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你有沒有過這些經歷:到哪兒都想帶著孩子,不放心把他交給任何人。分開時反反覆覆就是不想走,分開後,查監控打電話,想要掌握孩子所有動態,你以為這只是愛孩子的表現?卻不知道,你可能已經患上了

“分離焦慮症”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也許你會說,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長,感情比較深,不捨得離開孩子,分開後會擔心,這些其實很正常吧,怎麼成焦慮症了?其實,不是說媽媽擔心就算得了分離焦慮,但如果過於不安,出現以下這些表現[1]的時候你就要注意了:

1.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或遭遇不測

2.不願離家上班,分離時反覆難捨

3.分開後過度痛苦

4.做一些和孩子相關的噩夢

分離焦慮在媽媽中並不少見,只不過程度有輕有重,如果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的話,你可能就已經患上了“分離焦慮症”[1]。

媽媽的分離焦慮“悄悄”產生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和孩子的分離焦慮相比,媽媽表現出的分離焦慮往往會被忽視,這是因為以下三個“隱蔽”因素讓媽媽們難以自知。

角色天性使然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之所以很多媽媽會有分離焦慮,是和媽媽的角色分不開的。從懷孕的第一天起,媽媽就和孩子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從孕期到產後,母愛不斷被激發,孩子雖然從媽媽身上剝離,但是另一種無形的“臍帶”卻逐漸形成,就是我們常說的依戀關係。而分離對依戀關係來說,是一種環境剝奪,阻礙了母子之間正常的接觸和情感溝通,導致媽媽社會角色中斷或被延遲,出現社會角色紊亂,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研究表明,雙方建立起的依戀關係越緊密,分離焦慮的程度就越高[2]。

童年經歷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和其他家庭關係問題一樣,媽媽的分離焦慮也深受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影響。研究表明,母親自身的依戀史會影響到孩子與自己之間的依戀關係[3]。如果媽媽小時候有被忽略的經歷,且和父母間沒有形成正常安全的依戀關係,長大後就會沒有安全感,就比較容易患上“分離焦慮症”。而且,很多時候,為了避免自己的痛苦經歷在孩子身上重演,這類媽媽就會隨時隨地關注著孩子,和孩子形成過度緊密的依戀關係,一旦孩子離開,就會變得心神不寧,焦慮不安。

失去自我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很多媽媽有分離焦慮,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過度投入,讓孩子填滿了自己的生活。很多女生升級為媽媽後,就會有意無意地把生活重心轉移到孩子身上,慢慢失去自我。因此,孩子一旦離開自己,就會覺得自己的世界好像空了一大塊,心中滿是焦慮不安。此外,這樣的媽媽一般都會覺得只有自己可以照顧好孩子,如果孩子在離開媽媽時不停哭鬧,媽媽就會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他,從而加重焦慮情緒。

媽媽的分離焦慮是把“雙傷劍”

焦慮情緒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是把兩邊傷人的“雙刃劍”,不僅會影響媽媽自身,還會危害到孩子。一項針對396對母子的縱向追蹤研究發現,母親的焦慮情緒會直接傳染給兒童[4],此外,母親焦慮水平比較高的兒童更容易出現發展性困難,包括焦慮障礙[5]。

影響媽媽身心健康,陷入惡性迴圈

有分離焦慮的媽媽,一旦離開了孩子,生活就像失去了重心和目標,就會變得焦躁不安,嚴重的話還會形成焦慮症,危害身心健康,不僅會失去正常的生活、工作節奏,甚至影響夫妻感情、家庭關係。

此外,媽媽越焦慮,越想了解、掌控孩子的所有事情,以此來補償內心的空虛和不安,對依戀關係的投入就會更多,依戀程度就會更高,媽媽的焦慮情緒和母子依戀關係就會陷入一種惡性迴圈。而且這種對分離的焦慮情緒會使媽媽逐漸失去理智的判斷,擴充套件成各種育兒焦慮,進而影響親子關係和育兒判斷,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加劇孩子焦慮情緒,影響健康成長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媽媽的分離焦慮,不僅會傳遞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分離焦慮,還會讓孩子對陌生環境形成誤判,從而產生對陌生環境的焦慮情緒。因為當孩子面臨陌生的、不確定的場景時,他們往往根據成人的情緒反應來確認當前的環境是否安全,然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或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成人的情緒反應比較負向,那麼孩子就可能認為這個環境是讓人恐懼的[6],就更不願意離開家人進入陌生的環境了,久而久之,不僅會加劇孩子的分離焦慮,還會阻礙其正常探索外界、正常社交。

