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要成為,極致踐行者?

各行各業,永遠有“紅利”在起起伏伏。你沒有看見,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

1

會分錢,才能會賺錢

有次接受《新零售商業評論》的朋友採訪,對方問到:

什麼是“以客戶為中心”?

我說,當你對自己利益很滿意,也想“順便”對使用者好一點的時候,是不會懂什麼叫“以客戶為中心”的。

那什麼叫“以客戶為中心”?

只有當你的利益,和客戶的利益不一致時,才會明白你到底把誰當做中心。

我打了個比方。

一個屠夫對養的豬說:來,我們聊聊。我很想聽聽你的真實意願。

今晚,你是想被紅燒呢,還是清蒸呢,還是灌成香腸呢?說說你的想法。我以你為中心。

豬說:我想不被吃。

屠夫說:跑題了,跑題了。我是問你,你打算怎麼被吃。你看你跑題了吧。回答我。我以你為中心,尊重你的意見。

— —

一家公司,生產不出好的東西。客戶買競爭對手的,又好又便宜。你怎麼辦?

你說:我用心,我誠懇,我掏心掏肺,我以你為中心。請你買吧。這不是“以客戶為中心”。

對客戶說:

我做得還不夠好。你買別人的吧。比如這家就不錯,我們在努力超過他們。等我有天超過了,我再邀請你回來。這才是“以客戶為中心”。

所以過去很多公司一直對使用者說,我很用心,我為你好,我掏心掏肺,我以你為中心。

但背後真實想說的可能是

“我要吃掉你”,“我要賺錢”。

很多公司一直對員工說,好好做,認真做,努力做,以後公司做大了,股票期權少不了。

但背後真實想說的可能是:

“你們再努努力,明年我又可以換一輛法拉利。”

又有多少公司的創始人,願意把公司95%的利潤分給員工?只把零頭留下,作為企業利潤?

在華為,任正非個人股份只有1%左右,

其他股份均為員工和其他重要的股東所持有。

對於一個民營企業家來說,員工持有如此高的比例是非常罕見的。

大多數民營企業的財富都是歸企業的創始人或者是共同創業的合夥人所有,員工們僅僅是作為一種陪襯存在。

任正非曾經說過:

“我們今天是利益共同體,明天就是命運共同體。”

當我們建成內耗小、活力大的群體時,抵禦風雨的能力就能增強了,才可以在國際市場的大風暴中去搏擊。

這就像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生產的伊爾-2型對地攻擊機一樣。

這一型號飛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哪怕機翼被打爛,機身遭受槍林彈雨,只要要害部位沒被打壞,便不會散架,仍能飛回基地。

在遭到美國“極限施壓”後,雖遭到了敵人狂風暴雨般的炮火打擊,遍體傷痕,但仍能堅持戰鬥。

— —

只有把消費者、合作伙伴,員工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時候,組織才能上下一心,一起把蛋糕做大,獲得源源不斷的增量收入。

只有當我們賺到一點點錢時,第一反應是,我怎麼給消費者、給合作伙伴,給員工多分一點?我們才能夠收穫更大的事業。

我身邊優秀的企業家,和別人爭論的問題,常常是:這明明是你應得的。

必須收下。必須收下。必須收下。而不是:能不能再便宜一些啊?

優秀的企業家,總是想方設法給,而不是想方設法拿。

任何一次收費,如果使用者沒有獲得超預期價值,就不要賣。

任何一次合作,如果沒有給到合作伙伴長期的價值,就不要做。

德魯克先生也曾告誡我們: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頂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極致踐行者。

2

規模化觸達,稀缺的高價值

有一次,

進化島社群上的同學問我:什麼是渠道?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渠道的本質,其實就是:規模化觸達。

