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女子吐槽和相親物件聊天像面試,曬出微信截圖,比尬聊還尬聊!

8月8日,杭州一網友發帖吐槽:和相親物件聊天,對方像HR,問“你有令人感興趣的技藝嗎?”比尬聊還尬聊,都不知道怎麼接話…… 對此,你想說?你能接受“面試式”相親嗎?

被吐槽的相親背後 結婚焦慮如何化解

如今,越來越多的單身青年遭遇父母“逼婚”,形態各異的相親活動,也吸引著輿論的關注。其中,有兩種相親模式頗為流行,也容易遭人“吐槽”,一個是線下空間的“白髮相親”,另一個則是網上流行的“無中介相親”。

所謂“白髮相親”,就是由父母出面,替孩子去商議相親事宜。不論是在北京中山公園還是上海人民廣場,每逢週末,都能看到一群中老年人聚在一起,交換家裡的“單身人口資訊”。在這些公共場所的“相親角”裡,大量單身青年的個人資訊展示在宣傳板上,一眼望去,可謂眼花繚亂。“白髮相親”背後,其實是父母對子女結婚事務的焦慮,那麼,這種焦慮究竟從何而來?

女子吐槽和相親物件聊天像面試,曬出微信截圖,比尬聊還尬聊!

女子吐槽和相親物件聊天像面試,曬出微信截圖,比尬聊還尬聊!

從實質上看,“白髮相親”是一種父輩思維介入青年婚姻問題的現象。父母出面為孩子相親,既是為了幫助子女尋覓姻緣,也是希望規避子女未來生活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但是,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觀念往往存在差異,前者更看重所謂的“眼緣”“感覺”,後者則把婚姻具象化為可以具體衡量的指標——譬如年齡、工作、房、車、收入、戶籍,等等。這種觀念的差異,讓許多年輕人對結婚並不著急上心,而年輕人越是不急,父母往往越是焦慮,而形成了一種負反饋的迴圈。

筆者曾多次聽長輩抱怨過孩子擇偶時“太挑剔”,他們不明白,大齡未婚的子女為何放著“條件不錯”的異性不找,卻要尋找那些自己“看不上眼”的人。其實,多數未婚青年不願意將就,就是因為他們堅持在愛情的基礎上步入婚姻,而不願選擇父母眼中的“先看條件,再找物件”的功利路徑。也正因此,很少有年輕人願意主動去相親角擇偶,而憂心忡忡的家長們,卻偏愛在相親角里尋找機會。

社會學者孫沛東在研究相親問題的專著《誰來娶我的女兒》中提到:“相親角男少女多,女方的父母遠遠多過男方的親友”。而且,相親角的本地人居多,他們認為外地人在戶籍、住房等問題上存在一定劣勢,往往優先選擇本地的門當戶對的另一半。這些調查與研究結論,也大致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式觀察。因此,“白髮相親”很難被年輕人認同,父母與孩子在此問題上容易達不成共識,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上似乎都能邏輯自洽,卻自說自話,無法理解對方的觀念。這使得“白髮相親”的父母們心中的焦慮成了一種“無效焦慮”,同時也造成了父母與子女的失和。

相比之下,網上“無中介”的相親模式,更容易得到年輕人的青睞。但是,其中也潛藏了不少問題與風險。筆者身邊不少單身的朋友,都選擇在某些交友類微信公號上註冊個人資訊。根據小程式的匹配機制,他們可以看到系統推薦的“另一半”,至於雙方能否進一步發展關係,就要看自己的能力與緣分了。

女子吐槽和相親物件聊天像面試,曬出微信截圖,比尬聊還尬聊!

這種相親模式的優點,在於快捷、方便,很符合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且不用見面就可以選擇物件,更符合很多“外貌協會”的需求。但是,其隱患與風險也十分明顯。相親雙方僅憑照片與簡單的個人介紹來“篩選”意中人,很容易落入以貌取人的陷阱裡。婚姻是人生大事,“眼緣”固然關鍵,但在“照騙”現象愈發凸顯的當下,僅憑几張照片,很難無法確定一個人的真實狀況。

更糟糕的是,不少相親行為被異化成各自條件的“比拼”,由此引發的所謂的“相親鄙視鏈”令人哭笑不得。比如,一些人在戶籍上大做文章,大搞地方保護主義,認為只有本地人才能成為相親市場上的佼佼者。還有人不僅“地域黑”,還對某些行業、專業的人大肆汙名化。排除這些偏激觀念,相親圈子彌散的強烈焦慮感,也困擾著很多人。

婚姻固然與現實因素密切相關,但不該完全被現實所吞噬。走上相親之路的年輕人,其實無需用太悲觀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順其自然的心態,積極爭取的態度,都是“脫單”的關鍵要素。尋求幸福或許很容易,美好的緣分往往在人意料不到的時候不期而至,越是刻意爭取或逃避的東西,越有可能給自己帶來焦慮與風險。彌散在輿論場上的相親焦慮,與現實因素有關,但也與人的心態有關,找準自我定位後,坦然面對可能的姻緣,才能不被焦慮所裹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