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近日聽影友說,山西省垣曲縣一個小山村裡,發現一個500多年的古樹“龍蛇纏繞”,枝頭開滿鮮花,花香襲人呈奇觀,遊人爭相觀賞,小山村成網紅打卡地,週六,我們一行人在當地影友的帶領下,一大早便趕到了此地。這棵大樹長在村頭,遠遠望去樹身之上如同掛滿蟒蛇一般,大大的樹冠上方長滿了紫色的花串,在綠楊林的襯托下醒目美麗,真是山村一個奇觀。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大樹下住著這位50歲的薛大叔,看到我們一行人在樹下拍照,他便自動擔當起了義務解說員,他介紹說遠觀古樹是一棵,近看其實是由一棵皂角樹和一棵紫藤樹長在一起的,老皂角樹上纏繞的龍蛇一般的形狀就是紫藤,它的神奇之處除了是個景觀,其次是有傳說,經過縣裡專家鑑定,老皂角樹有500年樹齡,紫藤卻有上千年時間,是怎麼形成的,據村子裡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說法是,紫藤以前就纏繞在另外一棵數百年的皂角樹上,時間長了絞殺了皂角樹,後來旁邊有生長出了現在的這棵皂角樹,紫藤又纏繞在它上邊,這便有了一藤繞2樹的說法。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大叔說千年紫藤連續好幾年遭遇到了“倒春寒”襲擊,所以3年左右的時間上邊開花寥寥無幾,今年氣候溫暖,它便正常開了花,龐大的樹冠枝頭上,掛滿了串串紫色花朵,非常壯觀,因為現在皂角樹剛剛開始發芽,幾乎看不到有啥綠色,紫藤的紫色花串便搶盡了風頭,紫藤緊緊纏繞在皂角樹上,遠觀就是一顆大樹,花開枝頭,如同一個大大的巨型紫色頂冠,古樹開新花便成了奇聞奇觀。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大叔說紫藤花開香氣襲人,只要經過樹下都會聞到奇香,紫藤花不但漂亮而且還可以食用,相傳古時候當地曾經多次遭遇災荒,特別是在春季人們接濟不上,便開始吃樹葉,大大的紫藤花成了人們的首選,足夠不大的小山村人渡過饑荒災難,也就成了村子裡人的救命樹,一代一代人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紫藤花如今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一道美食,它可以做餃子,蒸包子還可以涼拌,或者做蒸菜,每年這個季節全村人幾乎都要吃紫藤花,品味大自然賜給人們的美味。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粗壯的皂角樹身和樹枝上到處都纏滿了紫藤,就像盤繞著龍蛇身子一般模樣,甚至還可以看到紫藤互相纏繞最後爬上皂角樹頂端的形狀,民間素有古樹崇拜文化,村民們自然便把此作為“神樹”,特別是紫色花開滿樹頂,是這些年很少見到的事情,大家均認為千年古藤開花,是吉祥徵兆,訊息傳出,引來百十餘里的人們競相觀賞,一睹為快,甚至還有人前來祈福祭拜。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薛大哥說他家就在古樹下,自己就是在古樹上玩耍長大,對古樹有極深的感情,每年春天都要回村子,吃上一碗媽媽做的紫藤花菜,重溫兒時的味道,這是一種對家的留戀和思念。小山村有常住人口200餘口,目前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只有20多位老人留守在此,節假日常常會有孩子回家來,紫藤花菜便是最美的家鄉味道,大家在紫藤樹下話家常,在樹上摘紫藤花,村頭的故事下便又熱鬧了起來。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紫藤的藤蔓順著皂角枝條一直纏繞生長,生命力旺盛,看上去大大的樹冠直徑足足有18米,已經遮住了旁邊的一個古民居,再過一個月便會形成遮天蔽日之形狀,給古院子遮風擋雨,村民都說古樹就是山村的“保護傘”,護佑著小山村和這裡的人們。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千年古藤和500年古樹已經和山村融為一體,土生土長的山裡人把古藤古樹已經看做山村的一分子,春天賞花吃花,夏天在樹下聊天納涼,秋天採皂角做藥材,冬季聽風過樹梢預判天氣,“神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裡一年四季都是孩子們玩耍之地,調皮的男孩都會以能爬上大樹為榮耀,在大樹和古藤之間攀爬跳躍玩耍,鍛煉出男子漢的氣魄。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我們在大樹的距地面1。6米的地方看到了2塊藍色的小牌,薛大叔說這是前幾年當地林業部門懸掛的保護標誌,大樹周圍還用不鏽鋼設定了圍欄,方圓3米左右不能進入。皂角樹的標誌牌上標明500年樹齡,古藤的標誌牌上寫著1000年樹齡,想必這是專家們鑑定的準確結果吧,看來不但小山村人把古樹當“神樹”,政府也對古樹保護很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

500年古樹“龍蛇纏繞”紫花冠頂,人言是山村保護傘,啥樣子

樹冠之上掛滿紫藤花,枝頭皂角長出新綠,給傘狀的古樹頂冠染上了春天的色彩,古樹新芽開新花的奇景,預示著小山村新的一年,一定會風調雨順,是個大豐年,我們祝福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祝願他們日子就像千年古藤開花一樣美好。各位,您見過如此大的千年紫藤樹嗎?歡迎留言。【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選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