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年度釋出

毋庸置疑,增長是企業的首要目標。企業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增長,都是圍繞著增長展開的,不管是戰略、品牌、營銷。那麼企業到底如何實現增長,增長又有哪些要素構成呢?

我認為增長的第一極是產品。

產品本身的價值、價格是決定增長的第一要素,消費者認為你值不值得買,他們願意花多少錢買你,這是使用者購買決策中首先會想到的問題之一。

增長的第二極是流量

。流量實質是顧客流,是獲客。在抖音、微博、微信等網際網路平臺上做內容、做投放是獲取流量,傳統四大媒體的廣告投放也是獲取流量,包括線下的地推活動、渠道推廣、客戶拜訪,說到底也都是為了獲取流量。有了客流,才有成交和轉化。企業如何獲取流量,獲得多大規模的使用者數量,這就是增長的第二極。

產品的客單價乘以企業獲取的使用者數量,這就是企業的營收,這兩者構成了增長的基礎。

增長的第三極是使用者運營,或者說品牌。

因為品牌實質上就是經營使用者。在過去紅利的年代,企業的關注點都是購買流量上,流量源源不斷,企業獲客相對容易,獲客成本也低,因而對品牌建設、使用者運營沒有那麼重視。

但是隨著紅利的消失,獲客成本越來越高,那麼企業在每獲得一個顧客之後,能否把顧客留下來,變成粉絲和忠實消費者,實現留存和復購,甚至能否靠他們拉來新顧客,就成了營銷的關鍵。這不僅關係到高企的獲客成本能否攤平,也決定了增長是否能夠持續。

最後,增長的第四極是文化。

企業品牌能否跟上、適應、甚至引導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這決定了企業的生命力。因為品牌只有符合文化的消費趨勢和集體消費心理,才能實現品牌的破圈和出圈,贏得廣泛消費群體的認同,才能在社會層面實現裂變和擴散,形成社會流行。文化決定了企業能否實現指數級增長。

如此一來,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增長的公式。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企業要想獲得增長,要麼改進產品和產品組合,提高客單價;要麼擴大傳播和規模,增加顧客數;要麼提升使用者忠誠度,經營顧客終身價值;要麼將品牌打造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擴散出去。說到底增長也只有這幾條路徑可循。

剛已經說了,客單價、使用者數構成了增長的基礎,而復購係數和擴散指數則決定了增長的上限。

擴散指數這裡我解釋一下,本來我用的名詞是裂變指數,糾結了很久還是換成了擴散指數。用裂變一詞是基於AARRR模型,獲客-啟用-留存-變現-裂變的消費者行為鏈路。

但我認為裂變一詞更偏技術層面,主要指的是基於微信平臺的運營玩法。而擴散一詞以及其背後的創新擴散理論,更加符合我心目中品牌在社會文化層面的大規模模仿與流傳。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這就是我對增長的演算法。

理解了增長的關鍵變數之後,那麼我們就知道努力的方向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增長的這四個變數如何做好呢?我給出的四個關鍵詞叫場景、標籤、社交和流傳。

增長首先要看產品力。而產品的價值,只有在使用者的生活場景、應用場景之中才能得以呈現。消費者基於具體的場景體驗產品、感受產品的功能。在特定場景下,消費者才能理解產品對自己到底有什麼意義,在自己生活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所以

場景決定了產品變現的能力。

增長其次要看營銷力,當然我這裡所說的營銷指的是狹義上的營銷,即推廣獲客。對於一個消費者來說,他會不會成為你的顧客,這取決於他如何認知你的品牌。

而認知的關鍵是標籤。標籤將企業繁複的產品資訊、品牌資訊全部壓縮其中,精簡地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從而在消費者心智之中進行快速認知和傳播,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營銷成本。

標籤決定了使用者認知的效率,進而決定了企業獲客的效率。

增長再次要看使用者運營力。這幾年來,企業越來越強調社群運營、私域流量,越來越多的網紅品牌、在淘寶、微信、抖音上成長起來的新品牌開始注重品牌打造,贏得顧客的認同和忠誠。原因前面說了,紅利消失,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所以要經營使用者。

