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天下明珠︱如何搞砸一場務虛會

天下明珠︱如何搞砸一場務虛會

這是本部落第

86

篇,大秦帝國讀書筆記第

67

篇文章

(全文2466字,讀完約6分鐘)

一場成功的務虛會就如一件瓷器的燒製,需要各種細節的恰到好處,而要搞砸一場務虛會,就簡單得多,通常不會比搞砸一件瓷器難太多。然而要砸得專業、精準,尤其是砸那種看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務虛會,則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

小說《大秦帝國》中有一場務虛會值得我們揣摩研究。這是一場旨在“讓秦國再次偉大”的務虛會,發起人兼主持人是秦國國君秦昭襄王,參會人員都是致仕人員,那就是離退休幹部,包括“大田令(掌農事土地)、太倉令(掌糧倉)、大內(掌物資儲備)、少內(掌錢財流通)、邦司空(掌工程)、工室丞(掌百工製造)、關市(掌商市交易並稅收)、右採鐵(掌採掘鐵礦石)、左採鐵(掌冶鐵),還有一位駟車庶長”,一共十人。這十個人既有高層、也有中層,都是負責經濟的大員,相當於農業部、交通部、央行、建設部、工商總局、冶金部的人都到齊了,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精心挑選的名單,目的自然是能夠集思廣益,共商國是。

秦王一番得體的寒暄後,開宗明義,點明瞭會議的背景是長平大戰後秦國敗了三次,國力大大衰減,連出函谷關都困難了,會議的議題是“如何使秦國再起,如何使根基夯實”,發言的要求是“但以國事為重,儘可直言相向,毋得有虛”。應該說這個主持人是做得不錯的。“毋得有虛”指的是不要有虛假的或者遮遮掩掩的話。為消除大家疑慮,秦王再次說明,沒有邀請太子和丞相參會,就是為了大家說話方便,邀請老庶長參會是“為了做起來方便”——王族封地歸他管轄——別無他意。

如此,太倉令第一個發言,對比了長平大戰期間和當前糧倉儲存的巨大差異,僅僅十年,“秦國腹地倉廩儲存不足三成,山東外倉更是壓倉猶難。近年關中旱澇不均,土地荒蕪,年成大減,庶民家倉消耗殆盡,已成春荒望田之勢。”他的建議是,首先要“增加年成,足倉足食”。

太倉令的發言無可指摘,既講了形勢,又說了建議。如果大家都照此發言,將會是一場很不錯的座談會,如果再聚焦聚焦,就大局方針探討探討,將會是一場很不錯的務虛會。不過,形勢很快急轉直下,右採鐵站起來說失去宜陽鐵山後,鐵礦石已經嚴重缺貨,再這樣幾年,“大秦之強兵將不復在矣”!秦昭襄王說不對啊,我收到的簡報不是這樣寫的啊,左採鐵說,大王能聽到多少真話啊。這下,秦王頓時晴轉多雲,既然如此,那今天就聽聽真話,有點發狠地說:“諸位但說,兜底兒說真話,老夫要的便是個真字!”

接下來與會人員紛紛發言,有的說工商蕭條,稅金大減,有的說國庫空虛,有的說原材料不夠導致停工待料,有的說良田變鹽鹼,移民紛紛外逃,等等。這是很熟悉的會議場景,剛開始誰也不敢說不好,一旦開了頭,則如滔滔江水,不吐不快。這中間,秦王還解釋自己的不快不是針對與會各位,繼續鼓勵兜底說。但到了最後,秦王冷冷一笑:“再難再苦,總得有個出路不是?諸位說說,當此艱危之際,當如何使秦國再起?哭窮哭難,頂個鳥用!”

