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機器之心原創

撰文:吳昕

業務層面,與同行供應商相比,創新奇智在 AI + 工業領域的差異化和特色化體現在『腦、眼、手、腳』。行業賽道和商業模式又決定了其與以安防為主的傳統 AI 公司「輕重」有別,這一點顯著體現在了財務資料上。

1 月 3 日,青島創新奇智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創新奇智」)再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更新招股書,並於本週開啟公開招股。據市場訊息,公司已獲得足額國際配售認購。

2018 年 2 月,創新奇智正式成立,李開復擔任董事長。在其投資的 AI 公司擔任董事長,這是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

與成立更早並側重「黑科技」和安防應用的「AI 四小龍」不同,創新奇智一開始就面向企業級應用,主要針對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做賦能。公司負責人也不是研發背景,而是擁有 20 多年企業服務經驗的企業家。

從成立到躋身獨角獸,創新奇智僅用三年。不到四年,公司商業化營收規模已位居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前列。

據沙利文資料,2020 年以收入計,中國製造業 AI 解決方案市場中,創新奇智已是最大 AI 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中國企業級 AI 解決方案市場上第 3 大 AI 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

此番再度創關,創新奇智有望成登陸港交所的「AI + 製造」第一股。

一、讀懂資料基本面

自 2018 年成立,截至 2022 年 1 月 3 日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創新奇智總共進行六輪融資。天使輪融資過億 ,最後一輪 D 輪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 2 期投資。

李開復擔任創新奇智董事長,並未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創新工場合計持股約 30。01%, 是單一最大股東,其他大股東還包括中金 16。7%, 軟銀持股 7。12%。

公司主要營收來自產品及解決方案銷售、資料解決方案服務。

資料顯示,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前 9 個月,營業收入分別為 0。37 億、2。29 億、4。62 億和 5。53 億元。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根據公司招股書整理。2021 年資料截止 9 月 30 日。

營收增長同時, 創新奇智也不可避免陷入虧損。

扣除股份支付費用和可贖回股份金融負債所產生的財務費用等非經營性專案的影響,經調整虧損淨額逐步收窄,分別為 0。45 億、1。6 億、1。44 億以及 0。81 億元。經調整淨虧損率從早期 121。6% 顯著降至 14。6%,從趨勢上看,虧損正在快速被業務收入增長和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降低所抹平,減虧能力表現不俗。

資料顯示,虧損主要由公司業務規模不斷擴大,一般性行政開支和研發支出也隨之增長。其中,創新奇智投入大量資源用於 AI 技術研發,包括計算機視覺及機器學習。

例如,2018 年研發支出 0。29 億,2021 年前九個月研發支出已達 1。77 億。過去財年,研發支出仍構成公司最大支出,此次 IPO 擬募資金首要用途也是研發。

招股書稱,公司約有 255 名員工從事人工智慧和技術智慧,佔比 69。1%。技術層面,研發努力集中在具有潛在商業化機會、競爭壁壘較少且節約成本的領域,實現公司資源最佳最佳化。比如,智慧鐵水運輸及缺陷檢測解決方案,已獲得製造業客戶和終端使用者認可。

研發的持續投入也帶來豐富的智慧財產權。公司已申請 634 項人工智慧相關專利,併成功註冊 126 項人工智慧相關專利,包括 79 項發明專利。在行業同行中處於領先水平。

儘管暫未盈利,但公司的行政開支和研發成本佔比正在收窄。作為一家成立僅 3 年有餘的企業,其經營效率在業內已處於優秀水平。

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穩步遞增,分別為 0。23 億、0。72 億、1。34 億和 1。7 億。毛利率自 2019 年以來穩定在 30% 左右。

其中,2021 年 9 月 30 日較 2020 年 9 月 30 日同期增長了超過 2%,較 2020 年全年的毛利率增加了將近 1。8 個百分點。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公司製造業營收成為公司收入主力軍,但也因為軟硬一體的業務模式,自然也會影響毛利水平。

對於毛利率變動,創新奇智在招股書中解釋是:

主要因為 2018 年銷售的基於 AI 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大部分為基於軟體解決方案。2019 年以來,銷售的主要涉及更多硬體元件的軟體及硬體整合解決方案,後者毛利率通常低於前者。