經營好使用者的關鍵在社交,企業只有與消費者建立社交關係,才能建立長久連線。

社交因而決定了使用者運營的質量,以及品牌關係的強弱。

增長最後要看社會影響力。根據創新擴散理論,一種新的產品、觀念、實踐,被社會大眾所接受並採納,需要經歷一個在社會系統各成員之間進行傳播的過程,它遵循鐘擺曲線。創新擴散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程序。

企業產品要想形成擴散,成為現象級的爆款,實現品牌出圈,其武器是科技和文化。尤其是在今天,時代的快速發展,消費群體的不斷變化,各種技術、媒體的湧現,造成了社會的文化斷裂,這給品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創新機遇。

企業抓住這種意識形態的力量,就能夠實現品牌的裂變擴散,贏得大量消費群體。

流傳決定社會擴散的程度。

那麼基於這四大主題,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打造品牌的標準公式。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打造品牌的思維模型和邏輯步驟就是造場景、貼標籤、做社交、成流傳。

接下來,試分述之。

場景一詞,差不多從2014年開始成為網際網路經常提及的熱詞之一。但是圍繞著場景,我覺得有幾點沒有講清楚。

第一,場景到底是什麼,如何定義?一個詞一旦火了之後,就很容易被濫用,最後變成了啥玩意兒都是場景,場景的內涵和外延說不清楚,這就是語言腐敗。

第二,場景對企業營銷具體起什麼作用?大家都在說場景,但場景到底對營銷起什麼作用,沒有迴歸商業本質去思考。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真正把場景應用於營銷之中。

第三,企業如何根據自己的產品特性和目標人群設計消費場景,有沒有通行的要素、步驟和公式。光說場景沒有用,重要的是場景如何開發。

首先我想回答的是場景的營銷價值。

場景最大的營銷價值是場景造需。

人的需求是在場景中產生的,不同的場景下人會產生不同的需求,場景創造需求。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今年3月份,共享充電寶企業集體漲價,遭致媒體和消費者的一致聲討。來看看共享充電寶的定價策略,商圈和醫院平均3-4元/小時,景區、車站5-9元/小時,酒吧夜店10元/小時。

場景不同,定價不同,而這根本上是因為消費者在不同場景的需求和支付意願不同。當你在酒吧有異性等著你結識,這時你的手機沒電了,試問10塊錢一小時的充電寶你用不用?對消費者來說,在不同場景下充電寶的價值顯然是不一樣的。

場景的價值是創造需求,推動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因而

企業就需要找到那個最能激發消費者需求,最能讓消費者感受到自家產品價值的時機和場合。

這就是營銷語境下,場景的定義。企業也要基於此來為自家產品構築場景。

場景設計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場景體驗,二是場景觸發。

體驗是心理層面的,目的是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的價值,激發需求。觸發是行為層面的,目的是提醒消費者採取行動,觸發購買行為產生。

場景體驗,包括三個層面:感官、情感、意義。

首先是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感官感受是什麼,產品的價值如何在消費者那裡“視覺化”,也就是說要讓消費者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控到產品的功能與品質。感覺才是真實的,能被感受到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

其次,產品能和消費者的什麼情感關聯在一起,也就是消費者在消費產品時的心境,是高興,還是平和,是自信還是張揚。最後,是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意義是什麼,自我尊重和實現意義上的,群體歸屬意義上的。感官、情感、意義就是身心靈三個層面。

場景觸發,包括四大變數:時機、場合、動作、頻次。

這些變數都是為了回答消費者應該如何消費你的產品,何時,何地,如何消費和使用(消費的動作與頻次)。這就像在堅果前面加上“每日”兩個字。“每日”這個消費頻次的提醒,就創造了一個百億規模的市場。

如此,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場景的開發公式——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所謂品牌,就是消費者在特定場景下的體驗整合。體驗品牌,這是品牌思維的第一層。

其次,再來說標籤。

要想讓消費者買你的產品,首先你得告訴消費者你是誰,幹嗎的,跟其他同類產品有什麼不一樣。這就需要企業向消費者傳遞資訊,包括產品資訊和品牌資訊。

如何傳遞資訊呢?長期以來,在廣告業形成了兩大套路:

