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是晚清歷史上特殊的年份,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面對重大變故,民間社會並沒有發生什麼動盪,而是按部就班地過著庸常生活。攝影師Otto Uhlir用照相機鏡頭記錄了當年的面貌,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賣冥錢的攤位。

冥錢是用金色或銀色的紙糊製成元寶形狀,在祭祀祖先或鬼神時焚燒,有著悠久的歷史。清朝小說《兒女英雄傳》第38回寫道:“只見這殿裡打金錢眼的,又有舍了一吊香錢,抱個紙元寶去,說是借財氣的。”可見,燒紙元寶,也是為了給自己求財。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用於捕魚的搬罾。

搬罾捕魚就是將漁網的四個角吊起來,敷設到水中,等魚蝦遊過漁網的上方迅速提起網具,漁獲就在網中了。這種古老的捕魚方式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當前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在江南、西南等水域豐沛的地區,還可看到。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山海關城牆。

山海關城牆始建於明朝,在經歷了數百年風雨之後,因沒有什麼維修措施,到晚清時期已殘破不堪,到處可見坍塌的痕跡。另外牆體上張貼著各類廣告海報,透露著一點新時代的氣息。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南京街景。

照片前景中的少年提著一隻水壺,可能是店鋪裡的小夥計,遺憾的是他的面孔拍虛了;他的身後排列著很多攤位,尤以賣甘蔗的最多。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水城福州的景觀。

福州地處閩江下游,河網密佈,明朝初年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形成水系相連、水繞城轉的城市佈局。清朝詩人張紳在《雜憶福州》中寫道:“城中到處小河溝,垂柳人家夾岸幽,每愛水邊涼意滿,日斜來上酒家樓。”垂柳人家、輕帆溪流、夕陽酒樓,真是迷人的水鄉情韻!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葬禮。

棺材上罩著布幃,飾有精美圖案,且槓夫身上都綴著補子,說明死者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也不會太高。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戴枷示眾的囚徒。

三個人分別戴著枷板,還被鐵鏈捆在一起,很可能是捲入了同一樁案件。當攝影師準備拍照的時候,他們紛紛轉過頭去,不敢直面鏡頭,顯然感到不好意思。“戴枷示眾”這種刑罰不止是對身體的限制,更有對人格的羞辱,官府就是想透過激發囚徒的恥感,從而避免他再次犯法。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婦女在磨面(或磨米漿)。

這一戶農民家庭在荒野上搭建茅草房,連個院牆也沒有,簡陋至極,其生活當在貧困線上掙扎。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地方官出行的儀仗。

帝制時代特別注重等級秩序,皇帝、臣子、平民、賤民在穿衣、出行、住宅等各個方面都有嚴格規定,不可逾越雷池一步。平民即便發了大財,家裡也不能建築五間三啟門或廣亮大門。在出行方面,君臣與平民的區別,就是有一套鹵簿儀仗。當然,皇帝與不同等級的大臣之間,鹵簿儀仗的規模也不相同。

1908年老照片:戴枷的囚徒不敢看鏡頭,農民在荒野上搭茅屋度日

地方官出行的儀仗佇列。

官員出行前呼後擁,就是突顯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與民眾劃清階級界線。按說晚清時期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但統治者對此毫無察覺,依然保持凌駕於民眾的姿態,必然走上滅亡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