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

初見這本《園丁與木匠》時,我心裡對書名便產生了疑惑,“園丁與木匠”是什麼意思?這雖然看起來是並列關係,但隱約覺得更像是做選擇,一種為人父母的選擇。

當我在閱讀過後,沒想到還真如所疑惑中的那樣,

父母是園丁還是木匠,全在於自己的選擇。

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

本書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一位有著三個兒子的母親和三個孫子的祖母,同時她還是一名科學家和哲學家,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領袖,是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博士。

高普尼克從人們普遍教養孩子的方式當中,發現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養育觀念,那就是:

“教養”一詞不是用來描述父母的實際行為,也不是指父母應該做的事情,而是像一位園丁給孩子的生命旅程提供給養。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們作為父母的工作並不是要創造一種特定的孩子。相反,我們要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發展。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要孩子成為的樣子。

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

但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都會不約而同的心懷打造自己理想中孩子的念頭,也更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和安排去成長,尤其是在學習上。

我們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少玩耍,多讀書,希望他們考名牌大學,擁有體面的工作,做一個社會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我們通常會用一些外在表現來定義孩子是否優秀?

比如,孩子的成績是否拔尖?孩子是否多才多藝?孩子又是否考上了重點學校等等。

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

反過來,如果孩子成績不好,膽小內向、不愛說話,也沒有什麼才藝,還調皮搗蛋,對待這樣的孩子我們不認為他差勁就已經很好了。

同是孩子,可因為不同的表現,身為父母的我們看待他們的眼光就會有所不同,而這一定不是孩子想要的。

如果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說了算,按照父母的所思所想去學習和生活,那麼他一定不會是他自己,他只會離成為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直至迷失自己。

而如此管控孩子的父母就是“木匠式”父母,如雕刻一件精美絕倫的作品般,一心只管創造自己理想中的孩子,也不論孩子是否願意任由父母打造。

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

“木匠式”父母打造的是一種特定的孩子,就如木匠雕刻的作品一般,都是同一個模樣,同一種類型,沒有個性,也缺乏神采。

真正好的父母應該如園丁一樣,給花兒一個有著陽光雨露的培育空間,適時的澆水、施肥、除草和修剪,而後等待春色滿園。

著有《淘氣包馬小跳》的當代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就是這樣的一位園丁媽媽 。

在她女兒二十幾年的經歷中,許多次重要選擇,都是由女兒自己決定。

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

從她女兒6歲考過鋼琴三級,由於往後會越來越難,是放棄還是繼續學?結果孩子自己選擇了繼續學,直至10歲拿下鋼琴業餘十級證書。

小學畢業考試,考了全校第五名,學校有保送進重點中學,楊紅櫻女兒名列其中,可她卻選擇了自己最想去也最難進的外國語學校,結果還真的考進了。

17歲那年,楊紅櫻女兒在高二結束拿到高中畢業證書後,沒有繼續讀高三,而是選擇了去考雅思出國留學,結果以雅思衝刺班最高分被國外一所大學的教育系錄取。

再後來,

楊紅櫻女兒在大學裡又多次轉系轉專業,以及轉職業方向,她也尊重孩子的選擇。

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

在楊紅櫻看來,愛女兒就要懂女兒,她知道女兒和她一樣都是崇尚自由、在乎內心感受的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她都會尊重女兒的每一次選擇。

楊紅櫻所做的對孩子的教養,就是讓孩子成為她自己

。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煥發出她該有的能量和與眾不同的強大生命力。

寫到這裡,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紀伯倫的那首著名詩歌:

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每個孩子都是人世間的獨特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夢想和自己的希望。因此,

多支援、鼓勵和溫暖孩子,做一個園丁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