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長安鈴木“二次死亡”?

退出中國市場有些年頭的長安鈴木,最近又被推上了熱搜。

原因很簡單,長安鈴木更名為重慶鈴耀汽車有限公司,這是三年前繼鈴木決定放棄中國市場之後,又一次被推向風口浪尖的重磅訊息,這大機率意味著,鈴木將會真正意義上放棄中國市場。

過去有媒體推測的鈴木放棄中國市場只是權宜之計,目前來看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長安鈴木“二次死亡”?

如果說鈴木放棄中國市場是長安鈴木的第一次死亡,那麼當初鈴木表示的只是退出股份,長安鈴木依然會保留的說法,今天企業更名,我可以認為是被二次死亡。

這標誌著,十年之後不會有多少人會記起那個擁有極高榮耀的長安鈴木。

與其它日系車相比,長安鈴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作為一家最高銷量不過22萬臺車的合資企業,鈴木的體量事實上遠遠不如豐田、本田這些日系車,甚至與馬自達相比仍然有一定份額差距。

長安鈴木“二次死亡”?

不過有意思的是,市場對於鈴木的評價非常高,鈴木出走中國市場反而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對於那些曾經的老車主來說,長安鈴木的退出的確是一種遺憾。

鈴木不是一個非常會市場化運作的品牌。

與豐田、本田這些日系企業相比,鈴木的企業文化更多停留在自我世界中,所以我們很難看到這個品牌為某一個市場做出單獨的改變,就像鈴木修那種專注且獨行的性格一樣,鈴木一個猛子扎到小型車市場,再也沒有出來。

長安鈴木“二次死亡”?

的確,鈴木沒有太大的市場份額。但鈴木卻擁有極為專業的小車技術積累,以及對中國乘用車市場長期的文化渲染。

鈴木是最早進入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企業,長安鈴木是最早成立的合資企業,它的歷史要遠遠長過一汽豐田、廣汽豐田以及東風本田等企業。1984年向中國乘用車市場輸入技術,1993年成立合資公司,從中國乘用車市場發展歷程分析,長安鈴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與當年上海大眾一同並行的第一梯隊企業。

只是長安鈴木更喜歡小車文化,所以在討好中國消費者這件事兒上,長安鈴木“情商並不高”。

長安鈴木“二次死亡”?

如果非要定義,我更願意將它定義為一個極度具有“高智商”,但“情商”不夠豐富的企業,從產品角度上來說,長安鈴木的每一臺小車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使用者群體,與其它小車不同的是,長安鈴木的小車價格雖然較低但絲毫不廉價,尤其是在操控以及安全性上做到了同領域佼佼。

但在討好中國消費者這件事兒上,長安鈴木卻並不屑一顧,它絲毫沒有意識到一個2500萬銷量份額的中國市場,對於它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中國市場有1%的使用者群體接受長安鈴木,它將會獲得25萬年銷量,如果有2%使用者群體選擇長安鈴木,它將會擁有50萬年銷量,在不斷崛起的汽車文化衝擊下,任何一個品牌都大有可為。

長安鈴木“二次死亡”?

但很遺憾,長安鈴木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

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從鈴木過去很多年中國市場發展中我們就能看出來,產品矩陣第一不夠豐富,第二產品尺寸不夠大,很難滿足中國乘用車更高階多用車需求。

2010年之前,中國乘用車是合資車天下,品牌品質以及技術,長安鈴木都獲得了出色的成績,但2010年之後,中國品牌憑藉著大尺寸低售價為使用者帶去了完全不同的消費場景。

該長安鈴木變的時候,長安鈴木卻沒有變,依然堅持自我發展原則。

長安鈴木“二次死亡”?

很顯然,不夠具有高階感的北斗星、過小的奧拓以及沒有大空間的雨燕、價格不高的維特拉以及造型不夠出色的啟悅,無法為昌河鈴木以及長安鈴木提供更好的推動力。

在這個千變萬化的市場中,鈴木整個體系大潰敗。

我們今天再來看鈴木,它早已沒有市場中當年的那份榮耀,成為歷史的鈴木,最後的意義就是向後來者提出警醒,躺在功勞薄上吃老本,終究會把自己推向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