從銷售成本的支出變化來看,2019 年以來的材料成本支出確實明顯增加,因為涉及更多硬體購入。採購硬體成本高了,自然也就拉昇營業成本。

事實上,

毛利率通常由企業所在的行業賽道和商業模式決定

,有的公司選擇 saas 模式,有的公司走平臺道路,有的則側重於解決方案市場。

比如,商湯定位人工智慧軟體平臺型企業,創新奇智則定位於人工智慧產品及解決方案提供商,其聚焦的製造業屬於典型「重場景」 模式。

一般而言,所有的 AI 解決方案產品都是集軟、硬體及技術服務於一體,但場景有「輕」 有「重」 ,相對安防、新零售和自動駕駛等這樣的典型「輕場景」 ,工業製造屬於 AI 應用的「重場景」 ,場景越重,最終的 AI 解決方案中硬體佔比越高,這會直接決定毛利率水平。

同時,企業採取何種商業模式又與行業成熟度密切相關。

新技術應用早期,通常需要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來使技術相關並帶來初始採用。對於 AI 來說,定製化解決方案對建立應用相關性仍然很重要,但可擴充套件性的關鍵是將解決方案標準化,成為模組化產品。

尤其是,中國製造業市場需求呈現出高度碎片且非標化嚴重。只銷售技術解決方案,就像在 19 世紀末向鐵匠出售傳送帶一樣,根本行不通。為了期待工業革命的到來,還要圍繞傳送帶建造一座工廠。

對於躬身入局的企業來說,硬體和軟體同樣重要。通常首先要做就是鋪設硬體基礎設施。硬體層面的標準化才會帶來後面軟體層面的標準化。如果硬體不標準化,軟體的標準化都是空話。

「軟硬一體」方案,通常能靈活整合在企業原有生產線上,無需對產線做特殊改造,可以降低企業應用 AI 的難度和門檻,也能更快完成專案交付。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幾年,無論是網際網路大廠還是創業公司在涉足垂直領域時,幾乎都伴隨著「軟硬一體」,百度、騰訊等網際網路大廠也曾推出工業質檢裝置。創新奇智也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對企業健康度的分析,除了營收、毛利等,重要的資料還包括綜合現金流表現。

當一家企業的賬面資金不足以支撐一年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它有多慌。創新奇智不存在這樣的擔憂,公司現金流比較穩健。

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16.5 億總現金餘額,足以支付其用於經營活動,為擴張的業務運營提供足夠流動性。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綜合現金流方面的表現。

近年來,公司存貨量和存貨金額明顯增長。報告期內,創新奇智存貨金額分別為 304。3 萬元、3232。7 萬元、5531 萬元及 4335。9 萬元。

公司的存貨以在製品和原材料為主,是渠道市場開啟的象徵,表明公司 AI 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額增加,新專案備貨導致庫存上升。

存貨週轉天數分別為 36 天、41 天、49 天及 35 天。較之一些以 2G 業務為主的 AI 公司因中美貿易摩擦進行戰略性備貨導致存貨週轉天數拉長,創新奇智存貨週轉天數處在更低水平。

業務局面的開啟也伴隨著應收賬款增加。報告期內,創新奇智應收賬款分別為 1624 萬、1。2 億、1。9 億和 2。96 億。這與行業自身特點有關,製造業客戶一般需要相對其他行業更長的結算期限。

應收款項週轉天數也相應增加,分別為 76 天、 115 天、 135 天和 137 天。與 2G 業務為主的 AI 公司高則 290 多天、低則 130 多天的應收賬款週期相比,創新奇智天數相對較低,在 AI 公司中處於低位。

另外,公司應收賬款的賬齡大部分少於 6 個月,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約 85。3% 的貿易應收款項的賬齡小於 6 個月。

