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唐香囊的背後,是誰的盛世,又是誰的悲哀?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香囊大都是一隻布制的錦袋,裡頭裝著香料、香丸或是藥材,系在腰間或佩在胸前,芬芳馥郁,或可吸汗驅蟲,或用來提神。而在1970年,陝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一大批遺寶中,卻有一隻十分特殊的香囊——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大唐香囊的背後,是誰的盛世,又是誰的悲哀?

其實,出土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香囊,而是將其認作“燻球”。因為它與人們認知中的香囊截然不同,它是個銀製的圓球,外層是鏤空的葡萄花鳥紋,從正中水平線一分為二,一側以活軸相連,另一側以子母扣套合,由此處開啟,下半球內設有一隻小小的金盂,便用來放置燃燒的香丸。故而人們誤以為這是薰香的器皿,古時多懸掛於犢車上或床帳間,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便描繪了北宋汴梁貴族婦女乘坐犢車時“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達到了“車馳過,香菸如雲,數里不絕,塵土皆香”的效果。

大唐香囊的背後,是誰的盛世,又是誰的悲哀?

直至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文物中再次有了“燻球”的身影,據其物帳碑所記,這小小的鏤空銀製燻球其實正是“香囊”。同理,17年前何家村出土的那隻“燻球”的真實身份,正式被專家學者們揭曉,並因其精緻的葡萄花鳥鏤空紋而得名。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如今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中,在2017年央視出品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

寶藏

》中也被作為一大館藏珍寶為大眾所熟知。它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為精巧的香囊,它的直徑不足五公分,僅有一個李子的大小,但外層的鏤空雕花卻十分精細。厚度不足兩毫米的小金片,卻捶揲出一整個自然婉轉、栩栩如生的葡萄花鳥紋飾,且對稱得體、疏密考究,彰顯出唐代工匠鬼斧神工的精湛技藝,讓人為之震撼的同時,對古人智慧的敬意和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香囊上的葡萄枝葉繁茂,碩果累累,又與花鳥相結合,寓意著富足、吉祥,而銀製也透露出大唐盛世的富貴榮昌。

大唐香囊的背後,是誰的盛世,又是誰的悲哀?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精妙之處不僅在於其獨一的“美貌”,更在於其使用原理的奇絕。它能作為香囊貼身佩戴,內部的焚香不會因走路時的晃動而傾倒或熄滅,得益於其巧妙的平衡構造原理,與現代的陀螺儀是一個道理。它的下部球體內設有兩層銀質雙軸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相互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而無論如何轉動,裡頭的金盂總能因重力原因保持平衡,香料也就不會傾灑出來。據專家考究,這個技術原理是從西域傳入大唐,這也顯示出千年前的大唐昌盛富強,體現了其自信樂觀、包容開放的時代思想,而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可謂是古絲路文明共榮的一個縮影。

大唐香囊的背後,是誰的盛世,又是誰的悲哀?

除此之外,這枚精美絕倫的銀香囊背後,還牽出一段可悲可嘆的悽美故事。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愛情,以一枚銀香囊開始,也以這枚銀香囊落幕。唐玄宗寵愛楊貴妃,賜她一枚銀香囊,此後楊貴妃日日佩戴,肌膚生香。唐玄宗對楊貴妃極盡榮寵,自此沉溺美色歌舞,生生把開元盛世推向深淵,二人極盡歡愉的幸福生活也在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舉兵

叛變

後被扼殺殆盡。唐玄宗一行匆匆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士兵們見大勢已去,發生譁變,逼迫唐玄宗賜死“罪魁禍首”楊貴妃。

大唐香囊的背後,是誰的盛世,又是誰的悲哀?

唐玄宗雖心中萬分不捨,但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楊貴妃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前並草草埋葬。後來局勢稍定,唐玄宗重回長安,派人前去馬嵬坡尋找楊貴妃的屍身,卻只得一句“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他只能捧著那枚依舊精美雍容的銀香囊,陷入永失所愛的悲痛。楊貴妃永久地離開了,但那枚她佩戴了一生的銀製香囊,卻永久地留在世上,承載了那段富貴恩寵的美好歲月和愛情,也承載了她身為女子,始終躲不過淪為政治犧牲品的悽慘命運的諸多無奈和心酸。香囊背後的大唐,也從萬國來朝的盛世,漸漸化為塵土消散在歷史的長河裡,令人唏噓不已。

大唐香囊的背後,是誰的盛世,又是誰的悲哀?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並不一定就是楊貴妃所佩戴的那枚,但據文獻《一切經音義》所載,此類銀香囊均是“妃後貴人之所用也”,由此可知楊貴妃的那枚與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大同小異。無論如何,這枚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都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時代特徵,凝聚了古人的聰明智慧,也被賦予了浪漫傳奇色彩,是中華民族十分寶貴的文化財富。參考資料:《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國家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