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殺熟背後的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誰在歧視誰?

價格歧視的名字是英文的直譯,即 price discrimination,乍一看感覺相當貶義。

也有人用 differential pricing(差別定價)來表達差不多的意思,但其實兩者有區別。

價格歧視是定價策略中的一個方法。

用一句話定義就是——價格歧視指的是同一或者相似的商品向不同人群收取不同的價格。

(是不是聽起來就是殺熟呢?)

前面提到的差別定價雖然也有用來描述對相同質量和數量的產品向不同購買者收取不同價格的做法,但它也可以指價格差異和產品差異的組合。

有別於差別定價,價格歧視依賴於壟斷力量,包括市場份額、產品獨特性、獨家定價權等。

如果說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會出現均衡價格,那麼價格歧視下的所有價格都高於均衡價格,消費者不可能從中受益。

既然說了價格歧視出現在壟斷市場,這裡看看三個具體條件(舉例)。

1、商家是定價者。

例如某果手機可以深度影響市場其他商家的定價,或者某程APP已經得到最大的市場份額,可以自行定價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2、獨立的市場。

例如在無人機細分市場中,某疆品牌的無人飛機就是市場本身,或者那個在日本存活了1400多年的金剛組,它們處在一個寺廟修建的獨立市場,幾乎可以隨意定價。

3、客戶對價格不敏感。

例如,土豪對買一件衣服基本不考慮價格,只要能滿足自己的期望(例如穿起來就能玉樹臨風),多少錢不是個問題。

早些年爆出的某些線上出遊APP殺熟,不少的案例是在殺商務旅行者,或者經常出境遊的土豪,就是因為這類消費者著眼點首先是商品或者服務要滿足自己的要求。

總的來講,消費者在價格歧視的情況下,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

殺熟背後的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分三級

價格歧視有三級,但不是指級別高低,更多是根據不同的形式去區分。

一級價格歧視也稱為完全價格歧視,每一單位產品都有不同的價格,而且是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聽起來好像有點理論化了,因為消費者的最大支付意願很難確定,因此,這種定價策略很少被採用。

二級價格歧視所指的根據消費者購買的數量來定價,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買二送一,多買多送之類的。

三級價格歧視又稱群體價格歧視,是指根據特定的細分市場或消費群體收取不同的價格,例如有特殊要求的消費者需要給更多的錢從商家那裡量身定製。

如果單看這三級,似乎沒感覺有什麼特別之處,這些定價方法在高度發達的消費社會稀疏平常。

問題在網路和大資料讓價格歧視的效率大大提升。

殺熟是效率極高的價格歧視

回想當年,在沒有大資料的幫助下,確定合適的定價並非易事。

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要收集海量的資料然後再加以分析,即便有那麼多的人力手工進行,準確度必定會打折扣。

現今有了大資料,幾乎隨便一個APP都能生成一些可用的資料,直接能看到每一天甚至每一秒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稍微再花點錢橫向和縱向分析更多行業或者競爭者的資料,定價的精準度會大幅提高。

科技已經完全可以針對單獨某個消費者定向推送價格各異的同一產品,被殺熟者差不多就如接受癌症中的標靶治療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大資料收集和分析能力使商家得以創造超額利潤的原因。

殺熟背後的價格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