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被時代毒打過的環保人,如何避免在下個時代再一次慘遭毒打?

被時代毒打過的環保人,如何避免在下個時代再一次慘遭毒打?

被時代毒打的環保人

作者|

環保老兵

江蘇人,現居南京

導讀: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在賭,賭未來的環保,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萬億環保消失的紅利”

一文釋出後,很多朋友在等這個系列的後續,有幾個“不懂事兒”的朋友直接發微信催我更文。

這裡先和大家說聲抱歉,最近的節奏的確慢了些。

這倒不是因為故意放慢節奏,而是上次文章更新後,把我和山少爺忙壞了。

到昨天下午為止,山少爺做了下粗略的統計,這段時間(大概10天),我們總共陸續接待了27位前來拜訪交流的讀者朋友。

這裡面有環保行業創業不久的創業者,也有上市公司的老闆、管理層以及行業裡資深和資淺的從業者。

對了,比較“離譜”的是,推文後,在發改委工作的朋友也找上了門兒,說是讓我們建言獻策。。。總之我是沒太琢磨明白,現在體制內流程這麼奔放了?

來了這麼多朋友,我和山少爺甚至開始合計著開個茶館得了,以後來了先喝茶,邊喝邊聊。

言歸正傳,這段時間,除了忙業務之外,的確沒閒著,這批前來交流的讀者也藏龍臥虎,在此期間我們順勢也搞了一個閉門會議,希望能夠把幾個正經做生意的人聚在一起聊點正經的事兒。

為了保證交流的自由和深度,這次閉門會議的規模控制在了很小的範圍,參會人員的名單這裡就不公佈了,我簡單說下參會人員的背景資訊,方便大家簡單瞭解情況:

這裡面有省級環保集團的主要負責人及其團隊成員、有機垃圾處理領域頭部企業的創始人,大氣治理領域頭部企業的戰略研究負責人,專注環保裝備領域十餘年的企業家、智慧環保領域(百度投資)企業的創始人,環境領域資深的投資人以及從事固廢領域研究和投資的朋友。

參會人數不多,但角色很多元,這樣的安排也是為了能夠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的交流。

今天這篇文章,並非這次閉門會議的會議記錄,我還是把近期接觸下來的情況做一個統一的梳理,這其中內容既包含了閉門會的一些有價值的內容,也包括了這段時間前來拜訪的朋友所傳遞的有價值的思考。

換句話說,這是一篇由多人參與的,被毒打後的心得分享。

總結起來,這其中有幾點我認為是尤其需要注意的,特別是打算把環保作為正經工作和長期事業的朋友。

01

時代的毒打

從心有猛虎到心有病貓

最近一年多以來,有一個感受是越來越強烈的。

在我和山少爺接觸到的這些環保朋友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朋友都處在一個很相似的狀態中。

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下這種狀態的話:

那是一種被時代毒打後的蔫兒和迷茫,從心有猛虎變成了心有病貓。

一位在上市公司技術總工的讀者朋友說,這些年,他就一個深刻的領悟:

環保行業並不是“落後,就要捱打”,而是“認真,就要捱打”。

這位朋友的話中明顯帶了不少負面情緒,但他的確用一個偏激的結論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行業的弊病和困境。

其實有類似的調侃,並非這位朋友一人,我記得去年底的一次小型私董會上,一位70後的企業家朋友也做過類似的調侃和自黑。

他說自己是被這個時代和社會毒打後,才真正弄明白什麼是生意什麼是事業,最難受的是,你不僅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毒打,還要交上昂貴的學費,這簡直是花錢買罪受。

被毒打過之後,大家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是,失望透頂,拂袖而去;

第二種反應是,開始懷疑人生,迷茫中踉蹌前行;

第三種反應是,被毒打後,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不僅沒有受傷,這些年反而練就了一身抗擊打的能力。

打不死,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特意請教了那些看起來四平八穩的企業創始人。

被時代毒打過的環保人,如何避免在下個時代再一次慘遭毒打?

