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買的電子書可能不屬於你,放在床頭也會被人“收回”

幾十年前,“購買”意味著你擁有了完整的所有權,而在高度數字化的今天,你卻隨時可能因為版權過期、技術升級、停止運營等各種“不可抗力”失去你的數字資產。

近日,微軟正式關閉電子書業務,所有電子書一併失效,無法閱讀。

在這個被亞馬遜Kindle佔據了近70%市場份額的領域,微軟的退出幾乎沒有引起什麼關注。但有一點讓使用者不解:

我們“購買”的數字資產,怎麼說沒就沒了?

電子書平臺,是2017年微軟在Windows 10更新中引入的新功能,使用者可以從微軟商店購買書籍,然後使用微軟Edge瀏覽器閱讀。

今年4月,微軟宣佈將停止出售電子書,7月起,已經售出的電子書將被全部刪除。

微軟之所以能遠端刪除使用者電腦裡的電子書,是因為電子內容(包括圖書和音樂)通常受到數字版權(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的保護。隨著微軟關閉 DRM伺服器,使用者購買的電子書將因為無法完成DRM驗證而失效。

不過,使用者也會得到相應的賠償。已經購買的電子書失效的,微軟會全額退款;對於4月2日之前在電子書上做過筆記的使用者,每人將額外獲得25美元的補償。

類似的事件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10年前,亞馬遜因《1984》和《動物莊園》兩本書的版權到期,強制從使用者的電子書架上刪除了它們,被使用者和媒體集體討伐。

相比亞馬遜,微軟似乎已經“仁至義盡”了,但還是有很多使用者不買賬:在現實世界裡,這麼做不就等於出版社失去了版權,就跑來我家把我的書拿走?就因為電子書是數字資產,就能說消失就消失嗎?

從某種意義上講,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你在微軟或亞馬遜“購買”的那些電子書,充其量只是“租借”

比如亞馬遜在《Kindle商店使用條件》裡明確寫道,“Kindle內容由內容提供商向您提供許可,而非向您出售”,“Kindle內容的損失風險在您下載或獲取Kindle內容時轉移至您”,並且亞馬遜“可以在任何時間不經通知而變更、暫停或中斷全部或部分服務,包括在服務中增加或去除訂閱內容”。

雖然這些動輒上萬字的使用者協議,幾乎不會有人逐字逐句地看完,但是微軟和亞馬遜確實向用戶盡到了告知的義務。

可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又是另一回事:明明付了錢,也下載到了自己的手機和電腦裡,為什麼商家說刪除就刪除?

英國《金融時報》在社評《“消失的電子書”揭示數字產品真相》中指出,這是因為很多情況下商家在廣告宣傳時刻意標明“銷售給”使用者,而客戶應該被明確告知有關其對產品所有權的真相。

“如果實體書店的員工以類似的理由從他們的床頭櫃拿走紙質書,客戶將感到憤慨。”文章中寫道。

這種令人如鯁在喉的感覺同樣適用於社交平臺。

多個社交平臺在使用者協議裡明確了使用者釋出的原創文章、評論、圖片等內容的版權等智慧財產權均歸使用者本人所有,但平臺可以隨時中斷服務,那時使用者一樣只能眼睜睜看著盛滿自己青春記憶的網際網路痕跡消失。

今年3月,虎撲因“資料維護”而無法訪問3月1日之前的貼子;

5月13日,百度貼吧釋出公告稱,因系統維護歷史資料,2017年1月1日以前的貼子暫時無法訪問,修復時間另行通知。

無論是曾經寄託了自己某段時期情感的電子書籍或音樂,還是承載了對某件事情的感悟和思考的社交言論,都可以看做是未來再也無法復現、無比珍貴的數字資產。

但就目前來說,個人卻不能對自己的數字資產具有100%的控制權。

幾十年前,“購買”意味著你擁有了完整的所有權,而在高度數字化的今天,你卻隨時可能因為版權過期、技術升級、停止運營等各種“不可抗力”失去你的數字資產。

或許就像豆瓣網友“粉色惡魔那那醬”說的:

網際網路上的你什麼都不會留下的。就像現實世界的你。

文/南都記者 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