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對於《西遊記》人們已經熟的不能再熟,而對於西遊世界的框架和佈局,自然也沒什麼秘密可言。無非就是天地人三界,上有天庭,下有地府,中間夾著四大部洲和四片汪洋大海,共同組成了所謂的人間。

但是這也只是最表面上的理解,是一種直觀的講述和感受,根本算不上深度瞭解。因為要想真正深入瞭解這部名著,首先需要找到一個非常合適的切入點,然後才能順藤摸瓜,循序漸進,接觸到最為核心的隱秘所在。

那麼這個切入點究竟在哪裡?其實就在書中的一號男主角孫悟空身上。以孫悟空的角度來看待西遊世界,就會發現一種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奇妙感觸。甚至也可以這麼說,如果以孫悟空的身份作為代入,那麼整個西遊世界,其實更像是他的內心世界

,孫悟空在書中所經歷的事情,就像是一層又一層的心境,或者也可以稱之為夢境。

靈臺方寸山就是最明顯的暗示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如果把這兩個名稱當做一個字謎來拆解,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答案——心。

那麼這個“心”又是誰的心呢?就是孫悟空的心!因為菩提老祖所在的靈臺方寸山,正是孫悟空心心念念嚮往的地方,在拜師學藝的時候,孫悟空的心其實並不大,裡面只裝著花果山和靈臺方寸山。

這就是他當時的心境,雖然也曾在四大部洲遊走過幾十年,但是那紅塵萬丈卻始終未曾入其心間。因為彼時他的心是純粹的,並不嚮往功名利祿,也不知何為榮華富貴,甚至不貪不嗔,也不與人計較。

比如原著中有這樣一段原文,正是孫悟空對菩提祖師親口所說之言:

“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可見這時候孫悟空的內心簡直就像一張白紙,或者也可以稱之為一片淨土,唯一的想法就是求仙問道,學個長生不老之術。

然而回過頭來再看原著中對西遊世界的描述,此時也沒有涉及到太多的地方,重點描寫的只有花果山和靈臺方寸山這兩處。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由此可見西遊世界的展開,一直都在和孫悟空的內心同步進行,在跟隨他的心境一步步擴大。尤其是孫悟空離開靈臺方寸山之前發生的一件事情,最是能夠體現這種說法。

按照原著中給出的情節,孫悟空之所以會離開靈臺方寸山,是因為他在師兄弟的面前變成了一棵松樹,從而引得眾人紛紛喝彩,結果驚動了菩提祖師,最終使其被驅逐下山。在這段情節中,其實有一個經常容易被人們忽略的關鍵點,那就是為什麼孫悟空變成松樹會引發這麼嚴重的後果,這棵松樹又象徵著什麼?

然而面對這種看似無解的問題之時,往往不需要用非常複雜的方式,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反而更加有效。首先來看松樹本身的含義:

“它代表著是堅強不屈,不怕困難打倒的精神,它孤獨,正直,樸素,不怕嚴寒。四季常青,是一個真正的強者。”

其中重點就在於最後一句,松樹象徵著真正的強者。而這也正是孫悟空內心中對自己最直觀的感受,因為他當時已經學會了菩提祖師教他的所有神通,能夠上天入地,無懼風雨雷電,勘破生死輪迴,可謂一身本領通天動地。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在這種情形之下,從來沒有獲得過如此能力的孫悟空,自然會認為自身已經強大到了極點,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真正的強者。對他來說,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而那棵松樹也正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正如古人所說,相由心生。

他的內心感受,已經透過具體形象顯現了出來。

或者說靈臺方寸山上發生的一切,其實都是他與心境中的所感,所見,所悟,所有事情的發生,就像是其內心在夢境中的種種表現。雖然原著中沒有明確表示西遊世界是孫悟空的內心體現,但是透過種種跡象來看,這種可能也的確不是沒有。

譬如孫悟空的一項看家本領——筋斗雲,就非常具有這方面的暗示意義,朝遊北海暮蒼梧,一念之間十萬八千里,只要心念一動,天地之間隨處可去。如果站在正常人的角度去理解,

是不是隻有在自己的夢境或者內心世界當中,才會擁有這樣的能力。

所以說靈臺方寸山上發生的所有事情,已經給出了非常明顯的暗示,我們完全可以把整個西遊世界,當成孫悟空的內心世界去看待。而擁有了各項神通之後的孫悟空,自然也對自己內心中的世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探索欲,想要看一看自己的心究竟有多大,因為此時他已經有了走出這一層心境的能力。

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強者之後,孫悟空開始放任自己的內心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當孫悟空覺得自己足夠強大,主動設計靈臺方寸山那一層心境之後,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也隨之出現在了他的眼前。天庭、地府、東海龍宮,它可以深入汪洋大海尋求珍寶,也可以強闖幽冥事了拂衣去,甚至還能夠登上天庭大鬧蟠桃會,將整個三界攪得是一片沸騰。

但若是把這些事情都對應到他的內心世界當中,其實完全可以得出另外一種結論,那就是孫悟空在以放任的方式探索自己的內心。

所謂的天庭地府等等都是某種心境的顯化,是某種心緒在其內心中的形象化體現,有洋洋得意,有怒火中燒,有桀驁不馴,還有狂妄無知……

這些都是一個正常人內心中所具備的情緒,是成長過程中繞不開的經歷,沒有人可以完全避免。所以孫悟空經歷的這些事情,更像是處在人生某個階段時,內心中必須經受的歷練。在這種特定的時期,那些象徵著年少輕狂的心緒,都會不由自主的噴發出來,然後透過某些事情進行顯化。