二、「AI+製造」的生意經

在新技術商業化比較艱難的情況下,行業和場景的選擇非常重要。

所謂場景能力,並不完全是銷售問題,也意味著如何前瞻地找到某個細分,並有機會形成一個或者半個壟斷。

這也是為什麼在機器視覺類 AI 公司瘋狂扎堆安防、零售等領域時,創新奇智成為最早一批在「 AI + 製造 」吃螃蟹的人。

當下,製造業是一個市場體量巨大且玩家稀少的領域。但是,中國製造業要想繼續發展下去,將資訊通訊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融合的智慧製造是必經之路。提升生產效率和向高階製造進發,也是日本、德國等製造大國曾經走過的路。

2021 年底,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 」智慧製造發展規劃》指出,到 2025 年,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路化,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初步應用智慧化。

該規劃還指出,要增強供給能力,智慧製造裝備和工業軟體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 70% 和 50%,培育 150 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在製造企業的「產品質量控制一致性、流程管理效率、人工成本、安全管控、一體化管理能力」等方面均有助益和滲入。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製造業 AI 產品和解決方案產生的收入佔比不斷提高,佔總收入比重很大。

「AI + 製造」核心賽道,公司深耕面板半導體、鋼鐵冶金、能源電力、工程建築、汽車裝配、高科技 / 3C 等多個垂直細分領域,主要服務於經營效率和資訊智慧方面的轉型需求。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創新奇智智慧製造系統(AIMS)

「AI + 金融」核心賽道,公司並非從事風控、營銷等前端服務,而是有關保險銀行業 IT 基礎設施,比如智慧資料中心建設和運維,智慧混合雲管理等。

除了與傳統「AI 四小龍」有很大不同,與同行業其他供應商相比,創新奇智是為數不多、集「AI 工業視覺 - AI 工業自動化 - AI 工業雲平臺」於一體的全棧式人工智慧產品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產品層面,他們不僅構建了機器視覺智慧平臺 ManuVision、邊緣影片智慧平臺 MatrixVision,還打造了 Orion 分散式機器學習平臺,也是中國少數幾家具備專有的深度學習平臺的公司之一。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三個專有 AI 平臺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 AI + 工業領域的差異化和特色化體現在『腦、眼、手、腳』。」

徐輝曾解釋道。

Orion 分散式機器學習平臺就像「大腦」;AI 工業視覺就像「眼睛」,負責定位、識別、測量和檢測。而且,這些平臺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純軟體平臺,而是可以與機器人的「手」、「腳」結合起來。

比如,ManuVision 可與工業光源、工業相機、機械手、控制器等外部硬體裝置相容,為客戶打造集光(學)、機(械)、電(氣)、軟(件)、算(法)於一體的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創新奇智如何將「樂高」積木,整合到部分 AI 產品和解決方案中。

與早期 AI 公司「先有平臺,再賦能」的 「top-down 」路徑相反,創新奇智一開始就反其道而行之——採取 「bottom-up」,即 「solutions-products-platforms」。

公司一開始就從具體應用場景切入,透過與行業代表性大中型企業合作標杆案例,逐步將可複製元素、行業 know-how 模組化,進而實現擴充套件的可複製性,同時避免走上系統整合商的路子。

雖然創新奇智也有 AI 平臺,但與早期 AI 公司的平臺化思維不同,創新奇智的 AI 平臺主要作為公司服務客戶的底層 AI 基礎設施,作為 AI 技術資產的沉澱池。

比如,目前為 ManuVision 平臺所開發有關缺陷檢測的演算法模型,已經由 2021 年 6 月底的 215 類增到 282 類;為MatrixVision 平臺開發的有關現場推斷的演算法的模型,從 277 類增加至 352 類。

這些技術資產高度凝鍊、低耦合及可複用性高,可支援及實現滿足客製化要求的高效率專案交付。得益於這些技術資產,工作流程的某些方面還可實現自動化。

另外,一些技術解決方案可以跨領域複用到相似應用場景。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創新奇智不是定位於做一個單一產品的供應商或者發散型的系統整合商,而是深耕行業,把技術聚焦和行業需求結合,形成一系列產品解決方案,滿足通用的行業需求。

實踐中,他們通常先將「大腦」訓練好的模型移植到對應的影象或者影片 AI 平臺,然後再嵌入到公司的 ABS 及 RDP 中,現場實現客戶的需求。

所謂 RDP(Rapid Deployment Product),產品化程度是比較高、可以去快速部署。ABS(Assets-based Solution)是適合與客戶所在的行業場景結合起來的一個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也能夠比較快速部署。

不過,ABS 或者 RDP 的產品通常來說客單價比較低,針對大客戶和頭部客戶,要做什麼?

