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熟悉歷史的朋友們對這首詩應該非常瞭解,它也被稱作“千古反詩第一”,其作者就是著名的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沖天大將軍”、“大齊黃王”——曹州冤句(山東菏澤市牡丹區)人黃巢。這首“不第後賦菊”詩是他年輕時赴長安趕考(屢次)不中、氣惱慍怒之下所作,詩文明明白白地表達了黃巢想要打敗唐王朝、建立屬於自己的新秩序之雄心。

唐乾符二年(875年)六月,濮陽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君長等人在前一年因為朝廷壓榨過重、水旱災禍橫行、不堪忍受所發動的起義蔓延到曹州,此時已經當了多年私鹽販子的黃巢也與子侄輩一起投靠了王仙芝,參與到反唐起義中。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王仙芝戰死於黃梅(湖北黃梅),黃巢則自立為王,號稱“沖天大將軍、黃王”、建年號“王霸”,正式開始了和唐朝分庭抗禮、自建政權的過程。之後黃巢大軍從江西經浙江、跨福建抵達廣東,再從廣東經廣西北上湖南、湖北,然後由河南進入陝西。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大軍攻克長安,實現了他“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夙願。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長安失守前,唐僖宗在宦官首領田令孜的護衛下,由神策軍的保護,狼狽逃出皇宮,先逃到咸陽,再逃往漢中,最後逃到四川。此後唐僖宗在四川整整躲了四年。

黃巢攻克長安後,建國號“大齊”,改元“金統”,唐僖宗則詔令鎮東、太原、代州等節度使出兵討伐黃巢,涇原、秦州、鄜延、夏州等節度使也奉詔出兵(之前,這些節度使都是半獨立狀態,對朝廷的詔令陽奉陰違、不盡全力。而黃巢對朝廷進行沉重打擊後,諸節度使覺得攻打黃巢對自己有私利,於是紛紛出兵,以在攻打黃巢的過程中獲取利益)進攻黃巢。

在諸節度使的合圍反撲下,黃巢在長安堅持了兩年,最終不敵,被迫於中和三年(883年)四月退出長安,其大將、同州(陝西大荔縣)防禦使朱溫在這之前降唐。經過一年多的作戰,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黃巢在泰山虎狼谷(山東萊蕪西南)力盡兵敗身死,唐末農民起義最終失敗。

雖然黃巢起義失敗了,但唐朝的統治基礎已被農民軍打擊得搖搖欲墜,安史之亂以來各地方節度使“自立”而造成的“藩鎮割據”局面愈演愈烈,較大的藩鎮如:鳳翔李昌符,蒲州王重榮,洛陽諸葛爽,刑州孟方立,太原李克用,汴州朱全忠,蔡州秦宗權,徐州時溥,齊州朱瑄,淄青王敬武,淮南高駢,宣州秦彥,杭州錢鏐等都各自割據一方,不奉朝廷號令,形同獨立王國。這些藩鎮相互攻打、自相併吞,最終使得唐朝覆滅在他們的手中。

光啟四年(888)三月,唐僖宗改元文德,當月唐僖宗病逝在長安武德殿,其弟李曄繼位,即唐昭宗,在唐昭宗手中,唐朝走向了滅亡。而繼唐朝之後建立的五個王朝“梁、唐、漢、晉、周”,因為在他們建立之前,歷史上就有過同名的王朝,所以後世史書給他們加上了“後”字以示區別,稱為“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這就是中華歷史上的“五代”。而同一時期,各地尚存有十個(較大的)地方割據勢力政權,因為實力弱於中原王朝,所以沒有被計入正統朝代中,而是以“十國”作為他們的稱呼,即:前蜀、後蜀、吳(楊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他們和中原王朝所並存的時代,就被稱為“五代十國”。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朱溫在降唐後被賜名為朱全忠,並受封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此後朱溫以汴州(河南開封)為基地,展開與其他藩鎮的爭鬥。經過十餘年的作戰,身處中原腹地的朱溫越戰越強,佔據了河南、山東、陝西三省,並從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手中奪到了唐昭宗,挾持為傀儡。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朱溫弒殺了唐昭宗,然後立其子李柷為帝,即唐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溫逼迫唐昭宣帝禪位,正式即皇帝位,改名為朱晃,改元開平,建國號大梁,升汴州為開封府(河南開封)。朱溫就是五代第一王朝“後梁”的建立者——後梁太祖。

後梁太祖建國後,與死敵——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連年交戰,互有勝負。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溫被兒子郢王朱友珪弒殺,他的另一個兒子均王朱友貞則於鳳曆元年(913年)正月起兵討伐朱友珪,朱友珪不敵自盡,朱友貞順利繼位,即後梁末帝。

