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上寫著秦香蓮她三十二歲,狀告當朝駙馬郎,(他)欺君王,瞞皇上,悔婚男兒招東床,殺妻滅子良心喪,逼死韓琪在廟堂。將狀紙押至在了爺的大堂上!……”。這是京劇《鍘美案》中的西皮快板臺詞。這段念詞正是出自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包拯。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鍘美案(圖片來源百度)

關於包拯,我們瞭解最多的就是京劇舞臺和小說演繹中的“包青天”。首先,要說明我們的包拯是沒有黑臉蛋和腦門上的月牙。包拯為人耿直,且長期處於執法部門,給人以不苟言笑的感覺。民間百姓渴望救民於水火的清官,加之經過各種版本的演繹和戲說,包大人的臉色一年不如一年,越來越黑。後來,由於陽間的業務已經不能滿足包大人了,所以文學家又給包大人加持了“日斷陽,夜斷陰”的特殊技能,腦門上的月牙就是包大人發動技能用的。

今天,我們不聊人民群眾想象中的包大人,看看真實世界裡,包大人和他那群小夥伴的故事。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法相莊嚴的包青天

“明星”班級

包拯的出身還是很好的,其父包令儀,官至虞部員外郎,大概類似於廳局級的幹部。包大人從小兢兢業業的讀書。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天聖五年”真的是要著重說一下,這一年的科舉考試著實厲害,有點類似於“北影96級明星班”。這一年不僅包拯中了進士,後來參與“范仲淹變法”的核心成員韓琦;“歷經四朝”的宰執文彥博,均是在這一年中與包拯同期中進士。其中以文彥博與包拯關係最為親近,也得意於這批不錯的同學,包拯才能在蟄居家中十年之久後,仍然能夠臨朝為官。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文彥博(圖片來源百度)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韓琦(圖片來源百度)

守孝十年

天聖五年,包拯中進士後,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宋史記載包拯中舉後,因父母年邁不忍離去,而辭不就官。幾年之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守喪多年,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此時距離包拯中進士已經過去了十年了,同期的文彥博已經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級文官)。

守孝十年雖然耽誤了包拯的仕途,但是就包拯而言;父母高堂的離去遠比一官半職要重要的多,也許只有長情的陪伴,才能釋懷心中的悲傷。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中國郵政發行《包公》特種郵票

“包文”之誼

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出知端州(今廣東秉慶),留下“包公擲硯”的美談,更是以“兩袖清風”為世人所銘記,由此開始了“一生清廉,彈劾權臣”之路。此後數年,包拯累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判官、後任京東、 陝西、 河北轉運使。皇祐二年(1050年),文彥博為相,包拯由陝西再度調回朝廷,在諫院任職。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開封府

諫院和御史臺合稱“臺諫”,它的成員都是由皇帝直接選拔和任命,不需宰執推薦,更不需要與二府(政事堂、樞密院)有過多接觸。從工作關係上看,包拯與文彥博應該保持距離。但此時,唐介以“賄賂後宮、結黨吳奎”彈劾文彥博。仁宗皇帝震怒,當即把唐介逐出朝廷, 貶往英州(今廣東英德),同時文彥博也出知許州(今河南許昌),諫官吳奎則調往密州,以息事寧人。

而做為諫院領導的包拯見吳奎調出,削弱了諫院力量,便奏請挽留吳奎,同時指責唐介

“輕妄之詞,誣罔天聽”。

仁宗看了卻說:

“介昨言奎、拯皆陰結文彥博,今觀此奏,則非誣也。”

堅持調走吳奎。包拯情不自安,連續寫了七份報告要求調到外地,表明自己心跡。仁宗以他在諫院供職不到兩年為由,沒有批准。包拯能夠在如此敏感的時期,依然挺身而出,為朋友仗義執言,足見包拯與文彥博之情誼。多年以後,包拯去世,其子包綬成年後,娶文彥博之女文氏為妻,結為秦晉之好,以續兩家之誼。

在文彥博《潞公集》中有一首

《寄友人包兼濟拯》

,詩中敘述了二人的同窗情誼,字裡行間, 充滿了深厚的友誼;

締交何止號如龍,發篋疇年絳帳同

方領聚遊多雅緻,幅巾嘉論有清風

名高闕里二三子,學繼臺城百六公

背後愈知琨氣大,可能持久在江東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包拯畫像(圖片來源百度)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包拯畫像(圖片來源百度)