總結起來,他們其實是給了一個大致相同的建議: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可能是當下合適的心態。

02

生存的法則

先活著,再賺錢

2021對於環保行業的很多創業者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

十四五這一局開的是個史詩級的難局。

錢收緊了、專案收走了、控制權也擄走了,這開局相當於卸了所有裝備。

這種不容易,很多朋友可能是比較難理解的,這樣說吧,

現在行業裡很多企業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別說發展了,很多公司的基本盤都已經垮掉了,眼瞅著就沒米下飯了。

所以,活著成了至少成了未來三五年(也許會更長時間,大家要做好準備)很多環保企業最核心的任務。

下面講的幾點會比較重要,尤其是對於入行不久的朋友,這些友情的提醒,相信會讓你少走一些彎路:

1、不搞清楚專案就入場,極大機率會被騙死。

下場之前一定要對自己投資的專案前前後後,裡裡外外調查清楚,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逛個淘寶都要貨比三家,研究專案一定要多花時間。最好(不是最好是一定)到現場調查,眼見為實。

2、江湖上混的大多是來找錢的。

這幫人都想把別人錢包裡的錢,轉到自己那裡,所以大家都盯著你的錢包。

總之,在這個節骨眼上,你尤其要對自己的錢負責,成功和失敗都是我們的思維能力造成的,根本上來講並不是市場和外部力量能夠影響的。

3、少碰偏遠地區的環保。

如果你去統計下環保上市公司這些年打過的官司,答案就會非常明瞭,民企和地方zf打官司,無論官司輸贏,這種結局本身就已成輸局。

其實這背後的邏輯並不複雜,我們看看今年環保督查在東部地區的“成果”,就可以很容易理解。

東部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準,即便如此,這些地區的環保就真的好乾了和幹好了嗎?

這裡是要畫一個巨大的問號。

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此,那些經濟不發達甚至貧困的地區,拿什麼搞環保,或者他們真的需要現在搞環保嗎,跟著東部一起玩,雖然都是一個國家,但大家別忘了,中國是一個多大的國家,這裡面個地區的差異到底會達到什麼程度。

這些問題,早已有人交過學費了,後來者真沒必要再重複付費。

行業本身江湖險惡,加之年景不濟,生存不易。

先活著,再賺錢。

03

思維的模式

慌亂的行業與錯誤的邏輯

我寫文章通常是儘量避免用高階詞彙,如果一篇文章沒辦法讓七成以上的潛在受眾讀懂,那寫作者更多的是在自娛自樂。

思維模式這個詞已經算是高階詞彙了,

其實這裡講的思維模式就是賺錢的邏輯或者說生意的邏輯,

這樣講可能更好理解。

要談賺錢和生意的邏輯,那最擅長的是投資人,他們專職研究賺錢和生意的事兒。

近兩年,我和山少爺接觸過不少(曾經奮鬥在)環保行業的投資人,這些人大多已經換了戰場,離開了環保行業。

換個角度看,環保行業如今不再受資本的追捧。

說實話,不僅不追捧了,現在很多曾經的環保投資人對環保行業已經出現了一種“嫌棄”的心態。

這種微妙的心態變化其實正是環保行業生意邏輯的變化。

這環保行業上一波(某些細分領域仍在持續)慌亂的大發展中,由於長期以來畸形的外部發展環境,導致部分人形成了錯誤的認知。

這其中的一部分錯誤認知,我在之前“萬億環保消失的紅利”一文章重點做了分析。

這篇文章重點談另外一個層面的錯誤邏輯。

也即,環保行業是一個沒有技術含量的行業。

有一部分人認為環保行業是一個沒有技術含量的行業,這背後的邏輯是,這個行業用的底層知識是生物、化學、材料等基礎科學。

這個邏輯本身的推導是有問題,環保行業的確是交叉科學的工程型行業,但由此認為環保行業是沒有技術含量的行業,這簡直是驢頭不對馬嘴的傲慢。

這種思維邏輯的實質是把科學思維與工程思維對立了起來,非要憑一個高低之分,這簡直是吃飽了撐的。

一個既需要基礎科學領域的技術突破同時又需要工程領域的技術突破的行業,能是沒有技術含量的行業?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環保行業該有的技術都有了,技術上不再是門檻,行業如今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資源導向型的行業。