之前,晉王李克用已經在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正月去世,他的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爵位,並繼續領兵和後梁交戰。李存勳善騎射,文武雙全,驍勇善戰,長於謀略,後梁末帝在和他的交戰中屢遭敗績,接連喪失國土,國勢日衰。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四月,李存勖正式稱帝,建國號唐,建年號同光,這就是五代第二王朝——後唐,李存勖即後唐莊宗。

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八月,後唐莊宗發動了對後梁的決戰,親自率軍渡河攻破後梁中都(山東汶上),隨後攻佔曹州(山東定陶西南),直逼後梁都城東京(河南開封)。

此時因為黃河潰壩,東京無險可守,後梁大臣勸後梁末帝出奔洛陽,集中軍隊再與後唐作戰。後梁末帝考慮到自己一旦離開都城就不能保證諸將會繼續擁護他,於是沒有離開。

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十月初八,後唐大軍包圍了東京開封府,隨後展開攻城。後梁末帝知道即將亡國,於是命控鶴都將皇甫麟殺死自己,皇甫麟奉命殺死末帝后也自殺。第二天,後唐軍入城,後唐莊宗收葬了後梁末帝,然後拆毀後梁宗廟,追廢后梁太祖、後梁末帝為庶人。後梁歷時十六年,至此滅亡。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滅後梁之後,後唐莊宗志得意滿,自此開始驕奢嬉戲,他極度寵幸伶人,導致後唐出現了歷史罕見的“伶人干政”局面。後唐莊宗又聽信佞臣橫徵暴斂,使得百姓怨聲載道,當時有其他地方政權使者入後唐朝貢,回國後彙報說“唐主驕淫無政,不足畏也!”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後唐莊宗命兒子魏王李繼岌,樞密使郭崇韜率兵攻取前蜀。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二十六,李繼岌大軍到達成都,前蜀主王衍出降,前蜀滅亡。

但就在後唐滅前蜀的同時,同光四年(926年)二月,因為不堪忍受後唐莊宗的驕奢昏聵,魏博士兵在貝州譁變,然後滄州等地軍隊也相繼兵變,河北各地大亂。後唐莊宗只得起用被自己猜忌的李嗣源(李克用養子)北上平叛。李嗣源至魏州時親軍也譁變,被劫持入城與叛軍會合。本來李嗣源沒有反意,但迫於形勢,又無以對後唐莊宗自明,只得率軍南下。因為諸將對後唐莊宗已經失望,於是各地都擁護李嗣源。當時李繼岌的徵蜀大軍已經班師,但因途中平定叛亂,耽誤了歸程。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後唐莊宗決定前往汜水關(河南滎陽)與李繼岌會合,再對李嗣源軍發動進攻。但就在出兵前夕,後唐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洛陽興教門。後唐莊宗親自出戰,在亂軍中被流矢射中,死於絳霄殿外。得知後唐莊宗已死訊息後,李繼岌在渭南自縊而死。當月,李嗣源進入洛陽,安葬了後唐莊宗後繼位稱帝,即後唐明宗。

後唐明宗在位八年,整飭吏治、減免賦稅、整頓禁軍,後唐國家穩定,政治清明,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但是後唐明宗晚年疑心過重,執政失誤,使得君臣離心、父子猜忌,後唐元氣大傷。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後唐明宗病重,其次子秦王李從榮誤以為後唐明宗已經去世,於是準備武力奪取帝位,但被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等出兵擊敗誅殺。後唐明宗聞訊後驚駭悲痛,導致病情加劇。十一月二十六,後唐明宗急召第五子宋王李從厚赴洛陽,隨後駕崩於雍和殿。李從厚火速趕至洛陽為後唐明宗發喪,然後即位,即後唐閔帝。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後唐閔帝即位後,於應順元年(934年)二月,對鳳翔、河東、成德、天雄四鎮節度使進行調動,並派使臣監送,其中後唐明宗養子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被改鎮河東。後唐閔帝的本意是藉此削弱四鎮實力,但李從珂趁機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發動叛亂。李從珂將所有財帛都用來獎賞軍隊,並許諾攻下洛陽後再予重賞。於是鳳翔軍隊很快攻下長安、華州、陝州,後唐閔帝的侍衛親軍紛紛前來歸順潞王。後唐閔帝無奈,只好放棄洛陽,逃往魏州,途中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扣押,並引兵盡殺閔帝親隨,然後將閔帝軟禁在衛州。

