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位美國爸爸的十條家規,沒一條在雞娃,值得家長學習借鑑

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叫“雞娃”,顧名思義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雖然爸媽都是好心,只是為了讓孩子能學到更多東西,就拼命地給孩子報很多的補課班。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強大的壓力很有可能受不了,如果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小的孩子,可能真的會抗不下來。

有的家庭雖然不會有這麼多的補課班,但家規卻也很“雞娃”。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去規定孩子,比如需要做完多少套卷子,學完多少課程等等。

一位美國爸爸的十條家規,沒一條在雞娃,值得家長學習借鑑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件事,在《親愛的小課桌》上,有一個叫徐敬凱的孩子,在媽媽的要求在一個假期做完了270張考卷、7本大題、50頁自打卷,共376張。可以說“雞娃”規定的代表了。最後在孩子身上所表現出的就是,畏手畏腳、不敢表現自己、害怕不被人認可、害怕被否定、自卑孤獨。老師問他叫什麼名字時,徐敬凱說我沒有名字。

一位美國爸爸的十條家規,沒一條在雞娃,值得家長學習借鑑

大家想一下這樣的孩子即使學習再好,最後到社會上也是走得很艱難。

所以“雞娃”這件事,我不否認有成功的孩子,但是也有失敗的例子,所以這樣的規則並不是適合所有的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我們更主要的是去培養孩子的品質,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一定要在孩子的三觀形成之前培養好。

一位美國爸爸的十條家規,沒一條在雞娃,值得家長學習借鑑

我之前看過一個美國爸爸的給自己學齡前的女兒定的規矩,雖然孩子可能不會很樂意,但是都很實實在在的,沒有一條是“雞娃”條例。

雖然東西方在教育理念上有一些出入,但是在最基本的教育理念上,大家還是一致的。對於一個孩子的品質自然是他整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點。而能教會這些的自然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

一位美國爸爸的十條家規,沒一條在雞娃,值得家長學習借鑑

言傳身教才是教育的根本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也要在孩子的品相上下足夠的功夫。而孩子的一舉一動都來自於父母,在孩子沒有形成自己的三觀的時候,父母的三觀就是孩子的三觀,只要做父母的做得端正,孩子自然就不會差。比如你對陌生人的行為方式都很有禮貌,孩子可能會不懂,但是也一定會學著去模仿。能學出個大致樣子,慢慢就形成習慣,長大以後自然就明白其中緣由了。

這就是言傳身教。

一位美國爸爸的十條家規,沒一條在雞娃,值得家長學習借鑑

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

這種教育,其實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但是打基礎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打好基礎,形成習慣,之後再慢慢去培養。

打基礎最好的時機是3~6歲的時候,研究證明:孩子3~6歲的時候是培養性格最好的時機。抓住時機打好基礎才是根本。

所以我們也要給孩子從小就立好規矩,我們也可以借鑑一下那位美國父親的規定,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改變,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孩子一套方案。

一位美國爸爸的十條家規,沒一條在雞娃,值得家長學習借鑑

我建議在言傳身教之外,我們也可進行一些繪本輔助,我推薦《好孩子好品質》,這是一本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所編寫的,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書中的故事也是給孩子奠定孩子品行的基礎,讓孩子從根本上一點點培養。

一位美國爸爸的十條家規,沒一條在雞娃,值得家長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