那,什麼是好的渠道?好的渠道就是:低成本的規模化觸達。

什麼又是創新的渠道?創新的渠道就是:更加低成本的規模化觸達。

舉個例子,你賣防脫髮洗髮水。在地鐵口發傳單,就是規模化的觸達,那些潛在的消費者。

但是那些觸達群體中間,也有一些不是你的使用者。

觸達的100個人中,也許只有10個人是目標客戶。

你在男性醫院門口發傳單呢?工作時間是一樣的,但是觸達的使用者可能更加精準。

觸達的100個人中,可能30個人是目標客戶。所以在男性醫院門口發傳單,是低成本的規模化觸達。

那有沒有創新的渠道呢?有。比如在網際網路公司門口發傳單。

觸達的100人中,可能有50個人是目標客戶。

在網際網路公司門口發傳單,是更低成本的規模化觸達。

所謂渠道創新,就是做更低成本的規模化觸達。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做劉潤公眾號,並且堅持只寫商業洞察,管理案例,和個人成長的內容。

因為只有企業家和創業者才喜歡讀商業洞察,只有企業高管,核心管理層才喜歡讀管理案例。只有上進的年輕人才喜歡讀個人成長。

我們堅持數年如一日的,只寫這三方面的原創內容,就是希望把這些人群聚集起來,形成一種規模化觸達,中國稀缺的高價值人群的能力。

寫娛樂八卦,可能閱讀量非常高。但是,有什麼用呢?

我們希望規模化觸達的人群,並不愛讀,也沒有時間讀這樣的內容。

靠這樣的內容吸引來的,也不是我們希望規模化觸達的人群。

所以堅持只寫商業洞察,管理案例,和個人成長的原創文章。

到今天,我們的公眾號已經有了近80萬的讀者。

這80萬人,都是中國稀缺的高價值人群。

— —

在過去,要想觸達這個人群,可能需要面對800萬,或者8000萬的人群去廣播,成本非常高。

但今天我們用持續的高品質的商業內容輸出,把這80萬人,從8000萬人中間挑選了出來,幫助品牌商形成了更低成本的規模化觸達。

我們嘗試過為這個群體提供高階行李箱,會議音箱,商務宴請用紅酒,商用茶禮,受到了特別熱情、遠超正常水平的歡迎。

這就是更低成本的規模化觸達的結果。

你呢?你的渠道有規模化觸達你的目標客戶嗎?這個觸達是低成本的嗎?

還有辦法做到更低成本嗎?

— —

很多時候,犧牲可以快速獲取利益的捷徑,去換取未來更長遠的利益,這種抉擇往往極為痛苦。

因為眼前的利益,所有人都看得到,長遠的利益卻很難看到。

寫娛樂類內容,固然可以吸引眼球,但是為了漲粉而漲粉,則會丟失了原有的價值觀和調性。

為了快速增粉,搞活動贈送禮品、透過贈送資料吸引關注,也許當時增粉很快,但事後這些不是被價值吸引而來的粉絲,往往會快速離你而去。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

“增粉沒有捷徑,唯有堅持內容。”

想要長期利益,首先要放棄眼前利益。

想要收穫價值,首先要學會創造價值。

想要速成捷徑,首先要放棄速成捷徑。

想要賺取財富,首先要能夠捨得分錢。

不短視,不投機,不猶豫,

頂尖高手,都是不迷戀捷徑的極致踐行者。

3

越爭越少,越讓越多

去年12月,我們上線了潤米造物第一款產品:“小洞茶”。

為什麼要做這樣一件看似競爭非常激烈的事?因為裡面蘊含了巨大的價值空間。

要理解這件事情,我們首先要回到茶葉這個特殊行業。

這個世界上有一類行業,叫做“低信任行業”,比如古董,比如紅木,比如玉石…… 比如:茶葉。

在這些行業裡,消費者獲得真實資訊實在是太困難:古董到底是不是真的?紅木到底是多少年的?玉石到底是不是天然的?你的茶葉到底是不是從那棵古樹上採下來的?你說幹倉儲存了10年,我怎麼知道是不是真的幹倉,真的儲存了10年?你有錄影嗎?

因為資訊不對稱,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對於此類商品,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那種:

都說它很厲害,我也覺得它很厲害,但又不知道什麼地方厲害,總而言之就是很厲害”的商品。

同樣是一餅號稱幹倉儲存10年的普洱茶,有人賣500元,有人賣5000元,有人賣到50000元。

那麼,這三餅茶到底有什麼區別?消費者幾乎沒有可能知道。

這種極度的資訊不對稱,帶來的極度不信任,就是我們常說的:水太深。

那怎麼辦?消費者咬了咬牙,選擇了一個簡單粗暴的決策模型:挑貴的買!

