。

該回復說,同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們國家的居民用電價格偏低。

請問同哪些國家相比呢?那些國家的居民收入又是多少呢?看見別的國家商品價格高就要漲價,這是什麼邏輯呢?我怎麼從來沒聽說工資標準要向工資更高的國家看齊呢,或者說,商品價格向其他國家低價看齊呢?

感謝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們老百姓用電補貼

(2019年資料)

既然說要根據商品成本和供需關係決定電價,為什麼又要以八竿子打不著的“其他國家電價”為標準呢?難道其他國家的電價代表了我國電力的成本和供需關係?

兩個理由都站不住腳,而且還自相矛盾,這能說服居民支援電價上漲嗎?

該回復又稱,工商業電價偏高,居民電價偏低,這樣不公平。看來是要對居民和工商業主也就是資本家一視同仁。

但有分析人士認為,若提高居民電價,降低工業用電電價事實上可能並不會利好整個板塊。因為在整個電力消費中,工業用電佔比近70%,而居民電力消費僅佔14%左右。所以,若降低工業用電的確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成本,但是對於發電企業而言,則是一大損失(來源:券商中國)。

企業成本需要考慮,居民的生活成本就不需要考慮嗎?這麼一點居民福利,也要將其市場化嗎?教育市場化、醫療市場化,電力也要市場化,市場化究竟給普通百姓帶來了多少好處呢?

漲個幾分錢的電費,每年一個家庭可能多支出幾十乃至上百塊錢,確實算不得什麼。但是學費要漲、房價要漲、物價等等也要漲,工資卻不怎麼漲。

中國人向來吃苦耐勞,這微不足道的一根一根稻草,怎麼能把人壓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