比如,想去大戶人家做生意,肯定不滿足於送牛奶就算了,肯定把洗衣也做了,草坪也剪了,最後做成定製化且長續、具有連線性的管家式服務,這就是中國版的 IBM。

創新奇智正是透過利用這些可複用、資產型 RDP/ABS 組合差異化的行業解決方案,對客戶各種場景需求進行長週期服務的能力,鎖住大客戶。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創新奇智服務客戶全生命週期數字化轉型的策略,以及未來整體盈利水平提升的清晰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滿足於自身使用之外,公司也正在透過三大平臺打造生態。

招股書透露,公司正在建立一個開放式架構技術平臺以吸引 AI 行業價值鏈中的更多參與者及加深與各類行業參與者的合作。

ManuVision 及 MatrixVision 平臺目前嵌入在客戶現場邊緣部署的 ABS 及 RDP,未來將發展成為依託雲並具更高相容性的平臺,以透過無線或 5G 網路連線不同行業參與者的更多裝置和應用,並且支援與第三方外掛相容,吸引 AI 行業價值鏈的更多參與者。

另外,為了深化現有客戶群的能力,他們還在合作模式上進行了創新——與行業龍頭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將合作成果擴充套件到更多場景中。

與中冶賽迪集團合資成立的賽迪奇智就是一個成功案例。「有關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不僅使我們獲得其行業見解,而且使我們能夠利用其行業資源,以快速滲透至相關行業垂直行業。」招股書解釋說。

拆解「AI+製造」第一股

創新奇智優質客戶增幅明顯。

這種模式也推動創新奇智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大量使用者,公司客戶總數自 2018 年的 50 家增加至 2020 年的 157 家。

製造業在總營收佔比也不斷提高,從 2018 年底的 36。6%,增至 2021 年前三季度的 50。8%。

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創新奇智有 23 個優質客戶,貢獻佔比達到 82。5%,優質客戶以金額計算的復購率為 112。7%。

三、風險與潛力

創新奇智慧夠成為港交所第一家「準」上市的 「AI + 製造」公司,已經是對其公司估值、盈利能力、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綜合肯定。

據沙利文資料,2020 年以收入計,創新奇智是中國企業 AI 解決方案市場上第 3 大 AI 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中國製造業 AI 解決方案市場最大的 AI 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

IDC 資料顯示, 創新奇智是 2020-2021H1 中國第四大機器學習平臺廠商,2021H1 中國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第 5。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競爭風險。一方面,企業 AI 解決方案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對手通常包括:

1)與其他專注於開發及商業化生產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競爭,2)與已涉足的各垂直領域內並非專注人工智慧的現有參與者競爭,3)與新的行業進入者競爭;4)全球科技公司的潛在競爭。

另一方面,市場非常分散。以 2020 年營收計算,雖然創新奇智已經成為中國企業 AI 解決方案市場第三大技術驅動型供應商,但在 1500 多個市場玩家中,市場份額僅 0。3%。

不過,整個市場的蛋糕還在不斷變大。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0 年中國企業級 AI 市場的市場規模達約人民幣 1,394 億元,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約人民幣 8,366 億元,複合年增 長 率為 43。1%。

2020 年,中國企業級 AI 市 場 約 佔整個 AI 市場的 75。0% ,預計到 2025 年將增至約 80。0%。

另有資料顯示,隨著數字化和智慧化技術的更全面採用,預計到 2025 年,中國製造業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市場預計將達到約人民幣 649 億元,2020 年至 2025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 為 48。3%。

「AI 主流深度學習技術的產業潛力,至少能『吃』20 年,它會滲透進各種不同的領域。」李開復曾樂觀預計,AI 將會徹底普及化,進入到每家公司。

在製造、金融等行業 AI 化過程中,誰能率先上市,在資本市場獲得持續支援,誰能搶佔更多的 AI 市場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