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痛失3000億的比亞迪,涼了?

ID:Marketing360

它是“電動王者”,純電動全球銷量第一。

它也是“A股明星”,市值一度高達7800億。

然而,市場風雲,變幻莫測。

轉眼間,市值暴跌3000億,令人唏噓!

比亞迪,要涼了?

1

號稱國內“新能源王者”

比亞迪擁有三大業務。

一個是汽車業務,另外兩個分別是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

其中,刀片電池(自主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與新能源汽車堪稱比亞迪的兩張“王牌”,受到高瓴資本與股神巴菲特的青睞。

提到刀片電池,不得不說比亞迪的創始人王傳福。

痛失3000億的比亞迪,涼了?

1995年,在創辦比亞迪之前, 王傳福已經是中國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高階工程師、深圳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

之前,他曾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攻讀碩士,在技術層面上,屬於科班出身。

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以及技術背景,1997年,僅用了3年時間,王傳福就帶領公司賣出了1。5億塊鎳鉻電池,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電池生產商。

2000年,比亞迪又進入諾基亞、TCL以及摩托羅拉的供應鏈名單,成為全球領先的手機電池供應商。

因此,比亞迪正是靠著電池起家的。

2003年,王傳福力排眾議殺入汽車行業,先後將刀片電池應用到新能源車上。

王傳福曾自信地說道:

“刀片電池體現了比亞迪徹底終結新能源汽車安全痛點的決心,更有能力把‘自燃’這個詞從新能源汽車的字典裡徹底抹掉。”

無論是技術積累還是盈利能力,近幾年,在中國電動車陣營中,比亞迪表現搶眼。

在今年的2月3日,比亞迪股價創歷史新高,最高達273元,市值高達7818億。

然而,自春節之後,比亞迪股價卻開始一路“跌跌不休”。

截至今天下午3點,比亞迪總市值5031億,股價跌至175元,市值蒸發接近3000億,相當於跌沒了一個上汽集團。

號稱“新能源王者”的比亞迪,陷入焦慮。

2

痛失3000億,比亞迪的“隱憂”

造成這輪暴跌的原因是什麼? 一方面離不開市場因素,2020年的大放水,讓全球資產水漲船高,尤其是電動車領域。 春節一過,全球流動性收緊預期疊加獲利巨大,比亞迪慘遭砸盤,痛失3000億。 另一方面也與比亞迪自身的“隱憂”息息相關。

第一,補貼紅利退坡,後勁不足。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關於2019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稽核情況的公示》顯示,企業實現補貼的新能源汽車417530輛,涉及補貼資金136。96億。 其中,比亞迪以超過43億元的金額,成為獲得補貼最多的汽車廠家,約佔總補貼金額的31。83%。 比亞迪深受政策補貼紅利,可以說是國內新能源汽車中的最大受益者。 例如2018年、2017年分別獲得補貼36。3億元、34。6億元,加上2019年這一次,總共三年共獲得補貼約114億元。

事實上,政府補貼已經數次成為比亞迪淨利潤的主要來源。

然而,如今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已成定局,例如2020年的補貼已縮減至23億元。 未來的申報稽核條件也將更加嚴格,比亞迪該“斷奶”了。 那麼,即將失去補貼的比亞迪,既要面對來自國內選手的“擠兌”,同時還要與國際巨頭“貼身肉搏”。 近日,比亞迪公佈了2月份的銷量資料: 全系新車總銷量為20695輛,環比上月下滑50。8%,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0123輛,環比上月下滑49%。在此前連續三個月銷量破萬的比亞迪漢的銷量,同樣也被腰斬,2月銷量僅為5028輛。 相比之下,蔚來在2月份的銷量環比下滑22。8%,甚至排名在造車新勢力尾部的哪吒汽車,環比銷量下滑也僅僅是8。79%,遠遠低於比亞迪。 業績銷量雙下滑,比亞迪明顯受到衝擊,顯得後勁不足。

第二,動力電池之爭,日益激烈。

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屬於極具競爭力的產品,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與國際巨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根據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公佈的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市場資料顯示: 2020年1-12月,全球動力電池在電動車上的裝機量達137GWh(GWh讀作億瓦時,電功單位),同比增長17%。 其中,寧德時代全年裝機量達34GWh,同比增長2%;LG新能源裝機量31GWh,位居全球第二;松下裝機量25GWh,位居全球第三;比亞迪裝機量10GWh,位居全球第四。 不難看出,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的裝機量差距,達3倍之多。目前,比亞迪在激烈的動力電池之爭中,正逐步調整,欲擺脫被擠出賽道的隱憂。

第三,產品線與命名混亂。

比亞迪推出的王朝系列車型,始於2012年,包含“秦”“漢”“唐”“宋”“元”五大產品家族,價格從6-28萬不等,燃油、混動、純電車型都有,高低中端全部囊括。

痛失3000億的比亞迪,涼了?

伴隨新車上市、改款車型的推出,比亞迪的命名體系顯得格外混亂。 以秦為例,目前比亞迪有全新一代秦、秦pro、秦plus三款車型,三款車型分別有燃油、EV、DM三個不同動力總成版本。 最近問世的漢系列車型,漢EV為純電動,漢DM則是油電混動,未來再加上各種改款,必將更加複雜,大大削弱了產品的辨識度。

第四,品牌力不夠強。

比亞迪另一個“隱憂”是品牌力不夠強。 很多使用者對比亞迪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認為比亞迪一直做的是低端車型。 即便比亞迪透過不斷更換logo,調整設計,變著法兒的討好年輕使用者,但是整體調性依然很低。 在業內,不少車企已獨立出自身的高階品牌,例如長城的WEY品牌和吉利的領克品牌。 即便長城與吉利本身的產品價格還在不斷向下試探,在低端市場保持著活躍度,但是它們獨立出來的高階品牌的發展,或許值得研究和借鑑。 而比亞迪是否需要將自身旗下的產品進行價格區分,對高低端車型進行品牌分割?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3

未來的破局點在哪?

比亞迪的“隱憂”客觀存在,那麼,未來的破局點在哪裡? 首先,在汽車方面,比亞迪擁有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正在加速量產, 據外界預測,“刀片電池”的量產,有望讓比亞迪在汽車能源市場扳回一局,成為其拓展新能源市場的關鍵點。

痛失3000億的比亞迪,涼了?

另外,比亞迪半導體的分拆上市,或許能成為比亞迪汽車的下一個營收增長點,屆時,比亞迪汽車或有望扭轉不利局面。

並且,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也將助力比亞迪的發展,正如王傳福所說:

“2021年將是我國電動車快速發展的元年,行業格局加速調整,電動車全面替代燃油車的時機已經成熟,未來五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7%以上。”

其次,針對補貼減少的問題,比亞迪也無需過於焦慮。

補貼的減少,是針對所有的新能源車企。

正是由於比亞迪出貨量多、規模大,短期來看,自然受到的衝擊也大。

不過,根基深厚的比亞迪,相比其他沒有補貼的車企,從長期來看,優勢相對明顯。

這也意味著,今後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會逐漸從政策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面臨真正的市場化競爭。

當然,無論是補貼退坡還是市場升級,其實,都是在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轉型。

最後,比亞迪擁有較好的代工經驗,可以複用到汽車等其他代工製造領域。

比亞迪是股神巴菲特唯一重倉的中國新能源車企。

巴菲特信奉商業的長期主義。

比亞迪,不必急於一時,解決“隱憂”,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