應順元年(934年)四月,潞王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後唐明宗之妻曹太后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監國。四月初六,李從珂稱帝,改應順元年為清泰元年,李從珂即後唐末帝。李從厚在後唐末帝登基後被弒殺於衛州。

後唐末帝登基後,也效法後唐閔帝的做法,在清泰三年(936年)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後唐明宗女婿)為天平節度使,企圖削弱石敬瑭兵權。石敬瑭拒絕調任,並上表指責後唐末帝得位不正,應立即將皇位讓給後唐明宗幼子許王李從益。後唐末帝大怒,撕毀石敬瑭的奏表,並削其官爵,然後發動大軍討伐河東。

後唐大軍在五月間出動包圍太原,築長圍以圍困石敬瑭。於是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向契丹太宗耶律德光表示願意割地稱臣。九月,耶律德光親率軍隊增援石敬瑭,於團柏谷擊敗後唐軍。隨後,石敬瑭與契丹聯軍順利南下,並於後唐清泰三年十一月於柳林(山西太原市東南)接受契丹冊封,建國號晉,改元天福,正式立國,即五代第三王朝——後晉,石敬瑭即後晉高祖。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 石敬瑭稱帝后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此換取契丹支援。契丹和後晉軍隊進逼洛陽,後唐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聖指揮使張萬迪等紛紛歸降石敬瑭,後唐末帝的統治即將全面崩潰。

後晉天福元年、後唐清泰三年(93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後唐末帝困守洛陽,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及皇室家眷等登皇宮玄武樓後放火,自盡而死,後唐歷時十三年,至此滅亡。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抵達汴州,次年遷都於此,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當時後晉得天下不久,各地藩鎮大都不服,府庫空虛,百姓貧窮,而契丹貪得無厭。石敬瑭卑辭厚禮,以事契丹,對契丹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稱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這可恥的稱呼。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石敬瑭晚年吏治腐敗,後晉朝綱混亂,民怨四起。原向後晉稱臣的吐谷渾部不願降服於契丹,於是逃到河東,歸屬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契丹因為吐谷渾叛逃之事遣使來責問,石敬瑭不敢得罪“父皇帝”,又對手握重兵的劉知遠無法加罪,左右為難之下憂鬱成疾,在六月的時候驚懼而死。

因為石敬瑭兒子大都早死,唯一存活的幼子石重睿還年幼,所以宰相馮道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便立石敬瑭年長的侄子石重貴為帝,石重貴即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後,向契丹報喪時稱孫不稱臣,給早就想伺機南下的契丹太宗耶律德光提供了藉口,契丹和後晉由此關係破裂,隨時可能開戰。

後晉開運元年(天福九年、944年),耶律德光藉口因石重貴給自己上表稱孫不稱臣,於是率軍南下,入寇雁門關。石重貴在群臣請求下親自率軍抵抗契丹進犯。有賴於廣大軍民的英勇作戰和頑強抵抗,契丹先後兩次大規模的進犯都被後晉挫敗。

但石重貴本人喜好聲色犬馬,視國事為兒戲,醉生夢死,為應付戰爭耗費與滿足自己私慾,大蝗大旱之年還派出官吏,四下盤剝,搜刮民間,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群情洶洶。與契丹決戰之際,石重貴仍舊出外遊獵,視軍國大事不顧,並大建宮室,裝飾後庭,廣置器玩,國難當頭之時,百姓仍舊餓斃於道。石重貴如此不恤民力國力、大肆遊樂,後晉國運可想而知。

經過數年拉鋸作戰,後晉國勢頹落,不堪再戰,大將杜重威、張彥澤於後晉開運三年(946年)引兵在前線造反,降契丹後帶領契丹軍隊回軍汴梁,大兵壓城,包圍皇宮。石重貴途窮之下無計可施,欲縱火自殺也被近侍阻擋,被張彥澤抓住後和全家遷到開封府衙軟禁。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初十,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入城,進入東京開封府,並在崇元殿接受後晉百官朝賀。然後耶律德光下詔廢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負義侯,把他遷往極北偏僻之地:渤海國黃龍府。後晉歷時十二年,至此滅亡,中原地區暫時被契丹佔領。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滅後晉之後,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在東京皇宮下詔將國號自“大契丹”改為“大遼”,並改契丹會同十年為遼大同元年。

因遼軍在中原掠奪人民財物,所以民間反抗四起,同時耶律德光不讓諸節度使返回各自節鎮,地方藩鎮也開始出兵抵抗遼軍。遼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耶律德光被迫放棄開封引軍北返,途中在河北欒城病逝。