品牌商為了建立基礎信任,花費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極盡奢華的包裝。把幾粒茶葉,像鑽石一樣供在中間。然後,鋪天蓋地的宣傳。雜誌、電視、自媒體,拼命砸廣告。最後,無處不在的銷售。禪意十足的茶室,薰香,書法,茶藝,長衫美女。。。。

你要貴,那我就給你貴的理由。這份茶禮,最後如你所願的貴,而且貴得那麼合情合理。

但是,這貴出來的部分,真的是茶商的利潤嗎?並不是。包裝,宣傳,銷售,這些都是茶商的成本,交易成本。

這就造成了,賣便宜的好茶賺不到錢。最後,有些人開始賣便宜的假茶。

因為差價大,賣便宜的假茶反而能賺錢。

如此博弈,最終形成了納什均衡:

越是在“低信任行業”,你買到的真東西就越貴。

這個時候,如果你有辦法降低巨大的交易成本,那你就能創造一塊很大的“價值空間”。

為此,我們的團隊,走了一整遍茶葉的設計、製造、營銷的全流程,試著去掉每一個環節的泡沫,用信任的力量,降低交易成本。

這就是我們做“小洞茶”的原因。

— —

從去年12月底開賣,到春節之前,僅僅一個月,“小洞茶”已經賣掉一噸了。

因為不用花鉅額的交易成本(極度奢華的包裝,鋪天蓋地的宣傳,無處不在的銷售),因為有願意相信我們的讀者,我們就能節省一切可以免去的交易成本,創造價值空間,讓大家可以買到真正便宜的好茶。

當面對整個交易鏈條,用同樣的成本,卻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時,消費者還能買到便宜的好東西,而我們自己還能分到一些錢。

當你找到價值空間時,交易成本的參與者比如渠道商,他們因為能賺到更多,會更有動力去銷售你的產品。

因為能賺到更多,可能會吸引更多的渠道商加入,這樣下來,你就有可能會賣出更多的產品。

當一個行業裡沒有價值空間的時候,大家只能靠爭,爭有限資源,爭你死我活來獲得利潤。

而有了價值空間,一個外行就有機會進入一個新行業,在更大的世界裡創造價值,從而讓出更多的利潤,一起做大蛋糕。

“爭”的人當下也許很有成就感,但是事後路會越走越窄。

“讓”的人路會越走越寬,因為我們都願意和他們做事業。

越爭越少,越讓越多。

頂尖高手,都是“讓利”創造價值空間的極致踐行者。

最後的話

這個世界上,“永遠”是有紅利的。

頂尖高手,都是極致踐行者。

那些站在資訊源頭,執行力強悍的人,可能搶到了紅利最肥美的部分。

但是並不意味著面對同樣一個資訊,你就失去了所有的機會。

很多人,總覺得世界上的好東西已經被找光了。

所有能賺錢的事情,肯定都有人在做了。

所有分享出來的訊息,都是不可能賺錢的。

所有看不上的行業,都是利潤稀薄的。

這些人認為從時效性來看,如果這個訊息可以賺錢被分享出來了,這個方法其實已經過時了。所有的訊息被髮布前,價值已經被兌現了。

但實際上,依然有人靠這些分享出來的“訊息”,不斷深挖下去,賺到了錢。

因為這些訊息背後的思路、路徑、方法可能依然有可以值得借鑑的地方。

也承認市場上總有一些特殊原因,讓價值被低估的好東西未必能被發現。

進化島上的同學之中,

就有依靠一股“傻勁”,將那些大部分人看得到,卻沒有在意,也沒有再往下深思探尋源頭的事情,真正下功夫去做,去深挖,做到了千萬級營收規模。

總有一些你沒看見的東西,習以為常的訊息,覺得別人已經做過沒有機會的事情,其中依然存在著巨大的“紅利”。

看不起的“小事情”,“落後”的傳統行業,真的沒有機會嗎?

不見得。

各行各業,永遠有“紅利”在起起伏伏。

你沒有看見,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

——全文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