而孫悟空在大鬧天宮這段期間的所作所為,正是這種顯化的具體呈現,此時此刻,他的內心世界幾乎已經擴張到了極點。然而當這些輕狂之態顯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負面影響也會逐漸顯露出來,這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力量來進行剋制。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於是《西遊記》原著中出現了將孫悟空鎮壓在五行山下的如來佛祖,對方用一座五行山將其牢牢壓制,一直壓到了500年之後。但是與其說是如來佛祖鎮壓了孫悟空,倒不如說是孫悟空透過自身的剋制力和自控能力,強行壓制了自己的內心,

使那一刻由於得到強大力量而變得浮躁的內心,斂去了張揚和輕狂的姿態。

因為如果把西遊世界比作孫悟空的內心,那麼其中其實並不存在外力因素,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只不過是他心中意念的顯化,所以如來佛祖應該就是一種自我剋制的象徵。這種力量能夠使浮躁的內心變得沉穩,能夠讓輕狂的心緒得到壓制,甚至讓人的內心逐漸淨化。

而這種力量的出現,也正是一個人開始走向成熟的象徵,說明孫悟空的內心世界已經開始變得越來越完整,不再像最初那樣空泛,也不像初出茅廬時那樣張狂。這段時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沉澱的過程,可以使人生和內心變得更有底蘊,使精神世界變得更加韻味悠長。

西天取經的過程,是一種瑣碎而又細緻的淬鍊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從五行山下出來之後的孫悟空,雖然已經有了初步的底蘊和積累,但這只是一種宏觀意義上的沉澱,其心境雖說已經得到了提升,可是仍有缺乏真正的歷練。這時候他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才算有了初步的認知,剛剛開始認清自己,接下來所需要的是進一步的深入探索,真正瞭解自己的心。

俗話說小隱於野大隱於市,

五行山下的500年沉澱,只能相當於一種小野修心的境界,是對過往經歷的反思和總結。

正所謂靜極思動,一味的沉寂並不能使人的心境變得更加完整,而是需要透過更多的實踐去補充,透過更多的事實去印證。

因為宏觀的概念只是框架,細緻入微的細節才更能體現精髓。與之前大鬧天宮的情節相比,西遊路上的這些劫難,無疑算不上那麼驚天動地,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細枝末節的瑣事。

不過也正是在這些瑣碎的細節當中,孫悟空的內心才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歷練,他透過一件又一件小事,領略到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同時也一步步更加認清了自己。這個過程就像是佛家講究的“入世”,要想修行到圓滿境界,不僅要“出世”,更要“入世”,不體會萬丈紅塵,就無法真正超脫世間。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回過頭來再看西天取經這一路上所發生的事情,孫悟空不正是在滾滾紅塵中走了一遭嗎?

當年令他痴迷的虛榮,讓他嚮往的地位,在這一路上要重新經歷了一遍,可是這一次卻再也沒能打動他的內心。

不過即便如此,他此時依然沉浸於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中,仍然沒能走到超脫的那一步。筋斗雲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因為他還在使用著這項神通,就說明他的心念沒有徹底安定下來,從而也就無法做到一朝頓悟,超脫內心。

當然,這個過程根本急不得,需要有一定時間的積累,然後才能慢慢有質變達到量變,最終實現突破性的飛躍。孫悟空也是如此,經過西遊路上長達十幾年的磨練,才將所有的人生真諦慢慢融會貫通,實現了終極一躍,從此成為超脫於世間的鬥戰勝佛。

在這一刻,他的心境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圓滿,終於真正認清了內心世界,對自己的內心有了一番深入透徹的瞭解。我們甚至可以做一個這樣的設想,孫悟空其實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花果山,無論是靈臺方寸山求道學藝,還是後來大鬧天宮闖蕩三界,抑或是跟隨唐僧西天取經,這些情節實際上都是一層又一層心境的顯照,是他的內心世界在不斷髮生著變化,逐漸變得清晰和完整。

西遊世界的另一層真相——整部《西遊記》都是孫悟空的心境

也就是說所有的西遊故事,其實都是孫悟空內心歷程的形象寫照,是由心化相的體現。

所以說如果站在孫悟空的角度來看,整個西遊世界其實更像是他的內心,那些故事情節也都是內心活動的變化。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孫悟空精神上的的自我剋制和反省能力,如果沒有這一點,他就將會永遠受限於某種心境,而無法突破最終的頓悟之境。

結語

人這一生都在不斷脈動著向前的腳步,隨著閱歷和經歷的增多,我們的心境也會隨之變遷,內心世界也會逐漸變得豐富。可是與此同時,也難免會在某一層心境中迷失,找不到繼續向前的道路。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是否也需要向曾經的孫悟空那樣,用一種力量壓制住自己的內心,讓其進行一番沉澱。

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沒有暫時的沉澱,就沒有日後的突破。人生真正的圓滿,不是曾經有多少輝煌,因為那些到頭來終歸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唯有像孫悟空那樣,一層層突破自己的心境,最終實現思想上的終極一躍,才能從這場夢境中徹底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