遼軍北返後,後晉最大的地方實力派、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趁機自太原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和開封,穩定了中原局勢。之前劉知遠已經在太原稱帝,但沒有改國號,也沒有建年號,但廢棄了石重貴開運年號,改稱天福十二年(947年,天福是石敬瑭年號)。直到遼軍北撤,劉知遠拿下開封后,才改國號為漢,並以明年為乾祐元年(948年),這就是五代第四王朝——後漢,劉知遠即後漢高祖。

後漢高祖稱帝半年後,於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得病去世,之前他的長子劉承訓已經去世,所以由次子劉承祐繼位,即後漢隱帝。同時,後漢高祖安排了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等重臣輔佐隱帝,如同託孤。

後漢隱帝起先依靠老臣們平定內外叛亂,穩定了社稷。但在朝野穩定後,後漢隱帝又擔心老臣手中權力過大、威脅皇權,於是對郭威等輔政老臣等猜忌日深,準備逐步將他們剷除,以衛皇權。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後漢隱帝突然發動,把輔政老臣史弘肇、楊邠、王章等誅殺於朝堂外,然後密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在鄴城的樞密使郭威。

郭威聞訊後不甘被殺,於是舉兵反抗,留養子郭榮鎮守鄴城,然後率領大軍殺奔開封,後漢隱帝於是把郭威留在開封的家眷全部殺死,並親自率軍出城征討郭威。但後漢隱帝在七里坡之戰中大敗於郭威之手,不得不倉惶出逃,途中被親隨郭允明所殺。郭威得勝入京,覲見李太后(後漢高祖之妻)之後推舉太后臨朝聽政,並提出立後漢高祖之侄、武寧節度使劉贇為帝,以穩定局勢。

後漢乾祐三年十二月(陽曆是951年1月)初一,邊境告警,說是契丹兵大舉南下,於是李太后命郭威率軍北上抵禦。郭威率大軍北上途經澶州時,軍士發動兵變,把一面黃旗加在他身上,大呼奉其為新帝。郭威順勢返回汴京,奏報並逼迫李太后授其為“監國”,奪得後漢國政。後漢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周,改元廣順,這就是五代第五王朝——後周,郭威即後周太祖。後漢同時也宣告滅亡,歷時三年而已。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後周太祖即位後崇尚節儉、用仁德、輕徭、薄役治理天下,同時改革前朝弊政、整頓吏治綱紀、治理河患、招撫流民,發展農業。後周在他的統治下迅速強大,中原地區自唐末以來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開始有了終結趨向,後周國富民強、兵精糧足,開啟了統一天下的堅定基礎。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後周太祖病逝於汴京,臨終前,他親手把江山交給了養子、皇嗣、晉王郭榮,這就是後周第二代皇帝——後周世宗。

後周世宗即位後,力排眾議,親自率軍擊敗了後漢的殘餘勢力北漢的南侵,又誅殺了作戰不利的禁軍將領、整頓了軍隊制度,初步建立了一支強有力的禁軍。內政方面,後周世宗招撫流亡百姓,減免賦稅,整頓吏治,招納文人參與政務,限制武將擅權,使得後周政治在五代中最為清明。顯德二年(955年),後周世宗年廢天下佛寺(滅佛),獲取了大量寺院隱田以及大批親壯勞動力並鉅額財富,用以整頓經濟。在後周世宗的治理下,後周軍事與經濟力量飛速發展,為中原的統一建立了重要的基礎。

後周世宗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目標激勵自己,並付諸於實施。顯德二年(955年),他出兵擊敗後蜀,佔秦州、漢中一帶,將後蜀門戶掌握在手中。同年,後周世宗出兵討伐首次南唐,並在之後連續兩次攻擊南唐,終於在顯德五年(958年)迫使南唐稱臣,並奪得南唐江北十四州,使南唐俯首就範,並震懾了南方各割據政權,日後的北伐幽雲,從此沒有了後顧之憂。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經過長期周密準備後,親率諸軍北伐,以收復被石敬瑭割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在後周世宗的指揮下,周軍氣勢如虹,出兵戰無不克,一個月內即收復幽雲十六州中的瀛、鄚兩州、及不在十六州其中的寧州、易州二州,並淤口、益津、瓦橋三關。後周世宗於瓦橋關設立雄州,益津關設立霸州,史載“世宗平定關南,收三關三州十七縣,戶一萬八千三百,王師不亡一失,邊邑望風而下。”——《舊五代史》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至此,後周已經收復自後唐末年以來失陷於契丹的中原故地合計六州(含雄州、霸州),約佔全部失土的五分之一,而遼國南京道(幽州、即北京)處處風聲鶴唳,後周軍威赫赫,燕雲指日可下。

