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作者:

季羨林

俗話說:“人生難得糊塗”。

但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比起糊塗,大多數人都想當一個聰明人。

然而,被稱為“國寶”,北大唯一終身教授、著名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滿載殊榮的季羨林先生,卻曾在耄耋之年寫下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從他的這本散文集裡,我們得以讀到很多令人發省的名言箴句、體味到季羨林先生“糊塗”、“瀟灑”的人生智慧,這是季羨林先生一生的感悟,也是他想要分享給年輕人的人生哲理。

生老病死、酸甜苦辣,每個人生命中要經歷的人生迷思,季羨林先生也同樣經歷過。

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走進季羨林先生的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將季羨林先生經歷過的煩惱、歡樂,對人生和社會的思索等一一呈現,讓大家體悟人生的真諦,從而以更加真實平和的心態解決憂思、面對人生。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不完滿才是人生

網路上曾經流行過一個詞彙,叫做“完美主義”。即做人做事追求完美,毫無瑕疵。

但這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盡善盡美的事物。

也許每個人都想爭取一個圓滿的人生,但在季羨林先生看來,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即便是舊社會的君王將相,權力滔天卻也要肩負家國重責,王位繼承、宮廷鬥爭,每日身陷焦慮彷徨之中,又如何能事事順意,日日無憂,擁有完滿的一生?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身處市井之中,常被雞毛蒜皮的小事牽絆,更是“不如意事長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那麼,我們應該以何種心態面對不完滿的人生呢?

季羨林先生認為,我們應該把“不完滿”看作是一個“平凡的真理”。理解了這個真理,心態會放平,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對己,可以不煩不燥,有利於修身養性;對人,可以互相諒解,收穫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我們也覺得:人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完滿,遺憾與缺陷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個人都無法倖免。

無論是生活的艱辛,還是喜悅,都是生命的饋贈,我們只需做到盡人事聽天命,無愧於心也就可以了。

如此,當我們面對生活上的煩惱挫折時,淡然處之,而不是怨天尤人,徒增抑鬱;對待他人,也能多一分諒解,少一分衝突了。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做真實的自己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你真的瞭解你自己嗎?”

高贊回答是,大部分時候,我們和理解自己的不一樣。

對此,季羨林先生有著相同的看法,他認為:“人們往往把自己的才能、學問、道德、成就等評估過高,對自己是極為不利的,對社會也是有害的。許多人事糾紛和社會矛盾也由此產生。”

譬如,兩個人因為一件事情吵架,旁觀者卻從兩位當事人口中聽到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且都認為錯都在對方。

所謂“當局者迷”,人們往往選擇從自身利益出發去解讀事情原委,無法做到“旁觀者清”。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最瞭解自己的那個人。事實證明正相反,自我最不容易認識,人們往往選擇高估自己。

可如何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呢?

在作者看來,首先要對自己誠實,做真實的自己;其次要時常反躬自省,剖析自己。這樣一來,人們對自己的認識才會日漸深刻。

“人要活得真實一點”,是季羨林先生的人生準則之一。

我們也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想要正確地認識自己,首先要對自己誠實。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欺騙,那這個人的所作所為,還有何意義?

即便已經進入耄耋之年,季羨林先生也時常自省,回答“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人生的每一次自我反省都是一次“照鏡子”的過程,都是一次對自我的全新認識,也是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白巖松說:“人生的兩個基本點是糊塗點,瀟灑點。”

這樣的人生容易獲得快樂。

這同時也是季羨林先生在書中所提倡的核心觀點。

在季羨林先生看來,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是指對人對事不斤斤計較,應該“淡定從容,瀟灑度世”。

但“糊塗”不意味著愚昧,“瀟灑”更不是矯揉造作。

我們也認為:糊塗,並非拎不清的胡攪蠻纏;瀟灑,亦非自欺欺人的裝聾作啞。

而是帶有底線的遷就,能夠忍讓的從容,也是懂得尊重彼此應有的自由空間,對於不願說出的隱痛,或者秘密,不去追根究底。

它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智慧,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忘我、道家的無為。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人們為了工作、生活爭分奪秒,東奔西走,如果凡事太過計較得失,壓力只會愈來愈大,精神也會逐漸焦慮。

我們的人生不可能一直走平路,糊塗一點,也是面對人生磨難的自愈力。

《知否》中的盛明蘭,就是一個深諳此理的聰明人。

在兩個姐姐面前,她故意表現得笨頭笨腦,從不搶她們的風頭,所以兩個姐姐也從來沒有把她當成對手,明蘭得以平安長大。

小公爺送自己的毛筆,她裝作不懂其中意思,轉手就送給兩位姐姐,躲過很多麻煩。

面對複雜的家庭關係,她一直揣著明白裝糊塗,清醒地看待周圍的環境,所以才有了最後圓滿的結局。

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放鬆心情,適當糊塗,對人對己,都不失為一種智慧之舉!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生活就是做簡單的事

這段時間,“內卷”一詞盛行。很多忙於工作的朋友都抱怨說:“我太累了,忙的沒有生活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季羨林先生看來,即使處於及其困難的環境中,人生樂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況下,人生也絕不會只有痛苦。

清晨照射房內的一縷陽光、寫作時偶然瞥見的窗外綠景、房門前的數畝荷塘、乃至傍晚散步時偶遇的烏鴉和鴿子,作者都將他們視為生活中的有趣之事。

大自然的怡然風光、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作者珍愛每一處風光,也珍惜每一段溫情。

作者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期間,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經常感受到天空中轟炸機的威脅。

同時因德國糧食供應不足,也曾墮入過飢餓地獄。

此時,給予季羨林先生“安全感”的,是哥廷根的山林美景。

“任外面戰火連天,全城人民飢腸轆轆,山林卻依舊鬱鬱蔥蔥”,與同伴暢遊山林,是彼時作者的一大樂趣。

在作者心裡,哥廷根的山林,就像“莫扎特的小夜曲”,在英雄交響樂的激昂慷慨的樂聲中響起,既委婉動聽,又可點燃人生之鬥志。

縱然身處黑暗,但季羨林先生仍在找尋生活的簡單美好。

在我

看來,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自己沒有生活,是因為沒有一雙發現生活的眼睛。

生活就是做最簡單的事,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不管是人類,還是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我們都應該學會去欣賞。

像孩子那樣去感知世界,生活就會充滿美好與希望!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俗話說,“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讀書使人明智。

對此,季羨林先生深表贊同。他認為,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

自古以來,人類儲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種:一是實物,比如長城;二是書籍。

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離不開從古至今讀書人的文化傳承。

但是,中國曆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古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直到現在,都有類似“考上大學不如早點輟學打工”的言論。

在季羨林先生看來,這是一種短視行為。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讀書一定是“天下第一好事”!

在我們看來,讀書也應該是一種習慣。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認識世界,感受世間的人情冷暖。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當你焦慮彷徨時,不妨靜下心來看一本書,看看別人是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困惑迷茫的,也許你就會撥雲見日,收穫簡單的快樂和滿足!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

清末書畫家鄭板橋寫過一段話:

“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一個人最難的不是學聰明,而是學糊塗。

學糊塗,不是真糊塗,而是在該糊塗的地方,選擇糊塗。

瀟灑也不是裝樣子,而是真實、自在!

希望我們都能活的糊塗一點,瀟灑一點,與朋友們共勉。

中年以後最正確的做法:糊塗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