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眾神狂歡:“奶頭樂戰略”下的娛樂至死

公眾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作出判斷

”。

當一個人開始習慣性的依賴外界所提供的資訊,並主動地把自己的思考決策權交給別人,命運就此被別人安排。大家想想,這將會是怎樣的一種結果?

也許會有很多人會講,這個絕不允許,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

但實際的現實是,事情果真如此嗎?毫不客氣地說,絕大部分的人,他們的命運早早就已經被別人安排好了。

眾神狂歡:“奶頭樂戰略”下的娛樂至死

199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由全球500多名經濟、政界精英的會議。與會者有喬治。布什、比爾。蓋茨、撒切爾夫人等。

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競爭,將會產生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擴大、階層分化增加。二八法則會應驗,即:世界上會有20%的人搭乘全球化快車一路馳騁,80%的人會被邊緣化。這80%和20%的人口衝突和階級鬥爭將會成為今後的主要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

布熱津斯基

提出了自己的“奶頭樂”理論,就是

給這80%的被邊緣者每人嘴裡塞一個“奶嘴”,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接受被拋棄的命運,從而避免與20%的精英間的衝突。

換句話說,80%的被邊緣者安分守己,聽話不造反,並且還自認為活得很滿足。這樣,20%的精英就能高枕無憂。

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採取溫和,麻醉,低成本,被滿足的辦法,在不知不覺中,卸除“邊緣者”人群的不滿。

那這個所謂的“奶嘴”是什麼呢?

布熱津斯基認為,這個“奶嘴”就是兩種娛樂方式:

一種叫做

發洩型娛樂

。比如開放色情產業,鼓勵網路暴力遊戲,鼓動無休止的口水戰等等;

另一種叫

滿足型娛樂

。比如拍攝大量的肥皂劇,偶像劇,真人秀,製造娛樂八卦等大眾化視聽娛樂節目,讓這類快餐式的文化產品充斥人們的生活。

最終終達到兩個目的:第一是大量佔用人們的時間;第二是讓人們喪失思考的能力。

布熱津斯基說,只要這兩點做到了,那80%的“被邊緣者”者就會甘於現狀,任人擺佈。

說白了,“奶嘴樂”戰略就是人為的製造一個個溫柔地陷阱,把80%的人全部吸引到這些毫無實際用處的內容上,他們大把的時間,也被消耗在這些毫無價值、娛樂至死、感官刺激的平臺產品之上,也讓他們漸漸地適應了這種,喪失思考能力,心靈被麻痺,情緒被宣洩的生活狀態,“心甘情願”做一個娘炮的巨嬰。

現在網上談到這個問題,往往會認為這是美國人的一個主動策略,透過一系列的方法來刺激和麻痺全世界的勞苦大眾。這是一個細思極恐,冷酷邪惡的驚天大陰謀,像布熱津斯基這類人,就是典型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他們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並且,布熱津斯基在《大謀局》中還說道:

美國在全球力量四個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方面居於首屈一指的地位。

在軍事方面,它有無可匹敵的在全球發揮作用的能力;

在經濟方面,它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火車頭,即使它在有些方面已受到日本和德國的挑戰(日本和德國都不具有全球性力量的其他屬性);

在技術方面,美國在開創性的尖端領域保持著全面領先地位;

在文化方面,美國文化雖然有些粗俗,卻有無比的吸引力,特別是在世界的青年當中。

眾神狂歡:“奶頭樂戰略”下的娛樂至死

我們先不談這個戰略的目的,也不說二八法則,就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周圍。

各種遊戲,選秀,偶像劇,花邊新聞等等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們並一定會認可它們,但我們卻根本無法去擺脫它。

因為遊戲,多少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因為追星,多少人因此中斷了學習,暴躁而瘋狂……