一是4A公司的做法——單一訴求+整合傳播。

為品牌提煉一個核心概念,圍繞概念進行多維度、立體化的創意表現和內容輸出,再透過各種媒體組合進行整合輸出。

二是本土營銷公司的做法——洗腦廣告+媒體轟炸。

將廣告資訊簡化成一句話,諸如“銷量遙遙領先”啦、“想去哪拍去哪拍”啦,然後透過主流強勢媒體大量投放(央視或分眾),對消費者眼球進行反覆轟炸,強迫消費者記住。

但問題在於,在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這兩種做法都很燒錢,並且效率越來越低。因為消費者開始掌握了資訊的主導權。

其實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年代,隨便想想就知道,消費者根本就不缺乏資訊。企業再拿一大堆資訊進行狂轟炸,對消費者來說根本就是添堵,是厭煩。

消費者真正缺乏的不是獲取資訊的能力,而是如何對資訊加以整理並進行吸收的能力。

如何讓無序的資訊排列變得有序,如何對資訊進行簡化。換言之,正如劉潤老師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所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不再是資訊不對稱,而是認知不對稱。認知貧困,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貧困。

那麼,

資訊簡化到盡頭是什麼?是標籤。

貼標籤是我們認知世間萬物的方式,是我們在過去幾百萬年間進化出來的生存能力。企業要想和消費者實現資訊對稱,那就狂投媒體砸廣告,而企業要想和消費者實現認知對稱,那就給品牌和消費者貼標籤。

標籤最大的營銷價值是幫助企業鎖定“心智賽道”。

如果一個人要創業做品牌,第一步就是要選賽道。一直以來,賽道指的都是品類。品類有大有小,所以有的賽道又寬又長,有的賽道又窄又短。選錯了賽道,那麼你跑得再快,可能最後的成績還是不如別人。

比如說到方便食品,在這個賽道里,螺螄粉現在就變成了一個大賽道,僅次於泡麵,是其他米粉類產品無可比擬的。但是,為什麼賽道有寬有窄,為什麼同處米粉賽道柳州螺螄粉就比桂林米粉市場規模大得多呢?為啥螺螄粉賽道近幾年能夠狂飆突進,從一個街頭小吃一躍而成國民食品呢?

其實並不是產品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是消費者對螺螄粉的認知變了。

真正的賽道不在品類上,而在消費者認知裡。

標籤的價值,就是幫助品牌突破原有的物理品類限制,在消費者的認知裡,找到一條寬廣的心智賽道,並且幫助品牌在同賽道的競爭對手中,找到先發優勢,實現錯位競爭。

這就像說氣泡水,本來在飲料市場這是一個小之又小的賽道。但是當氣泡水被貼上“健康”的標籤,氣泡水立刻突破了原來小品類的限制,獲得了廣闊發展前景。因為健康、健身、健美符合今天的消費趨勢。

於是我們看到了,不管是氣泡水,還是運動飲料,還是茶飲料,還是咖啡,甚至是可樂,統統都在喊“0糖0脂0卡”。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這也說明,今天的賽道不再像過去那樣都是直直的,彼此沒有交集,而是彎彎曲曲,相互交叉。

消費者的決策邏輯不再是“品類思考,品牌表達”。

比如我要喝可樂,於是就買了可口可樂;我要喝橙汁,於是就選了果粒橙或者味全每日C;我要喝茶飲料,於是就選了康師傅綠茶“。

消費者今天是“場景思考,標籤認知,品牌表達”。

比如我今天加班很累,心情很沮喪,就想喝“肥宅快樂水”,於是決定買可樂或者奶茶。比如我今天剛做完運動,想喝點健康的,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元氣森林、東方樹葉、味全每日C還是無糖可樂。比如我今天是買早餐配飲料,想喝點“有營養的”飲料,於是決定買牛奶、果汁或是豆奶等等。

標籤決定了企業的市場規模和使用者心智容量,所以企業要根據自己設計好的品牌標籤,決定營銷資訊,跟消費者說什麼,向消費者傳遞什麼內容。

在企業的資訊戰略中,最重要有兩個板塊,

一是品牌文字

,即品牌的核心訴求、廣告語之類,核心文字定義了品牌;

二是內容光譜

,即品牌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知乎等內容平臺上的內容展示。

但是內容不是一句話能夠涵蓋的,它必須得是豐富的、立體的,有圖文、長影片、短影片、筆記、回答等各種形式,而且針對不同型別的消費群體,不同季節和營銷節點,內容得有不同的資訊點和切入角度。