這種觀點背後的邏輯就更加荒謬了,高昂的環保治理成本之下,竟然有人認為這個行業該有的技術都有了。

的確,如果不計成本,水氣固廢領域確實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但這樣到底是在解決環保問題,還是在解決掉產生環保問題的企業。

恐怕這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掉了有問題的人。

這種模式推下去,阻力大是自然的,環保變成了要命的東西。

所以,上面兩種邏輯怕是很難自圓其說。

究其根本,環保行業還是在技術上沒有實質性的突破,這種實質性的突破不單純指技術層面的,更是成本層面的。

回到問題的根本上來,我們理清一個對接下來環保行業很重要的邏輯:

環保行業是同時需要依託於生物、化學和材料等科學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工程應用層面突破的,而前者也即科學領域的突破通常來講是以百年為週期的,而工程領域的突破是以十年這個數量級為週期的。

如今,我們正處在多個科學領域的百年週期突破時間點上,而3060碳達峰和碳中和這種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也正是建立在這些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這個大的前提下所設定的。

天津大學一位環境領域的教授講過這樣一句話,我想可以作為這個部分的總結:

“只有當我們把思維模式從沒有技術含量轉變高科技的時候,只有認識發生這樣的變化時,才會促使行動的變化,我們才真正願意去在更長時間維度上去做一些技術創新的事兒,如果未來中國有值得尊敬的環保公司,那也一定是在這樣的公司當中產生。”

04

賽道的選擇

爛尾的大賽道與長青的長賽道

一位無錫做環保的朋友在交流時坦言:

對於環保行業各細分領域賽道的認識,其實也是被毒打後獲得的認知。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察是這樣的:

環保行業這十幾年快速發展期以來,行業裡其實出現了很多大的賽道,比如環境修復業務,黑臭水體修復,土壤修復,動輒萬億的市場空間,但很顯然,這些年下來,這些大賽道和大賽道里的公司遇到了很大的問題。

說到底,這類大賽道本質上並不是一門“合格”的生意,很多企業的角色本身是不適合做這塊業務。

另外,無論是之前的黑臭水體還是現在的土壤修復,這種修復類業務天然具有單次博弈的特點,基本就是一次性工作。

而這類大賽道背後的單次博弈屬性進一步為一地雞毛的結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環保行業有些生意的確是需要三思,不是所有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值得被解決,或者需要你去解決。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行業裡一些優秀公司的佈局,我們會發現,這些有定性的公司基本不會把主要精力放到這類所謂的大賽道里。

他們的主航道更多的是建立在更長而非簡單的更大上,這背後其實也沒什麼深奧的道理,就是基本的商業規律,只有建立的可持續的需求之上的商業模式才是長久之計,也才值得投入更多資源去攻克。

關於環保行的大賽道和長賽道,其實是青山研究院一直在重點跟蹤的研究主題,這個話題在成熟之後,到時會有一份更詳細的分析,相信這會對接下來生意方向的選擇有幫助。

05

寫在最後

時勢與英雄

這篇文章其實更像是一篇痛的領悟,一群被時代毒打後的環保人的所感所思。

坦率地講,當下環保行業的確出現了比較多的問題,而與此同時,整個行業其實又在經歷中重大的轉折。

環保行業的這些年很有意思,都說時勢造英雄,但這些年,很顯然,時勢並沒有造就環保行的英雄,反而是毒打了環保行業差點成為“英雄”的那一批。

不過,也沒必要因此而過於悲觀。

如果我們把時間維度拉得更長些去看,時勢終究還是會造英雄。

也許是五年,也許是十年,但一定不再會是三兩年。

這個行業的青春期過了。

編輯:君君。環評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