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聰明人的頻寬|42章經

聰明人的頻寬|42章經

本文來自於連續創業者 李天放

我們之前發過兩篇綠洲資本張津劍的文章,分別是

這兩篇都是從訊號與系統的角度來解釋創投市場,今天的文章可以看做是對其的一個補充,講的是“頻寬”對於溝通和創業者的意義。

我相信從某個層面來說,團隊的頻寬會間接甚至直接決定創業的成敗,而個體的頻寬則是我們對自我智力的永恆挑戰與追求。

頻寬很重要。

假如網速頻寬太低,遊戲玩不好、影片看不了、再好的網站也用不了。

頻寬的單位是 bit per second 或每秒鐘的資訊傳達效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一種資訊傳達,也可以用頻寬來衡量。溝通頻寬衡量的不是說話速度或內容長度,而是效率。有些話特別多的人說了半天其實什麼都沒說。反過來,有些人可以用一句話甚至一個詞抓住一件事的重點。

就算你沒想過頻寬這個概念,在每天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在工作中與頻寬低的人討論事情會“說不清楚”,在生活中與頻寬低的人聊天會“沒有共同話題”。頻寬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事業、社交、幸福指標。

在其它同等條件下,思維清晰的人頻寬會更高,因為想高效傳輸一個概念,首先自己要想清楚。知識廣泛的人與詞彙量高的人頻寬會更高,因為他們更容易運用恰當的詞與精準的類比。

高頻寬是一種技巧。有時我們需要講故事、有時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好的比喻、有時我們需要把一個概念抽象化、有時畫一張圖是最有效的(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頻寬不僅是每個人身上的屬性,同時也是兩個人之間的屬性。

產品經理的面試中有一類題如下:“你怎麼跟你的父母介紹這個產品?”或“你怎麼跟 18 世紀的人解釋這個產品?”。這類問題考的是怎麼在低頻寬的情況下講清楚一個產品。你的父母和 18 世紀的人都不笨,難的是你與他們之間缺乏一個共同的 Context (共同語言與知識重合度)。

Context 是人與人之間提高頻寬的關鍵,有共同 Context 就可以用熟悉的類比來簡化複雜的概念。

比如,我在討論狹窄領域的問題時喜歡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類似用生活中常見的約會的概念來解釋對沖基金等。

同理,影友間可以用一部電影形容另一部電影,比如“太空版的泰坦尼克”或“變形金剛版的奧特曼”。創業者之間經常用一個產品來描述另一個產品, 比如“給企業用的微博”或“給藝術家用的 GitHub”。這就是 Context 對溝通寬頻的提高作用。

對於網路頻寬我們可以透過壓縮來提高效率。

一種壓縮方式就是用更短更緊湊的方式去形容資料。比如你要傳輸“00000000000000000000”, 可以只傳輸“20 x 0”。同樣,我們也可以壓縮溝通內容。一個小時的會也許可以壓到半個小時或者乾脆不開會,用發郵件代替。一封長郵件很多時候可以簡化成一封短郵件。用一張圖有時可以省略幾百個字。

另外一種壓縮方式是利用差別。

影片中每一張圖與上一幀圖之間的變動不大,只存兩張圖之間的差別就可以讓檔案變得小几十倍。有共同 Context 的人很多時候只描述差別就夠了。假如你跟一個非程式設計師講 Ruby,需要從零開始講,但跟一個 Java 程式設計師講 Ruby 只需要提到 Ruby 和 Java 之間的差別就差不多了。

頻寬效應在團隊中會放大。

假如兩個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是 n,團隊之間的溝通成本就是 n^2。理想情況下團隊裡面每個人都應該有很強的溝通能力,現實情況中大部分團隊會自然產生一些溝通節點,大多數團員會透過少數中間人來傳遞資訊。這些人“人緣好”,“善解人意”,其實就是頻寬高。

有些職位比如產品經理,是天生的溝通節點,這些職位更需要頻寬高的人。

最終,頻寬不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資訊傳達。程式設計其實就是人與電腦之間的指令傳達。設計中的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就是人與軟體之間的對接論。

對於創業者與創造者,提高頻寬的目的並不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能言善辯的銷售能手,而是讓自己能夠更便捷的把腦子裡的零碎想法變成現實。

n^2 溝通成本可參考《人月神話》一書

聰明人的頻寬|42章經

——END——

聰明人的頻寬|42章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