我們越來越難逃二八定律的宿命,市場經濟帶來的物質和文化的繁榮,激烈的競爭造成的貧富分化,以及逐漸固化的階級分層,在“奶嘴樂”理論下逐一得以體現。

而且,這一社會麻醉劑又會進一步帶來“

馬太效應

”:沉迷的人繼續沉迷,清醒的人保持清醒。普通大眾與精英之間形成“平行階層”,下面的人往上發展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的普及,一切資訊知識的獲得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人們在面對資訊轟炸,視聽轟炸時,毫無招架之力。現代社會大部人更將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別說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的精神了。

不可否認,所有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本身大多是善意的,但是當大家都接受了它的這種權威性,問題就出來了。

資訊越發達,人們對資訊的依賴就越嚴重。當一個人透過努力怎麼也跟不上更新時,他往往會最後認命,放棄自己的主動性,把那些問題留給其他人去解決,而自己,只需聽話照做。從而,變成了一群跟著鞭子走的羊群。

惰性是人的天性,學習是一個需要不間斷努力的過程。如果要在遊戲和學習之間做選擇的話,最後,絕大多數人都最終會了選擇遊戲。

為什麼?現在的遊戲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虛擬空間,只要你花時間花錢,馬上就能得到滿足,體會到一種立竿見影的成功喜悅感。而學習,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點滴積累,而這個過程非常緩慢。

殊不知,在每一款遊戲的背後,往往都是由幾百甚至上千人的團隊,他們用最前沿的科技和最詳盡的資料,再結合各種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神經學等理論,經過一步步精心打造而成的。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你喜歡它,依賴它。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是很難對抗那種高度專業的團體的。

這只是說的遊戲,其它的那些娛樂性東西也大多如此,當它們充分洞察了人性之後,在“馬斯洛需求”支配下,人們很難做到時刻保持清醒,從而掉進“奶頭樂理論”陷阱。

眾神狂歡:“奶頭樂戰略”下的娛樂至死

因此,

喬治.奧威爾

在《1984》中預言,

人們將會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我們的文化將成為受制文化

赫胥黎

則在《美麗新世界》中不無擔憂地說:

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波茲曼

在《娛樂至死》中表達的更為直接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波茲曼指出,有兩種辦法可以讓我們精神枯萎。

一種是奧威爾式的:

文化將成為一個監獄,未來的世界我們沒有書可讀,沒有思想可以思考,人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政治謊言之中,我們就在這無趣而枯燥的世界中慢慢死去

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現在,

我們如果不借用交流工具,不利用媒介,我們似乎無法看見和了解任何東西。我們已經成了資訊的奴僕,主動選擇資訊已經成為不可能,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從而喪失了基本的分辨和選擇能力。

這些資訊並不意味著是錯誤的資訊,而是意味著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資訊。它會讓人產生錯覺,讓人誤認為這是事情的全部,其實卻是離真相越來越遠。

無知是可以補救的,但如果我們把無知當成知識,這就意味著我們的世界已經充滿了迷霧,再也分辨不出了前方的路。

現在,在我們身邊,只要能博人眼球,藝術價值和倫理道德都可以棄置不顧。面對各種娛樂,我們無法憂傷和深沉,只有無盡地空虛和麻木,甚至,對下一次歡樂更強的期待。

現在,如果我們上班被老闆或同事受氣了。我們也許會說:沒事,回家了就會好的。開啟電視,看看主人公的愛情結局是否圓滿了;再刷刷朋友圈,看看朋友們都在幹些什麼;或者上網玩玩遊戲,升升級,錘錘別人,滿足一下現實生活沒有的尊嚴;晚上再跟老婆聊聊情話,放鬆一下身心。

第二天,該幹嘛幹嘛,繼繼忍受著各種壓力。生活不就本本如此嗎?如果碰巧工資又漲了,還得親自去辦公室感謝老闆一番。

這也許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但我們會認為這就是我們現在最好的生活。或許日子過得有些卑微,但我們非常快樂,非常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