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美網際網路行業決戰,很快就要開始--聊聊網際網路行業週期

網際網路行業的經濟週期

最近幾個大網際網路企業被監管部門整頓的頻次和強度已經在逐漸提升,前有阿里被反壟斷部門罰款,最近有滴滴和位元組也被盯上。

我們不得不說,網際網路行業在前進的道路依舊很漫長也很曲折,漫長的是作為一個剛產生二十年的新生事物,對我們的影響遠不止於此,曲折的是作為一把雙刃劍,人性與發展的矛盾也永遠存在。

之前我們聊過科技週期,這裡聊一聊網際網路行業週期。

從我們之前說的大科技週期的角度,我們認為2030-2035年左右全球會進入本次科技週期的一個低谷期,而另一篇文章裡,我們把網際網路定性成科技“核、造、聯”裡面的“聯”。

“聯”更多影響的是生產關係。比如電商(包括O2O)只用了十多年的發展時間,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消費方式,更豐富的品類、更透明的價格、更好的服務使傳統的線下消費方式越來越難生存;

又比如網際網路金融的出現,讓很多人的資產增值方式從原始的勞作模式轉變為動動手指用更低的成本來獲取更簡單的增值手段。

從某種角度講,因為網際網路的存在,一個普通人幾乎不用出門就可以實現生存、生活。網際網路給予人的自由,讓社會模式可以說是超大跨度的飛躍。

網際網路也催生了眾多網際網路企業,本是給予人類更多自由的企業,也形成了極大的壟斷。

而網際網路行業的壟斷也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拿滴滴舉例,滴滴之前計程車公司實際上也是一種區域寡頭壟斷。

幾個計程車公司要分地盤,保持一定的利潤和規模默契,幾個友商之間也必然有競爭。而滴滴壟斷不同的是,其壟斷了國內打車市場的80%份額。

份額壟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滴滴不只是經濟壟斷,而是使用者行為壟斷。在前期的補貼階段,滴滴吸引了大量使用者和司機加入到打車市場,現在走在一線城市的商圈,招手叫到車的機率已經非常低,一個人要打車只能去用滴滴APP。

直白點就是本來一個人不打車,因為有滴滴而打車了;一個不會用手機或者不用滴滴的人,可能會很難打到車。

這壟斷程度甚至不亞於製鹽行業壟斷,不得不吃,不得不用。而製鹽行業為國家控制,所以老百姓能吃到放心鹽和低價鹽。

滴滴是一個企業,要掙打車人和司機的錢,和政府的不同點在於,企業最終要盈利,而國家最終要穩定。

當然滴滴的壟斷相比於阿里騰訊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滴滴只能控制行為難影響生態,但是基建在國家手裡,道路是國家修的,而且商業講也有大量的滴滴友商可以與其競爭(准入門檻相對低),所以滴滴的利潤和壟斷程度總體上可控。

阿里和騰訊就不同了。阿里是在壟斷一個人的消費行為,現在實體逛街的人變少了,買個車都可以走網購了,從中國的快遞單量增長就可以判斷出電商的可怕。

阿里還算是可以和銀行pk的金融組織,這就直接威脅國家命脈了。雖然錢是國家印的,但是錢總是往阿里那裡跑,老百姓能放心嗎?

騰訊的QQ和微信,相當於壟斷通訊行業以及其他衍生行業。你很少再去用簡訊去和一個人溝通,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角色,有自己的圈子。足不出戶,擁有大量資訊。

國家的幾大運營商,都得和騰訊合作,總不能掐騰訊的網線讓老百姓不會社交吧。

從自由市場到一個傳統行業壟斷的形成,一般需要很漫長的時間。洛克菲勒家族壟斷美國石油產業也要個幾十年,而網際網路巨頭們形成壟斷只需要幾年,而且是行為壟斷,讓使用者極度依賴的壟斷。

有時候往往看似免費,卻不停利用你在賺錢,行為的壟斷讓你很擺脫依賴。

從大週期的角度我們認為,網際網路行業已經渡過了初期和成長期,正式進入壟斷期,靠燒錢形成規模的日子,很難再重現。壟斷本身也只能被抑制,現狀卻很難被改變。

社會角度講,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一眾網際網路企業代表,也正式進入了“社會捱罵期”。

