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許式偉:聊聊架構,以及架構以外的二三事 | 極客時間

你好,我是許式偉。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架構,以及架構之外的那點事。

在過去的工作經歷裡,我看到不少架構師都傾向於把架構看作一項純技術性的行為。他們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產品經理根據使用者需求做出產品設計,架構師再依據產品設計給出實現,也就是軟體的架構設計方案。

在我看來,這恐怕是個誤解。我們做架構,空有一身技術是遠遠不夠的,

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往往會對架構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而這些知識,從你踏入 IT 行業那一刻起,甚至更早就應該開始儲備了。

關於如何學技術,怎樣儲備知識,我想跟大家聊聊我的個人經歷,希望給你一些別樣的啟發。

1

學技術不能過於專精,需要橫向理解,向廣度挖掘。

大學時,我接觸到《理論物理》這門課,發現拉普拉斯方程式可以解高中的所有物理問題,《現代數學》中的分形幾何也讓我頗為著迷,不僅將圖書館裡所有關於分形和混沌的書都看了個遍,還專門寫了個程式,將接觸過的分形模型都用計算機模擬了一遍。

這兩門課讓我

看到了許多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並開始思考和探究背後的原因

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後來的工作有很大影響,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儲存不就是把東西存到磁盤裡嗎,跟數學有什麼關係呢?

但我發現往高深去做,儲存系統和數學有非常緊密的關聯,通常的儲存服務要保證資料不丟,必須存多份,這樣會增加儲存成本,想用更低的成本儲存,就要用到域代數。

利用域代數降低成本,是儲存領域發展的必然方向,七牛的 [儲存 2。0] 就已經採用了這種方式。所以,

任何一個方向的技術要做到頂峰,都必須橫向地去理解,因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彼此關聯。

學技術是不能過於專精的,在專精的過程中遇到瓶頸,就要往廣度方向去挖掘。

這兒提一下,最近我的專欄

《許式偉的架構課》,訂閱量突破了 30,000+,

跟極客時間申請到了一波福利,直降 90 塊。這個專欄更多的是分享我對架構的感悟,也算是我 20 年工作經驗沉澱了,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去看看。

特惠秒殺 +

超級口令

「jiagou555」

立省 ¥90

到手價

¥109 ,僅限

「前 50 人」

有效!

2

任何一件事情,想做到極致,就要當成學科去研究。

2000 年我加入金山,當時分配給我的任務是軟體的讀盤和存檔模組。這個模組當時的重要性並不高,看著也比較簡單,但我試圖去理解軟體的所有功能和其對應資料表示式,並無意中觸及到了軟體系統最核心的東西——資料。

我研究了微軟 Office 各個功能模組的資料儲存方式,並據此修改了原有軟體的設計。一年後金山開始研發 WPS 2002,新版本被稱作“格式相容之戰”,為了實現對微軟 Office 檔案格式的相容,I/O 成了戰略層面的技術,存檔功能從邊緣模組一下變成了整個 WPS 研發的核心模組。

於是,在 2002 年底,我作為首席架構師,開始領導 WPS 的整體架構設計,用了 3 年的時間做出了 WPS Office 2005,完全重新架構開發,做三大相容:檔案格式相容、二次開發介面相容、使用者操作習慣相容,產品定位:先立後破,做 Office 的替代品。

我們在軟體架構層面做出創新,引入一個數據層,抽象出所有資料的儲存過程,改變了此前只能透過對命令的反操作來實現的傳統“撤銷 / 重做”功能,讓所有的資料可天然回滾,輕鬆支援多版本存檔、Undo/Redo(撤銷 / 重做),以及各種非同步操作。

這個創新並不是對微軟的簡單模仿,其靈感來源於對增量存檔的思考。Office 有個“快速存檔”概念,使用者正在編輯的內容,如果已經存過了一次盤,修改過後再次存檔,只需在原基礎上補加資料。相當於對同一個檔案,存了兩個版本的資料。

於是我想,既然可以做快速存檔,就不必關心使用者到底做了幾個操作,要實現撤銷和重做功能,只需要基於資料狀態做前進和回退即可。

資料層的架構大大降低了研發的複雜度,在當時的金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乍看上去,我像是運氣很好,做的東西從邊緣模組變成了核心模組。但我相信之前很多人都接觸過存檔,但有多少人深入思考過其中的原理呢?

我始終認為,任何一件事情,想要做到極致,就必須把它當成一個學科來研究,把它琢磨透。假設這個東西很好玩,你要去思考,如果把它做到極致,最終應該是什麼樣子。

如果僅僅當成一個簡單的任務完成,能取得的成果會很有限

3

光有技術遠遠不夠,必須理解業務及其運作方式,思考產品和商業的關係。

2006 年是我職業發展的分界點,WPS 雖然累計了不少使用者,但並沒有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如果產品無法讓使用者買單,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價值並沒有被認證。於是我意識到,光有技術遠遠不夠,必須理解業務及其運作方式,思考產品和商業的關係。

這一年,金山開始探索辦公軟體的網際網路化,我一邊思索辦公軟體的發展方向,一邊橫向接觸其它領域。在研究搜尋引擎時,我發現分散式儲存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並且可以發展出獨立的商業模式。