初戰得勝後,後周世宗準備一鼓作氣直驅幽州城下,收復全部失地。但就在出兵幽州的途中,後周世宗突然發病,無法繼續堅持,不得不自雄州撤軍,返回汴京,中原王朝因而失去了這一次絕佳的恢復幽雲機會。

返回汴京後的後周世宗的病情沒有好轉,且轉為危急。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初十,後周世宗將在世的長子、七歲的郭宗訓冊封為梁王,立為皇嗣,以文臣範質、王溥為輔政大臣,輔佐處理朝政。由於當時汴京中流傳“點檢作天子”的讖言,於是後周世宗將妹夫、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解除職務,以親信大將、忠武軍節度使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後周世宗在汴京皇宮萬歲殿駕崩。皇子梁王郭宗訓奉遺詔登基,即後周第三代皇帝——後周恭帝。

後周世宗駕崩後,他生前的忠實臣子趙匡胤不安於後周“孤兒寡母”的現狀,準備效仿五代先輩們一樣,奪取後周社稷。趙匡胤利用自己擔任殿前都點檢、執掌禁軍的大好機會,將禁軍高階將領大都安排為自己的親信,做好了篡位前的一切準備。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鎮州(河北正定)、定州(河北定縣)地方官員發來急報,稱遼、北漢聯軍即將入侵(很有可能是趙匡胤指使的謊報),後周恭帝徵得宰相範質、王溥同意後,命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率禁軍北上,迎戰敵軍。

趙匡胤接到詔令後馬上調兵遣將,第二天就率大軍出城,當日下午大軍進抵汴京之北三十里的澶州陳橋驛。當晚,趙匡胤自己不出頭,由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出面策劃、唆使將士們,他們擁到趙匡胤住處,開啟他的房門,高聲地叫嚷說:“請點檢做皇帝!”並把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高呼“萬歲”。然後,趙匡胤在趙匡義和趙普的安排下,被士兵們扶出門送上馬,簇擁著返回汴京。

在返回汴京途中,趙匡胤和將士們約法:“太后和幼主一定要嚴加保護,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守法者重賞,違法者嚴辦!”諸將都叩首領命。在親信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的接應下,汴京輕而易舉被趙匡胤拿下,幾乎沒有流血事件,五代更替中,這算是很難得了。

趙匡胤控制局勢後,請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等出面收拾朝政,並請皇太后符氏和後周恭帝禪位。符太后無法,只得以後周恭帝的名義釋出詔書,宣佈退位,後周至此終結,歷時十年。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趙匡胤則在汴京皇宮崇元殿正式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宋,這就是北宋王朝的開端,趙匡胤即宋太祖。而北宋的建立,標誌著自朱溫篡唐以來,歷時五十三年的五代王朝更替歷史的終結。

在五代更替及北宋立國初期的同時,中原地區之外尚先後存在過多個地方割據政權,其中割據地盤較大、勢力較強的十個政權:前蜀、後蜀、吳(楊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被後世史書並稱為“十國”。因為這十個政權的影響力不如中原五代王朝,所以這裡就簡略為大家加以解讀:

前蜀:由舞陽(河南舞陽)人王建所建立。王建年輕時販賣私鹽為生,後來投靠大宦官、忠武監軍使楊復光,成為唐軍中的一員,日後逐漸升為忠武軍都將。

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攻克長安,唐僖宗逃奔西川,王建在此期間被大宦官田令孜收為養子,併入神策禁軍中,隨駕入川。此後西川大亂,諸將相互攻伐,王建乘亂攻取了成都,被唐朝任命為西川節度使。

天覆三年(903年),王建受封為蜀王,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後梁代唐,王建拒絕承認後梁正統,以“興復唐室”為口號,打算與其他藩鎮出兵討梁,最後沒有應者而作罷。同年九月,王建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即前蜀。

後梁貞明四年(918年),王建去世,其子王衍繼位。王衍年少無知、醉生夢死,前蜀朝政腐敗,軍備廢弛,行將自取滅亡。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後唐莊宗以皇子魏王李繼岌和樞密使郭崇韜統兵,自大散關南下攻蜀,僅七十日即攻到成都城外,王衍驚慌失措,無路可逃,於是與眾臣抬棺披棘,出城降於後唐,前蜀滅亡。後唐軍將王衍及全族押出西蜀後,把他們就地處決。

吳(南吳):黃巢起義時,廬州人楊行密(時名楊行慜)在江南也參與起義,後來被唐軍招納,拜為廬州刺史,依附於淮南節度使高駢,改名楊行密。之後楊行密在藩鎮混戰中勢力漸強,佔領了揚州。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唐朝封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天覆二年(902年),楊行密被封為吳王,吳國雛形建立。