關於“彈劾”,包拯有話說

作為我國古代與海瑞並列史冊的,清官著名代表。包拯在嚴於律己的同時,對待同僚從來不是“寬以待人”,我們來列舉下包拯的彈劾記錄:

慶曆三年(1043年),包拯任職監察御史期間,以“盤剝百姓、濫用酷刑”等彈劾淮南轉運使王逵。王逵雖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但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指責仁宗說: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隨即罷免王逵。

第一場勝

皇祐二年(1050年),以

“以謂其過不在陛下,在女謁、近習與執政大臣也”

彈劾張貴妃(溫成皇后)的伯父張堯佐。最終迫使張堯佐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

“陛下即位僅三十年,未有失道敗德之事,乃五六年來擢用堯佐,群口竊議,以謂其過不在陛下,在女謁、近習與執政大臣也。……是日,堯佐辭宣徽、景靈使,從之。《宋史·包拯傳》

第二場勝

皇祐三年(1051年)包拯以

“再秉衡軸,首尾七年,殊無建明,略效補報”

彈劾時任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庠,致使其被罷相,出知河南府。臨了,還送給宋庠一句

“足見其固位無恥之甚矣”!

第三場勝

上述僅是在包拯的職業生涯中,被彈劾物件身份相對比較高的例子。不管是地方官吏、中央官吏、或是皇上家的親戚。只要你有錯,哪怕你是“尸位素餐”,包大人就會很不留情面的彈劾你,一次不行,還有第二次,直到把你搞掉為止。這樣的人同事一般都不太喜歡,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政體,這樣的人也是必不可缺的。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鐵面無私

“醉翁”交惡

嘉祐四年(1059年),包拯以

“坐買豪民產”

彈劾時任三司使張方平,張方平隨即被罷免;三司使之位由宋祁接任(就是皇祐三年被彈劾的宋庠的弟弟),包拯又彈劾宋祁;宋祁隨即也被罷免,

“而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

。得了,你也甭彈劾了,三司使包拯你來幹吧!

與宋祁一相交好的歐陽修,給仁宗上

《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言道:

“祁亦因此而罷,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無過?……況如拯者,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伏望陛下別選材臣為三司使,而處拯他職,置之京師,使拯得避嫌疑之跡,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節,不勝幸甚”。

何謂“

蹊田奪牛

”,指“種田的人因別人的牛踐踏了自己的田地,而把牛搶走了。形容懲罰過重。”至於包拯彈劾的對或不對,懲罰嚴重與否,我們也不好評論。不過,歐陽修這篇文章寫的就有點綿裡藏針的意思,實際情況倒也符合,畢竟前面兩任你都彈劾掉了,如果包拯繼位三司使,於朝廷公論不合適。只是裡面這句

“學問不深,思慮不熟”

就不太合適了,明顯是帶著文人的眼光來看事情,有失偏頗。宋庠倒是有學問,可是當了幾年宰相,也確實沒有幹出什麼成績,所以不能用“文化程度”的高低,來貶斥一位官員。

包拯:與名臣文彥博引為“知己”,卻為何與歐陽修一時“交惡”?

歐陽修(圖片來源百度)

就在發生此事的四年前,嘉佑元年(1056年),歐陽修在其《再論水災狀》中曾推舉包拯入朝為官,稱讚包拯

“清節美行,著自貧賤;

讜言

正論,聞於朝廷。自列侍從,良多補益”

所以我認為,包拯雖因此事雖與歐陽修一時交惡,但是,二人不過是官員之間的意見之爭,自古道:文人相輕,知識分子誰還沒有個脾氣呢!也許某天下班,二人街頭相遇,依然能夠把酒言歡。

北宋仁宗一朝,可謂是名臣輩出,文化發展更是空前絢爛。也許包拯算不上士大夫基層最有成就的官員,也算不上士人集團留下筆墨最多的文人。但是假如沒有了包拯,曾經的社會也許就黯淡了許多,老百姓心目中就沒有那個“三口銅鍘,兩口印,一把寶劍”為我們驅奸辟邪的“包青天”。這世間也就少了一個仗義執言的“朋友”。

關於包拯你有什麼要告訴我們的,評價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