當時移動網際網路正處於萌芽期,雷軍已經開始投資這個領域的初創公司。所以,

我預想一旦手機開始流行,鍵盤就不會再是人與人互動的主要形式,圖片、語音、影片等富媒體會成為潮流,這將導致未來儲存的需求出現爆發式增長。

雖然確定了新的方向,但如果想以此創業,我感覺自己還是太技術化了一點,欠缺的東西很多,於是我從零開始組建團隊,建立了金山實驗室,自由探索新產品,重點放在分散式儲存研發,並承接了金山一些內部專案,好讓自己的儲存產品落地。

4

選擇和資訊的對稱程度有關,當你對某個領域瞭解足夠透徹,決策過程會非常自然。

在我剛剛成立七牛時,最初的產品方向是網盤,9 月中旬產品釋出,10 月我就決定轉向底層儲存,期間只花了一個月時間思考。

這個決定做得很艱難,但從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考慮,必須做調整

原因有二點:其一是當時國內雲計算環境還不夠好,七牛如果做網盤,很難找到一個第三方儲存供應商,同時做底層儲存和網盤應用,精力上會比較分散;其二,團隊的基因偏極客,對終端使用者瞭解不夠深入,而程式設計師是我們最熟悉的群體,所以,權衡之下,我選擇了雲端儲存這條路。

同時,七牛也是國內第一家選擇 Go 語言做服務端主體語言的公司,儘管當時 Go 的語法特性還未完全穩定,這個決定看上去有點激進和冒險,但實際上是經過我嚴格論證的,並非隨意為之。

我一直認為:

選擇和資訊的對稱程度有關。你越不瞭解一個東西,越會趨向選擇保守性的方案,而當你對某個領域瞭解得足夠透徹,你的決策過程會非常自然

在做決策時,我的方法論是:

先試圖瞭解整個背景,看別人一般會怎麼做,

有哪些新興的 idea,這些 idea 是否靠譜,

如果我來做,會傾向於往哪個方向走。

當你深入研究了新技術的思考方式,以及它要解決的問題,就會知道它和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有多大的相關性。這要求你具備嚴謹的思維方式,或許在很多人眼裡,嚴謹是古板的,會扼殺創新。

但在我看來,嚴謹不是創新的對立面,而是創新的基礎。奇思妙想再好,如果不經過嚴謹的推理過程,就無法變成行動力。用這樣的方式去分析,可能會出現一些比較大膽的選擇,但並不是隨意為之。

做架構也是一樣,需要做嚴謹的設計推演。這就要求我們建立完整的架構知識體系,看書學習當然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但我發現,當我想推薦一本經典的架構書時,並不能快速想到推薦哪本。細數我接觸過的那些與架構相關的圖書,大概有以下幾類:

架構思維類。通常從一些著名的架構理論講起,比如開閉原則、單一職責原則等等。其弊端在於過度理論化,而計算機科學歸根到底屬於工程技術類,應該實踐第一。

設計模式類。這類一般上來就進入架構的區域性細節,每個模式的來龍去脈並不容易理解。就算理解了某個具體的模式,也很難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分散式系統架構設計類。通常從服務端的通用問題如一致性、高可用、高併發挑戰等話題講起,闡述大型業務系統面臨的挑戰。這些知識雖然非常有價值,但無法延伸至通用業務架構,對大部分企業的架構實踐不具備真正的指導意義。

重構類。主要講如何如何改進程式碼,其實是最實用的一類。但在我看來,一個模組最初的地基是最重要的,基本決定了這座大廈能夠撐多久,而重構更多側重於大廈建成之後,在服務於人的前提下怎麼去修修補補,延長生命。

這些架構類的圖書並沒有達到我個人的期望,在我看來,它們都沒有揭開架構設計的全貌。所以一直以來,我就心存這樣一個念頭:

“寫一本不一樣的架構書”

。這個念想,正是今天這個專欄的由來,它和你現在能看得到的大部分架構書都不太一樣。

在專欄中,我會透過理解軟體架構的宏觀視角,從零開始構建出整個資訊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講解常見業務場景的架構正規化,以及這些正規化在日常工程實踐中應用。

在內容設計上,我希望這是一個門檻最低的架構設計專欄,不僅幫助到想成為架構師的初學者,還可以讓已經成為架構師的技術人規避一些錯誤的經驗。

在行文上,我會盡量避免深奧的術語,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資訊世界構建者們的所思所想,讓你看得懂學得會。

給 infoQ 粉絲的專屬福利

特惠秒殺 +

超級口令

「jiagou555」

立省 ¥90

半價到手,僅限

「前 50 人」

有效!

關於「我」

我是許式偉,七牛雲 CEO,ECUG 社群發起人,一個開源愛好者。曾就職於金山、盛大,在搜尋和分散式儲存相關技術領域有十幾年的研發經驗。

在金山,以首席架構師的身份主導了 WPS Office 2005 的架構設計和開發。在創立金山實驗室後,以技術總監的身份主導分散式儲存開發。後加入盛大創新院,推出了“盛大網盤”和“盛大雲”。2011 年,我成為一名創業者,建立了七牛,專注企業級儲存服務。

在我目前的職業生涯中,前後大概做過十幾次的架構類的演講,但這些零星的演講,對於傳遞架構設計思維來說,遠遠不夠。

這個專欄,

是我第一次完整系統地分享自己的架構經驗和與之相關的思考

,我會將近 20 年的經驗毫無保留的分享給你,相信你一定能夠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