所以,內容是可以基於品牌標籤折射出來一個完善的、五彩繽紛的光譜的。我把它叫做“內容光譜”。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比如近兩年增長非常快速的服裝品牌bosie,從傳統品類上它講,它是一個設計師品牌,用快時尚品牌的玩法來操作的設計師品牌。但從心智賽道上來講,bosie給自己貼的標籤是“無性別、無年齡”。

“無性別”可以幫助bosie鎖定多樣男女消費群體,不管是情侶、閨蜜、親子都可以穿,而且“無性別”也符合今天男女平權的社會文化。

“無年齡”則可以滿足新世代年輕人對少年感的追求,希望自己的著裝風格充滿童真、校園風、酷、中性的消費特點。

Bosie的快速增長,其實是基於這兩個標籤鎖定的心智賽道展開的,那麼我們來看一看bosie的內容營銷都有哪些方向和視角(也就是“內容光譜”)。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企業透過品牌標籤的設計找到自己的心智賽道,然後透過品牌文字和內容光譜對標籤進行展開演繹。

OK,我們得到了一個標籤的設計公式——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什麼是品牌?其實就是在消費者內心貼標籤的過程。企業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認知標籤,確定品牌的身份和獨特屬性,從而找到自己的心智賽道,方便消費者認識你、認知你、認同你。

然後,品牌要基於這個核心標籤來設定品牌文字(用於廣告投放和營銷推廣),確定內容光譜(用於自媒體和內容創作)。標籤品牌,這是品牌思維的第二層。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再次,社交。

評估一個企業的使用者運營質量,不是看消費者願意為這個品牌花多少錢,而是消費者願意為這個品牌花多少時間。

消費者是否願意點贊、評論、轉發你的內容?是否願意參與你的活動?是否願意看你的直播?是否願意進你的社群?是否願意在網路上、人際交往中為你發聲?

如果這些都沒有,那此企業和消費者建立的就只是交易關係,而非社交關係。

今天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各種網際網路產品,競爭到最後都是看怎麼霸佔使用者的時間和空間。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抖音刷多了,那麼上微信的時間自然就少了;王者榮耀不離手,那麼逛淘寶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前段時間我看了篇文章,叫做《網際網路的盡頭是內容》。包括滴滴、釘釘、Boss直聘這些工具產品都在做內容,邀請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入駐(最近幾個月我就收到了很多平臺的入駐邀請)。

為啥大家都要做內容?因為只有內容才能霸佔使用者的時間。使用者不花時間給你,你哪來的流量?

淘寶為啥一定要做直播,那是因為淘寶的精髓在“淘”不在“買”,消費者在淘寶平臺上花更多時間看直播,才會對淘寶產生更強的認同,建立更強的連線,並在上面花更多錢。

對品牌來說,怎麼讓使用者在你身上花更多時間呢,一就是做內容,再就是多和消費者做社交,讓消費者參與進來。

參與的源頭是產品,企業要在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成型、上線運營的階段就讓消費者參與進來,這種經由使用者共創的產品,天然就與使用者形成了一條強烈的連線紐帶。

你看小米,從最開始研發MIUI系統、小米產品,就有消費者參與進來,所以米粉的力量才這麼大。

還有網易雲音樂,對於音樂平臺來說,核心競爭力是音樂版權對吧,網易雲音樂在版權這塊一點優勢都沒有,但是網易雲音樂裡面的各種神評論,粘住了使用者,擴大了品牌影響力,建立了競爭壁壘。可以說網易雲音樂這個產品就是企業和使用者共創出來的。所以2017年,網易雲音樂的樂評專列地鐵廣告一上線就刷屏了,成為國民級別的營銷大事件。

其次,品牌要在傳播中和消費者建立共情,以及實現話語的共振。

對於toC來說,品牌最大的意義就是和消費者共情,而對於toB來說,品牌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信任背書。

而要建立信任,構建和消費者共享的話語體系非常重要。讓消費者來發聲說你產品的好,如此才能建立使用者口碑,而這種口碑還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行業標準,成為行業之中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重要依據,甚至成為公共輿論,幫助品牌建構社會影響力。

