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非作歹的“清理軟體”也該好好清理了

“再不清理就要爆炸了”、“紅包領錢”、“看影片、抽大獎”……手機應用中彈出的誘導性廣告遭詬病已久。央視曝光了手機清理軟體誘導下載、過度收集個人資訊的亂象。據報道,號稱清理記憶體的“手機管家PRO”App在8。75秒,便可讀取890次手機應用列表,50多次地理位置資訊。(3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

據央視新聞報道,70多歲的李女士使用智慧手機時發現,手機執行速度越來越慢。在她看新聞、小說的時候,手機經常會自動彈出“安全提示”,如“記憶體嚴重不足”、“病毒”。這些“安全提示”嚇得李女士趕緊點選進行清理。然而,李女士剛用一個清理類軟體完成清理,又會有更多的同類軟體提示李女士清理。她的手機不僅變得越來越卡頓,而且還會頻繁出現“紅包領錢”等誘導廣告。

手機的“清理軟體”,原本是清掃“手機垃圾”的,是清掃有害資訊的,是攔截不良軟體的。結果,就是如此功能的“清理軟體”卻變成了“手機上的垃圾”。“清理軟體”上的誘導性廣告不僅過度收集個人資訊,還會為使用者打上“容易被誘導”的群體標籤。尤其對於老年人使用者而言,各種帶有欺騙套路的廣告被推送到老人眼前,很可能將他們拉進詐騙陷阱中。

本應是清理手機垃圾的“清理軟體”,何以變成了“手機上的垃圾”?說到底,還是“利益的垃圾”太多導致的。有的“清理軟體”為了利益而“捆綁其他軟體”,手機使用者下載的時候,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一同下載了其他軟體,而這些軟體有的是“沒有用處”,有的甚至是“罪惡軟體”;有的“清理軟體”成為“不良廣告”的幫兇,幫助推廣虛假產品,偽劣產品,甚至幫助不法人員坑騙手機使用者,比如給老人使用者推送保健品資訊等等;有的“清理軟體”則過度收集個人資訊。有一款“情況軟體”,其在8。75秒內讀取了890次手機應用列表、1300多次手機號使用者識別碼IMSI號、900多次手機裝置身份識別碼的IMEI號,以及50多次的使用者GPS(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位置資訊。試問,收集這些資訊想幹嘛!是“清理軟體”該做的事情嗎?有多少此類資訊被出賣給了電信詐騙人員?

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出臺的《網路交易監督管理辦法》3月15日正式釋出。《辦法》規定,網路交易經營者不得強迫消費者同意收集無關的個人資訊,也不得在使用者明確拒絕接收商業簡訊後更換名義後再次傳送。這是從法律的高度對“資訊濫用”說不。問題是臭名昭著的“清理軟體”何時才能清理乾淨!

目前,工信部正在針對媒體曝光的記憶體最佳化大師、智慧清理大師、超強清理大師、手機管家pro四款涉及侵害老年人權益的App進行調查處理,這是好的開始。任性而為的“清理軟體”是需要“法律掃帚”清掃的,不能讓“清理軟體”成為“手機灰塵”。(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