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如果你在某一個瞬間失去了對世界任何事物的希望;如果你在某一天決定服下安眠藥,第二天早晨躺在為自己選好的墳墓中擁抱死亡;如果你也像電影中的男人一樣,費盡心思的尋找一個自己的埋屍人……那麼請問問自己,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鏡頭中的男人駕駛自己的汽車在遍佈工地的郊外漫無目的地行駛,誰也不知道他想要做什麼,他冷漠與憂鬱的雙眼望著遠方,彷彿在尋找什麼。沉悶的色調和時不時飛出來的漫天烏鴉,讓人覺得心情沉重而煩悶。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在幾次尋求失敗後,男人終於搭載了一位年輕計程車兵,他無條件的搭送讓年輕人十分不安,當他提出想要花20萬請這位年輕士兵幫忙掩埋自己自殺後的屍體,年輕計程車兵驚慌失措迅速逃開。或許對於年輕人來說,生活有著高度的現實性和社會性。年輕人要面對的是具體的問題和壓力,這些都是面向未來的程序,而缺乏對人生的終點死亡的認知。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起初他本想選擇盡職盡責的看門人,但由於他太過頑固的堅守原則,巴蒂先生轉而選擇了神學院的學生,一個崇尚生命的人。顯然這個選擇也無果而終,在神學院學生眼中,生命是寶貴的,而選擇自殺的人就是在犯罪。巴迪說“你相信是神賜予人的生命,並在適當的時候取走,可是當一個人再也撐不下去,他忍無可忍,等不及誰來動手,那他就會決定自己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殺’,我決定要從我生命中解脫出來。”

他無法理解巴蒂先生的必死之心,而是竭盡全力用教義去開導巴蒂先生。這裡有些諷刺的是,當宗教的完美教義並不能貼合的解決人們現實困境的時候,那種兩個人之間的隔閡,不禁令人反思。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他說我要告訴你一些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接著他講出了婚後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曾經想要自殺的故事,並且用了一個笑話來告訴巴迪是他的思想出了問題,而不是世界本身。面對巴迪的拒絕溝通,他像一個天使般非常感人地說出了下面這段話。

“無論如何,如果你不想談,那我就再多說幾句。你是否喪失了所有希望?當你早晨醒來是否曾仰望天空?在拂曉時分,你難道不想看著太陽冉冉升起?金紅相映的落暉,你不想再看了嗎?你見過月亮嗎?你不想再見到星星?,那滿月之夜你不想再看一次?你想就此盍上雙眼?選擇正確的路吧!站在那頭的人們喜歡往這頭張望,而你卻趕往那頭。你不想再喝口泉水了嗎?或是在水中洗臉?看看四季,每個季節都會帶來水果,夏天有果子,秋天亦如是。冬天帶來不同的果子,春天亦如是。沒有一個母親可以為她的孩子,用這麼多種水果把冰箱填滿。沒有一個母親可以為孩子做這麼多。同樣,神對於他的造物所做的亦是如此。你要拒絕所有一切?你要放棄所有一切?你要放棄去嘗試櫻桃的滋味?”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聽到這些話以後,巴迪趕往博物館,心中卻已然生起了對生命的某些不捨。他在長椅上待了許久,看著即將落下的美麗的夕陽,若有所思。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這部公路電影看似有一些無病呻吟,實際上卻蘊含著巨大且深刻的哲學內涵。存在主義認為,人生來是不自由的。薩特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年輕計程車兵無法理解巴迪設計自己死亡,實際上他有一種超越性,他想要追求人真正的最後的自由。代表宗教文化的神學院學生也無法理解巴迪的行為,代表著能夠拯救人的宗教在現實中也成為了悖論。而老人的出現卻使電影忽然出現了一種生命的亮色,他很樸素,沒有大道理,只是從一顆小小的櫻桃解決了巴迪的困境。老人的智慧,源於自然和土地,與生命、生活有著豐富的聯絡。以生命為基礎的古老波斯文明和西方現代性的話語不同,能夠讓人從豐饒的土地中收穫很多生命的啟示。

朋友,你還記得櫻桃的滋味嗎?

影片的結局很有意思,阿巴斯並沒有告訴我們巴迪先生有沒有死去,更沒有告訴我們巴迪先生最後的選擇。這種開放式的結局引發人更深入的思考,或許當我們對世界有了堅定的認知,那麼結局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導演並沒有明確的說誰對誰錯,而是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觀,讓觀眾自己去感受。這也正是電影的高明之處。阿巴斯善於拍攝永遠充滿問題的電影,人物開放的命運故事和無限延伸的鏡頭語言給影片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間。

在影片的最後,導演和拍攝組出人意料地出現似乎在告訴觀眾,這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場電影。影片中暗黃的景色,也突然變成了充滿生機的綠色。回顧影片,我們發現影片從頭到尾也沒有說明巴迪到底在煩惱什麼,必須尋死的理由又是什麼,其實這也是阿巴斯想要向觀眾所傳達的:死亡,並不一定需要有特殊的理由或多麼悲慘的遭遇,他只是人思想中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它也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的思考題,至於怎麼解答,就見仁見智了。

圖文|排版:毛若菲

責編:陳   唐

主編:吳凡 盧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