真正好的公關,不是企業自己花錢找媒體發一堆軟文、通稿,而是消費者幫你發聲,消費者在各大平臺創作內容曬你的產品、好評你的產品。這樣使用者共建出來的話語才更加真實,更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當品牌面臨危機之際,好的危機公關都離不開粉絲的支援和力挺。

最後,俗語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品牌只有和消費者結成一個利益的共同體,和消費者共享利益才能和消費者建立持續的連線。

過去,企業營銷的主要手段是向媒體購買使用者,今天企業營銷則要向用戶購買使用者。

使用者為什麼願意加入你的社群,購買你的會員,成為你的私域流量?那是因為你給了人家優惠(或者給使用者分享了有價值的內容),社群裡每週都有秒殺,每月都有會員活動,這樣的群才會活躍,才能留住使用者。使用者為什麼願意把你的連結轉發給親朋好友,願意幫你裂變?那是因為你提供了折扣、紅包、優惠券。

只要企業真正願意把心思、時間花在使用者身上,和使用者共享價值利益,給他們分享有價值的內容、知識,邀請使用者參與進來品牌的經營之中, 使用者一定會給你超出預期的回報。

現在,我們得到了一個社交的流程公式——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我以前就在公眾號裡寫過這樣一段話(這段話還被某本講內容營銷的書給抄襲進了他書裡):

“打造品牌,其實就是一個與消費者co-creat的過程。企業就是在與消費者進行價值共享、內容共鳴、傳播共振、組織共生的道路上,與使用者形成了一個共同體,從而完成了品牌的構建。品牌就是企業產品與其消費者構建的共同體。“

社交品牌,這是品牌思維的第三層。

最後,流傳。

要想把品牌的社會擴散與流傳講清楚,就必須講一個概念——模因。

它是由英國知名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發明的一個概念,出自他天才般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模因的英文單詞meme,系仿照基因的單詞gene仿照。意指社會文化中的基因。

模因是類似於信念、流行語等文化表達的單元,它像基因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一樣,在社會文化中被複制和傳播。當然基因是透過遺傳進行復制,而模因則是透過模仿進行復制。

法國社會學三大創始人之一的加布裡埃爾·塔爾德用發明和模仿這兩個因素來解釋一切社會生活現象,他認為人類社會就是一個發明、模仿、衝突和適應的迴圈過程。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也是社會行為的最終元素,社會就是由互相模仿的個人組成的群體。社會關係基本上就是模仿的關係。

根據創新擴散曲線,一個新產品、新品牌是怎麼流行起來的?最終不過是一小撮人先試用了這個產品,然後引起了大眾的模仿。

那大眾為什麼會模仿呢?因為有模因。所以我個人把模因理解成模仿的動因,模因的英文單詞meme我就理解成言語、觀念和行為從一個me到另一個me的複製傳遞。

塔爾德因此講了一句話,

模仿即是傳播

。企業做品牌傳播,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模仿廣告中的人物一樣購買並使用產品。

這裡順便插一句,我對大眾傳播的理解和領悟,有三句話給我產生了石破天驚的影響,對我做廣告、做品牌傳播有了極大的加持。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第一句話是傳播大師麥克盧漢說的“媒介即資訊”。

傳播資訊的媒介和技術工具,有時比資訊本身更重要,更有意義。影響我們理解和思考習慣的,往往不是資訊,而是傳播資訊的媒介。

第二句話是整合營銷之父唐·舒爾茨所說的“營銷即傳播,傳播即營銷”。

產品、定價、渠道、推廣等所謂4P其實都是在向消費者傳遞資訊,消費者對這個資訊的接收與認知至關重要。消費者溝通就是營銷的全部,資訊傳播才是企業惟一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第三句話就是塔爾德說的這句“模仿即傳播”。

傳播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形成消費者從言語到行為上的模仿。言語上的模仿就是對品牌進行口口相傳,行為上的模仿就是群起而消費、使用某個品牌。社會流傳的使命是模仿,手段是模因。

好了,現在我們拋開學術上對“模因”的定義,我們就說說在營銷傳播之中,到底什麼東西能夠引發人們的爭相傳頌和模仿。

我的觀點是品牌傳播中的所有模因都是在迴應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因為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社交是人類的天性。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是工作、社交、兩性。其實工作關係和男女關係不也是社交嘛。所以人生必須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社會關係。