此外,身處媽媽焦慮情緒和母子依戀關係的惡性迴圈中,孩子很難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這不僅讓孩子感覺到越來越壓抑,還不利於其健康心理的養成。

積極應對,正確克服

媽媽一焦慮,自己和孩子就沒好,可能還會“傷”及他人。所以,一定要提前預防或者克服這種分離焦慮,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法。

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健康的依戀關係不僅是母親與孩子之間依賴感和認同感建立的基礎,還能使母親與孩子心理上感到安全[2],這樣當孩子離開自己時,就不會那麼難捨和焦慮了。因此,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至關重要,媽媽不能太過依戀孩子。

雖然媽媽對孩子有天生的依戀,但是親子關係的緊密程度是可以干預的。媽媽和孩子在一起時,就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的需要(包括身體的和情感的)做出敏感及時的反應[7]。同時,要多關注自我,不要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撲在孩子身上,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信家人並讓家人一起參與帶娃,這樣才能讓依戀關係適度、健康。

正視自身依戀經歷

在專業研究中,很多育兒問題、家庭關係問題都會從原生家庭或者童年經歷中找原因,但是在生活中,很少人能意識到,小時候的經歷對現在的生活有多大影響,或者意識到的話也會消極迴避。所以,如果你小時候有不愉快的依戀經歷,就要學會接納和放下,並去了解什麼是健康的依戀關係,併為此進行及時調整,這樣自己與孩子的依戀關係才能不受自己依戀史的干擾或汙染[8]。

適時放手,正確分離

媽媽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你知道嗎?

英國心理學家希爾維亞寫過,“世界上,大多數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生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場分離,從小時候的分床、上幼兒園,一直到長大後的上大學工作結婚。所以,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給孩子獨自成長的機會。想讓自己能夠接受分離的話,越早干預就越好,特別是在母嬰分離事件發生前或剛發生時進行干預,效果會更加明顯。國外有研究表明在產前對母嬰分離進行討論並且商討對策能夠有效降低母親的焦慮感[9]。媽媽們可以用頻繁的短暫的分離來讓自己逐漸適應,也可以給分離來點儀式,比如擁抱或者讓孩子親自己一下,分離時果斷一點不要反覆,去積極應對分離。

所以,不要只看到孩子離開媽媽時會大哭大鬧,媽媽的分離焦慮也不容忽視,提前干預積極應對才是正解。媽媽不焦慮,孩子更健康,親子關係才能進入良性迴圈。

參考文獻:

[1] 肖茜 張道龍, ICD-11與DSM-5關於焦慮障礙診斷標準的異同[J]。四川精神衛生。 2021,34(01)。

[2] 劉建鵬 張宇翔 陳佳欣 張雪琴,母嬰分離影響母親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簡述[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6,27(05)。

[3] van Ijzendoorn M。 Adult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parental

responsiveness, and infant attachment: A meta-analysis on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5, 117(3): 387-403。

[4] 王玥媛,母親特質焦慮對學齡前兒童焦慮的影響——母親心理控制和親子依戀的中介作用[D]。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省211工程院校:30-30。

[5] Marsha Kaitz & Hilla Maytal。 (2005)。 Interactions between anxious mothers and their infants: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indings。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6(6), 570-597。

[6] 房欲飛,媽媽,請先放下自己的焦慮[J]。父母必讀。 2017,(08)。

[7] Ainsworth MS。 Infant- mother attach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 34(10): 932-937。

[8] 張茜 王爭豔 程南華 王朝 梁熙,母親的依戀史和敏感性對嬰兒依戀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15,23(01)。

[9] Cooklin A R,Giallo R,D’Esposito F,e t al. Postpartum maternal

separation anxiety,overprotective parenting,and children’s socialemotional

well-being: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an Australian cohort[J]. J Fam Psychol,2013,27( 4) : 61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