老百姓們對網際網路企業的不滿也會隨著壟斷的加劇而持續一段時間,不只中國,全球對網際網路企業反壟斷和加以整治的行為,只是開始。

目前階段各國只是利用經濟手段來把網際網路企業的“稅收”職能而削弱,後面更可能的是行政削弱,把網際網路企業的“國家職能”而收取。

歐盟罰谷歌已經有100多億美元了,大概也就是谷歌一個季度的利潤,而光一個法國的政府赤字就2000多億歐元。

阿里前陣子被罰了182億人民幣,聽起來很嚇人,但是要知道阿里隨便一個季度的利潤就遠不止這個數字,我們國家一個普通市級政府的支出也就是這個級別,形成壟斷要付出的成本明顯還是太低了。

所以只通過經濟手段來限制壟斷自然是不夠,後面的行政手段比如加強監管,收回一部分職權勢在必行。

網際網路企業躺著賺錢的日子,無論是從政府角度還是民生角度,完全是不可能的。

後面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走向又會是什麼情況呢?

去年年底和一個朋友討論社群團購。他非常明確看好,而我認為社群團購沒有改變任何事物,除了為網際網路企業刷點流水,大家該去超市買菜還是超市買菜,買菜成本除非補貼,不會有降低,菜的質量也並不會因為社群團購而增進多少。

後來國家也出文不鼓勵社群團購,相信後面也很難有大的突破,還是原邏輯,靠燒錢擴張的業務已經不再現實。

前面我們說網際網路更多是在改變生產關係和消費關係,而網際網路企業對社會最好的增值點還是在於對生產力的直接影響。

美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已經走在了前面,谷歌、facebook、亞馬遜都有自己很明確的前沿研發方向。既然手裡掌握了大量資料,在不影響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把這些資料和手裡的大量研發資源運用到更前沿的研發方向,才是正道。

最晚在2030-2035年科技週期衰落的時候,中美一定會有一次網際網路決戰來決定國運。這次決戰最終不是看誰的使用者多,而是看誰的前沿能力強。

這次決戰的形式確實很難預測,也許是資本戰,也許是資訊戰,更可能是其他形式,而我們只知道這次決戰最終比的是人才和科技積累。

所以咱們國家的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家們,有點兒責任心!我們國家老百姓的命運最終掌握在你們手裡,不要只惦記著那點兒使用者和股價。

一看風頭不對就“辭職”留給年輕人,為了點兒利潤還互相遮蔽友商,更有跑美國解護腰帶丟人現眼打官司的,都是幾千上萬億美元市值的大企業家們,做出的事情很難說讓老百姓們放心。

要說什麼是正確的方向,雷軍給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家上了一課。國家需要軟體強國的時候,雷軍在金山;國家需要和韓國進行密集製造業決戰的時候,雷軍做了小米;國家需要和日本德國製造業總決戰的時候,雷軍要做新能源汽車,而且雷軍還有投過類似SPACE-X的公司。

雖然我個人不很喜歡小米的手機,不過只要我們網際網路決戰時間預測沒錯的話,如果雷軍不犯錯,雷軍的小米和旗下生態鏈資產,很可能是這場中美網際網路的主力,到時無論結局如何,名利雙收,比首富更多的名號和尊重,也會被老百姓銘記。

所以我們應該更關注網際網路企業在AI、高精尖製造以及更新的研發方向,網際網路使用者為王的時代依然存在,但是網際網路研發為王的時代也悄然開始。

總結就是,網際網路週期已經進入壟斷期,再回到成長期的發展方式顯然不現實。十年後其也會隨著科技週期而又會進入到下一個關鍵發展時期,核心科技實力的提升才是企業生存的關鍵。

感謝看完本文,最後乾貨寫給網際網路從業者們:

1。 國家影響網際網路是必然趨勢,要麼受到嚴格監管,要麼成為國企員工,你的大概收入趨勢可以參考十年多年前的電網員工收入;

2。 市場方向的從業者會比

研發方向的普通從業者

相對來說舒服一些,但是腳踏實地,認清格局也是生存關鍵;

3。 存錢和理財增值才是硬道理,你的目標永遠是十年之內賺夠,後半輩子什麼實業都不用幹。因為主觀上你根本看不上實業的低收入,客觀上到時候也確實沒啥實業能讓你幹了。

4。 凡是需要大量融資的創業儘量謹慎,凡是和科技不相關的創業將來只能是個小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