天祐二年(905年)冬,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為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侍中、弘農王,但是大權都被大將張顥、徐溫所控制。天祐五年(即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楊吳不承認後梁,不用後梁年號),張顥殺楊渥,立其弟楊隆演為淮南節度使、弘農王。隨即徐溫誅殺張顥,盡奪楊吳大權。

天祐七年(910年),楊隆演自加中書令、吳王。天祐十六年(919年)又號吳國王,改元武義,與唐斷絕法統(都是徐溫策劃,楊隆演傀儡而已)。武義二年楊隆演去世,徐溫立其弟楊溥為吳國王,改元順義。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由養子徐知誥繼承權位。同年,徐知誥奉楊溥稱帝。

吳天祚三年(937年),楊溥被迫禪位位於徐知誥,楊吳至此滅亡。從第一代國主楊渥繼位時起,歷代楊吳國主都是權臣的傀儡,這在整個中華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吳越:唐乾符年間(874-879年),浙江錢塘人錢鏐應募投軍,平定地方叛亂,並在抵禦黃巢起義軍的作戰中立下戰功,升為都知兵馬使。

此後錢鏐在藩鎮混戰及剿滅地方叛亂的過程中逐漸由偏將而升為鎮海軍節度使、浙江東道招討使、彭城郡王,基本控制了兩浙,正式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天覆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錢鏐為越王,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太祖封錢鏐為吳越王,兼任淮南節度使,吳越建國。

由於吳越偏安東南一隅之地,所以吳越歷代統治者始終尊奉中原王朝為正朔,謙恭執臣子禮。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吳越王錢鏐去世,年八十一歲,子錢元瓘嗣位為吳越王。此後吳越歷經錢元瓘、錢佐、錢倧、錢俶四代統治,都遵循錢鏐的“民本”思想,施行輕徭薄役,勤政愛民,同時對歷代中原政權都恪守臣節、和平共處。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吳越王錢俶入開封參拜宋太宗。當時南方各割據勢力都被北宋消滅,只有吳越獨存。錢俶審時度勢,遵從錢鏐“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的祖訓,決定納土歸宋,將吳越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獻給北宋,完成一統。此後錢氏後人大都出仕於兩宋,頗有令名,至今家族傳承不絕。

楚:楚國是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馬殷所創立。唐末時,洞庭湖以南地區四分五裂,地方割據勢力相互攻伐,但沒有一家能完全控制整個湖南地區。乾寧元年(894年),蔡州軍團從江西進入湖南,隨後開始征服湖南各方,光化元年(898年),蔡州軍首領馬殷進位武安軍節度使,數年內,衡、永、道、郴、連等湖南五州都被馬殷攻佔。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建梁後以馬殷為楚王。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楚國國都,並在城內修宮殿,置百官,正式立國。後唐天成五年(930年),馬殷去世,子馬希聲、馬希範、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先後繼位。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三人因爭奪王位而自相殘殺、楚國因此內亂頻發,國政混亂。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楚國世敵南唐趁馬氏兄弟內亂之際發兵攻入湖南,佔領長沙,楚國因此滅亡。

閩:閩國由光州固始(河南省固始)人王審知建立。黃巢起義爆發時,王審知與長兄王潮,次兄王審邽都參加了壽州人王緒率領的起義軍,並隨軍南下,一直打到了福建境內。之後王緒因為擅殺部將而被軍士們逮捕自盡,眾將一起推選王潮為新首領。此後王潮得到了泉州刺史的官職。

經過多年征戰,王氏兄弟擁有了福建五州,唐昭宗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承認了他對福建的統治。乾寧四年(897年)王潮病逝,臨死前把福建軍政大權交給了王審知。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後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都閩侯(福建省福州市),此即閩國立國之始。王審知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他統治福建期間,自奉儉約,與民休息,興利除弊,深得閩地民心,後世福建百姓尊他為“開閩聖王”。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同光三年(925年)十月,王審知去世,由長子王延翰繼位。之後的王氏家族內部再沒有出現王審知這樣的優秀人才,相反骨肉相殘的事情卻前赴後繼:王延翰被弟弟王延鈞所殺,王延鈞被兒子王繼鵬所殺,王繼鵬被叔父王延羲所殺,王延羲被權臣連重遇與朱文進弒殺。

王延羲死後,其弟王延政在建州(福建建甌)起兵消滅叛臣,繼立為帝,但閩國經過一系列內亂已經衰弱不堪,南唐趁機遣軍入閩,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八月攻克建州,王延政出降,閩國滅亡。