秦王前兩句說得在理,很有把已經跑偏的會議拉回來、聚焦到“怎麼辦”上的可能,但最後一句粗話徹底斷送了這種可能。這一罵,既罵暈了老臣們,又罵醒了老臣們。暈是指老臣們不知道秦王到底想聽不想聽真話,醒是指老臣們意識到過於兜底了,“老秦王臉上也實在擱不住了”。但是,說問題容易,講方案難啊,這是人之常情、世之常情,一來退休多年,二來都是各專一業,要想出個統籌的解決方案,確實有難度。書上接下來這句話寫得活靈活現:

“更兼原本已經覺得說得太多,誰還敢貿然對策?愣怔錯愕之下,都低頭盯著案上的酒菜痴痴發起老呆來。”

“盯著案上的酒菜”、“痴痴”、“發起老呆”,把老臣們悵然若失、不知所措的神態描繪了出來。

老秦王扔下一句“散會”,自己走了。至此,一場精心籌劃的務虛會就此成功搞砸。那麼,這是如何搞砸的呢?

首先,及時地把”how(怎麼辦)”變成“what(是什麼)”。太倉令之後的發言全部歪樓了,統統都是在講問題是什麼,而沒有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不是說講問題不對,而是在講完問題後要分析原因、提出建議,否則就成了牢騷會。

其次,主持人沉浸於具體的個別的問題,忘掉了自己把握會議方向的責任。對於太倉令的發言,既可以就此請大家各抒己見,深入討論,又可以先讓人記錄下來,等各位老臣發言得差不多了,在茶歇時歸歸類,聚聚焦,找找牛鼻子,對重點問題再組織大家重點談談。

第三,對會議的目標給予過高的期望,或提出與參會人員身份不符的要求。既然都是離退休幹部,那就以神仙會為主,無論誰發言,都超脫一點,主持人尤其要超脫,超脫才有高度。從秦王召集的這些人來看,也都是大才,只是離開實務有一段時間,組織他們開務虛會是很合適的,有可能對於戰略性的問題可以七嘴八舌議出一個大概其,也有可能瞭解到不曾注意到的隱患。但要求他們馬上拿出通盤的具體方案就是過高要求了,尤其是與會人員還處於發牢騷階段的時候。如果把老臣們所講的問題認真記錄下來,交給實務官員討論,再開個雙方參加的座談會,變虛為實,結果會好很多。

第四,付之於情緒,放棄理性的評判。相比“哭窮苦難,頂個鳥用”這種說法,“哭窮苦難,不能解決問題啊”顯然要理性得多。前者不是沒有包含道理,只是道理都被責罵淹沒了,聽者只嗅到一股濃濃的情緒。主持人放棄理性而選擇情緒化,真的可以極大地提高搞砸務虛會的成功機率。

第五,錯誤判斷形勢。這場務虛會雖然說得很熱鬧,但實際上只是開了個頭。雖然聽起來全是牢騷,場面好像失控了,但實際上就會議的整體議程來說連上半場都算不上。如果站得高點看得遠點,會議進行到這遇到的“危機”是“平臺期”的正常表現。老臣們對問題有意見,對秦王並沒有意見。牢騷中有真實情況,抱怨中有方案線索,對這種情況如果不能駕馭就是形勢大壞,能夠駕馭就是形勢大好:問題都暴露出來了,接下來就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了。可惜的是,主持人秦昭襄王覺得是撞牆了,血湧口鹹,過不去這個坎了。實際上是當局者迷,如果能再忍一忍就平風浪靜了,也說不定就柳暗花明了。比如這樣過渡一下:

“各位老人,致仕多年風采不改,憂國憂民有過之而無不及,本王甚慰甚感,來來來,先吃點酒菜,喝上一盅,再請諸位議議怎麼辦。”

所以,我覺得,要想搞砸一場務虛會,還得寄望於主持人。

2020。10。20。

喜歡本文,就轉給您的朋友們吧!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引文來自孫皓輝先生《大秦帝國》。寫作日期沒錯,只是今日發表。

作者簡介:70後,喜歡歷史,喜歡思考。部落格時代發表過450篇文章,微博時代寫過1萬條原創微博,目前本公眾號累計發表文章已超過2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