只有在品牌傳播中涉及我們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工作與家庭、如何看待兩性與愛情婚姻、如何看待國家和世界等等有關社會關係的內容,這樣的傳播才能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討論。

舉個例子吧。說到企業的營銷事件、活動IP,不得不提的一個案例就是美國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旗下的大IP,維密秀。它曾被譽為世界上最閃耀、最具觀賞性的時尚表演,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營銷活動之一。

一年一度的維密大秀盛況空前,無數明星名流都渴望獲得邀請,全世界近百個世界免費幫它轉播。而得益於維密秀的成功,維密一度霸佔著美國內衣市場33%以上的市場份額。維密給什麼是性感,給女性身體設定了一個完美標準。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但是從2013年起,維密秀的遭遇實慘。先是收視率開始暴跌,最後在2019年無奈停辦(要知道維密秀已經持續辦了24年),而且就連維密這個品牌都被它的母公司L Brand給低價賤賣了。因為實在是沒辦法,L Brand的股價從巔峰期的100美元掉到只剩20塊了。

新興的內衣品牌紛紛在廣告中啟用大碼模特,專做大碼內衣lane bryant還專門發起一個話題#I’m no angel(維密的超模號稱天使),去年CK在廣告中換上大碼模特,強調多元審美,還在全球成了熱議話題。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來到中國,內衣品牌內外如法炮製,同樣啟用了各種年齡和身材比例的女性來做廣告,訴求“沒有一種身材,是微不足道的”,同樣引發了大量社會關注與討論。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包括改弦更張的維密去年都請了周冬雨來代言,前不久又邀請楊天真參與發起了一波品牌戰役“做自己”。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說到這,相信你已經看到了,

對於內衣品牌來說,模因就是“我們對身體的看法”。

只有這種涉及社會關係的議題,才能引發眾人的認同與爭議,進行在行為上形成模仿。

好了,現在給出最後一個流傳的擴散機制——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文化品牌,這是品牌思維的第四層。

以上這些公式差不多就是我對整個營銷業、廣告業,對品牌建設、營銷推廣、廣告傳播、文案策劃的系統看法。

場景、標籤、社交、流傳這四大主題,也是我在今年3月份出版的新書《傳神文案》中的核心內容與主旨所在。

雖然這本書是透過文案視角去審視企業的品牌營銷,解讀企業的商業邏輯和品牌推廣的打法,它教的是如何用文案去設計企業的頂層戰略,而非一本講文案標題怎麼起、推文結構怎麼排、海報文案種草文案短影片文案怎麼寫的技巧書。

但說到底,它的書名叫《傳神文案》,它是一本文案書,書裡寫的所有內容和列舉的案例都是圍繞著文案創作展開的。所以書中無法全面涵蓋我今天文章中所寫這套完整的品牌打造公式。

為了把我心目中對文案和品牌營銷的理解講清楚,以及我對場景、標籤、社交、流傳這四大主題背後的思考過程,包括四者之間的邏輯關聯、步驟流程寫明白,除了文案創作以外,企業到底應該如何打造品牌講完整,我就先把這篇文章和這套模型放出來給大家分享了。

本來我早就想好了,要寫的第二本書書名就叫《增長的演算法》,要從策劃的視角把這套打法寫清楚。有手機裡修改了很久的書的大綱為證。

增長的演算法與品牌思維模型

雖然寫書是一件對人的身心,時間、精力都消耗巨大的事,不過看到大家的曬單和點評,還是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自豪和感恩,在此由衷地感謝每一位讀者,謝謝你!

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引用的一系列演示圖片的完整PPT,如果大家想要可以在微信上私信我。我的個人微信id在公眾號裡可以找到。

只有讀過我書的朋友才給PPT哈。

這並不是要強迫大家買書的意思,而是沒有看過我的書,對我文章裡寫的場景、標籤、社交、流傳這些真的會理解不夠。

這篇文章9000多字,為了寫這篇文章花了半個多月,如果要算上文章連PPT一起的話,那就是一個半月。

所以想來朋友們對我公眾號又一個月沒更新也不會過於苛責了吧?(哭遼)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