南漢:唐末,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劉謙、劉隱父子相繼任封州(廣東封開縣)刺史,劉隱繼承父職後逐步統一嶺南,進位為清海節度使,封南海王。

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巖繼位為權知清海軍留後,後梁授予劉巖清海軍節度使,封南平王。貞明三年(917年),劉龑稱帝,改稱番禺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為大漢,即南漢,劉巖之後改名為劉龑。

南漢自劉龑立國後,歷代國主都暴虐無道,國力也一直呈下滑趨勢,劉龑的繼任者劉玢、劉晟、劉鋹也一代不如一代。幸好此時中原政權更替頻繁,顧不上南方偏遠之地的南漢,所以劉氏政權才得以長期存在。

宋開寶三年(970年),北宋在滅後蜀、南平、湖南後,繼續出兵攻打南漢,接連奪取了南漢的賀州、昭州、桂州、連州。開寶四年(971年),宋軍包圍興王府,劉鋹準備渡海逃走,但是船隻都被親衛和宦官盜走,無奈之下只有出城投降,南漢滅亡。

南平(荊南):由陝州硤石(河南三門峽)人高季興所建。高季興原本是朱溫養子朱友讓的家僕,朱溫喜愛高季興,命朱友讓收其為養子,改姓朱。之後高季興從軍為親兵,逐漸提升到牙將,最後因軍功而擔任潁州防禦使,並恢復高姓。

天佑三年(906),朱溫遣軍攻取荊南,任高季興為荊南節度留後,後梁開平元年(907)四月,朱溫建立後梁,高季興被正式任命為荊南節度使。

後梁末帝在位期間,高季興逐漸從後梁獨立出來,割據荊南。後唐建立時,後唐莊宗為了拉攏高季興,於是封他為南平王,從此高氏南平由藩鎮演變成為一個獨立政權。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後唐天成三年十二月(陽曆是929年1月),高季興去世,長子高從誨繼位,開始奉行“事大國以保其業”的國策,同時交好各鄰國,以求平安。所以荊南作為十國中最弱一國卻能堅持數十年不滅,實現了長時期內的穩定安寧局面。

高從誨去世後,高保融、高保勖、高繼衝相繼承襲南平王,遵循先王的遺訓,以保境安民、事大守禮為國策,並始終沒有稱帝,以藩鎮自居。

宋建隆四年(963年)二月,宋太祖出兵討伐湖南張文表,假道於荊南,趁機控制南平都城江陵(湖北江陵),南平王高繼衝無法抵抗宋軍,只得納地歸降,南平滅亡。

後蜀: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但半年後中原即大亂,後唐莊宗死於興教門之變。時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者是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人孟知祥,他得知中原有變後便加緊訓練軍隊,整頓軍備,準備割據蜀地。

經過七八年的強力統治後,孟知祥已經基本控制全蜀。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後唐明宗駕崩,孟知祥自立於後唐之外已經沒有了任何顧忌和阻力,於是他在應順元年(934年)正月於成都稱帝建國,國號蜀,即後蜀。

稱帝的當年七月,孟知祥就病逝了,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即位後,從未參與中原戰事,絲毫沒有奪取中原的雄心,僅貪圖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不過孟昶這麼做也避免了蜀地遭遇兵禍之災,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三十多年。

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後蜀,經過六十六天的作戰,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宋軍抵達成都城下,孟昶走投無路,出城向宋軍投降,後蜀滅亡。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南唐:唐乾寧二年(895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的時候,於開元寺偶然遇到一個名叫李彭奴的六歲流浪兒。見他相貌端莊,為人伶俐懂事,楊行密十分喜歡,於是拉住他問話,小孩兒的對答如流、機靈乖巧,楊行密很是高興,準備收其為養子,好好栽培。

但楊行密的兒子們都很排斥這個小孩,時常欺辱他。楊行密無法,於是把他交給自己的親信大將徐溫代為撫養,徐溫給他取名叫徐知誥,當做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對待。

唐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吳王楊行密去世,左右衙指揮使張顥、徐溫奉遺命迎楊行密長子楊渥繼承淮南節度使、弘農王。楊渥繼位後,寵幸宵小,喜好遊樂,不理政務,天祐四年(907年),張顥、徐溫發動兵變,軟禁楊渥。之後張顥不顧徐溫反對,弒殺軟禁中的楊渥,並想一併除掉徐溫。徐溫得到訊息後搶先舉兵擊殺張顥,獲得了南吳的軍政大權。

控制南吳後,徐溫授養子徐知誥為升州(今南京)防禦使兼樓船副使,開始執掌一地。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接掌養父所遺權力,掌握了南吳大權,並在吳大和四年(933年)繼承徐溫的東海郡王爵位。

