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華為汽車帝國,下大棋還是吹牛皮?

儘管口口聲聲說自己“不造車”,但在汽車領域,華為的身體卻很誠實地熱烈參與。

華為金字招牌做加法等於雙贏?

2019年華為正式進入智慧汽車領域,去年,華為釋出了自己的智慧座艙解決方案,並在當年投資5億美元用於和汽車相關的研發,華為HiCar則早已應用到了廣汽、長安、比亞迪等多款車型上,不久前,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交付量產,2021年4月份華為的自動駕駛技術首秀,且首款量產車推出,那就是極狐阿爾法S。據不完全統計,與華為有合作的車企已超過30家。

華為汽車帝國,下大棋還是吹牛皮?

點選載入圖片

在今年4月,華為旗艦店開始賣車,首款車是小康旗下的賽力斯SF5。同時,華為依然表示,華為不造車,但要幫車企造好車,幫車企賣好車。

華為汽車帝國,下大棋還是吹牛皮?

點選載入圖片

不造車也好,幫助造車賣車也罷,只是一個說法,重要的還是看療效。作為中國品牌裡自帶流量的明星,華為可謂一塊典型的金字招牌。搭上汽車新四化的時代大趨勢,攜手車企,技術互補賦能,表面上的確是一樁喜大普奔的美事。

華為汽車帝國,下大棋還是吹牛皮?

點選載入圖片

華為藉此進入單價及利潤遠比手機更高的汽車市場,深度參與汽車智慧化的賽道和吸收汽車生產研發技術經驗;車企(尤其是傳統車企)則獲得華為的品牌加成和“無縫連線”華為龐大的使用者基盤和強大的銷售體系。

據華為公佈的資料,截至2020年底,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全球建立了12家旗艦店、5000多家體驗店。強強聯手,一加一大於二的大好雙贏局面似乎再明白不過,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華為和車企的合作,現狀達到預期了嗎?

表面來看,和華為深度合作的車企,短期內的確收穫了華為帶來的高關注度、話題度(流量),對品牌形象的提升也似乎帶來瞬間變高大上,變時髦的效果,股價也隨之一度飆升,但熱鬧過後呢?

作為於華為合作的典型,來自東風小康的賽力斯搖身一變成為“年輕、科技、智慧、時尚”的新能源車,短期內無論銷量還是名氣都扶搖直上。儘管華為和賽力斯宣稱賽力斯SF5“一週斬獲6000多訂單”,但乘聯會資料顯示,從4月到8月,賽力斯SF5的銷量分別為129輛、204輛、1097輛、507輛、715輛。在“金九銀十”的9月雖然銷量破千,但依然沒有預期的那麼火爆。另一款由華為深度參與打造和營銷的北汽阿爾法S,在5-8月的銷量為6、231、221、137、178輛,平均月銷量僅為155輛。

華為汽車帝國,下大棋還是吹牛皮?

點選載入圖片

無論對華為“幫助”造車和“華為賣車”,這樣平庸的成績對比當初的信誓旦旦野心勃勃,都顯得十分嘲諷。當初華為旗艦店開始佈局賣車模式時,華為表示7月底前要在200家體驗店賣車,年底拓展到1000家以上,還告訴媒體,時任華為雲CEO的餘承東在公司內部定下了明年銷售30萬臺的目標。

華為汽車帝國,下大棋還是吹牛皮?

點選載入圖片

雖說萬事開頭難,尤其是新生事物的創造,新模式的開拓,眼前的產品銷量或許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那麼於車企的合作呢?目前參與HI模式合作的車企有三家,長安、北汽與廣汽,它們分別推出搭載華為全套方案的合作子品牌,比如長安阿維塔和北汽極狐。短期內還沒有太大動靜,不好評判。反倒是上汽方面進行了“抵制”,上汽董事長陳虹表示,如果採用華為等第三方的整體解決方案,無異於丟掉傳統車企的“靈魂”,只能淪為“軀體”。

華為汽車帝國,下大棋還是吹牛皮?

點選載入圖片

更有網友追問,既然華為這麼有實力,不該是車企們求著抱他大腿嗎?怎麼目前和他走得最近的,只是以前造低端車的小康呢(賽力斯的東家)?

華為的野心和困局

與華為的優勢和野心一樣突出的,還有華為的困局。首先,從造車來看,遠不像造手機這麼容易,傳統車企在三大件和安全、品控等方面的技術經驗並不是那麼容易複製,也不僅僅是別人造的“硬體”,直接套上華為的智慧系統和電驅系統“軟體”那麼簡單。

如前所述,對華為合作持“警惕”或保守態度的大車企,主要是基於華為的HI合作模式裡,包括智慧汽車數字化架構、智慧座艙、智慧駕駛、智慧聯網、智慧電動、智慧車雲以及30多個智慧化部件,幾乎包含了所有智慧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如果這些交給華為,車企擔心之後淪為貼牌代工廠,而如果不交給華為,華為又難以真正參與智慧電動汽車的研發,從而體現自己優勢,更遑論迭代突破。這似乎是一個悖論。

華為汽車帝國,下大棋還是吹牛皮?

點選載入圖片

華為所謂的下一盤大棋,主要包括萬物互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等遠景,華為固然有自己的技術積累和優勢,但這方面華為更適合做聯通、移動那樣的整個行業的服務商、運營商,而不是僅僅拿給單獨幾個合作車企來運作,如此一來,也下不了大棋。這又是一個悖論。

總結:

綜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至少目前來看,華為的準備並沒有跟上自己的野心,或者說在高調進入汽車領域的時候,步子已經邁得太大了。未來,華為加持的新能源車會熱銷嗎?還得等市場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