吳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受吳主楊溥禪禪讓,正式稱帝,建立齊國,改元升元,追尊徐溫為齊太祖,以徐氏族人為齊國宗室。

齊升元三年(939年),為了對抗中原後晉政權並彰顯自己的合法性,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李昪,將改國號從齊改為唐,這就是南唐立國之始。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李昪即位後,施行保境安民之策,國家相對安定,社會有所發展。與其他割據勢力相比,南唐地大國強,文化昌盛,是十國中的第一強國。

李昪於南唐升元七年(943年)去世,子李璟即位。李璟在位前期,南唐先後滅閩國、楚國,疆域達到頂峰。但南唐不能消化戰果,所得之地很快失去,徒耗國力。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世宗在擊敗遼、北漢聯軍後出兵擊南唐,並在之後連續兩次伐唐,顯德五年(958年),李璟被迫去除帝號,改稱唐國主,並向後周稱臣,南唐江北十四州也被後周奪取。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子李煜繼位,即著名的南唐後主。李煜文詞書畫音律水平很高,但不通曉治國,南唐在他的統治下迅速衰敗,不過當時宋太祖將主要精力用在平定後蜀、南平、湖南、南漢等地,南唐暫時可以苟延殘喘。李煜在開寶四年(971年)主動去除“唐”國號,改稱“江南國主”,以此討好北宋。

北宋滅南漢後,南唐已經被宋朝三面包圍,於是宋太祖以李煜拒命不來朝見為由,在開寶七年(974年)九月發兵渡江攻唐,經過採石、秦淮河、皖口三戰後,南唐大敗,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975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南京),經過半年的圍城戰,南唐內外援軍斷絕,無法支援,金陵於十一月二十七被宋軍攻破,李煜不得不奉表向宋軍投降,南唐滅亡。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北漢: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後漢隱帝在被郭威擊敗後倉惶出逃,途中被親信所殺。郭威入汴京後提出立後漢高祖之侄、武寧節度使劉贇為帝。劉贇信以為真,於是從徐州前往汴京準備繼位,但郭威本意是自己稱帝,對於劉贇的不識相舉動十分不滿,便搶先一步逼迫太后下詔封自己為“監國”,奪取了後漢大權,然後將劉贇軟禁起來。之後郭威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稱帝,建立後周。

劉贇的生父,後漢高祖之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聽聞郭威稱帝后,拒不承認後周正統,並割據河東十二州自行稱帝,延續後漢傳承,用後漢乾祐年號,即北漢。

郭威得到劉崇稱帝訊息後為絕後患,於是將劉贇毒殺。劉崇因此和郭威勢不兩立,連年交戰,不過都是敗多勝少。

北漢疆域狹窄,地方貧困,無力單獨抵抗後周,劉崇效法石敬瑭,主動依附於遼國,向遼主稱侄,並重金賄賂遼主,希望能得到遼國援助。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劉崇趁後周太祖郭威去世的時機,聯合遼軍南侵,意圖一舉消滅後周。後周世宗不甘示弱,親自領軍抵抗,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山西晉城巴公鎮)大敗北漢軍,劉崇倉皇逃竄,歷盡艱辛方才回到太原。戰敗後,劉崇憂憤成疾,一病不起,在當年十一月去世,由其子劉承鈞繼立,改名為劉鈞。

之後北漢歷經劉鈞、劉繼恩、劉繼元三代統治者,期間後周也被北宋所取代。北宋施行先南後北國策,首先用兵消滅南方各割據勢力,因此北漢得以殘存。至宋開寶八年(975年),最後的南方割據政權南唐被北宋所滅,自唐末以來割據地方的“十國”政權中僅北漢尚存,北宋即將對北漢用兵,以統一全國。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得到漳泉、吳越納土之後,立即御駕親征北漢,分四路會攻太原,並大破遼國援軍,使遼軍不敢南下,北漢處於孤立無援境地。四月,宋太宗親自到太原督戰,宋軍在皇帝督促下猛烈攻城,太原西南城牆陷落,北漢大臣紛紛出降。五月初四,宋太宗下詔勸劉繼元投降,承諾“保爾富貴”,劉繼元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派人送降表給宋太宗。

天子寧有種耶—五代十國傳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初六,北漢末代君主劉繼元穿著白衣紗帽,在太原城北連城臺向宋太宗請降,最後的“十國”割據政權北漢就此滅亡,自唐末以來的中原分裂混戰局面告終,北宋統一了全國。而前後七十餘年的“五代十國”歷史,也正式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