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說個真事:

1975年的某一天,一名心理學家唐納德·湯普森因“強姦罪”被抓進了警局。

他是被誣陷的,甚至還有不在場證明——案發當晚,他在錄製一檔電視節目,有錄影為證。

但受害女性並非故意這麼做。

她當時深信不疑,湯普森就是強姦犯!後來,她發現自己搞錯了:在那件可怕的事情發生前,她正在電視機前觀看湯普森的節目——她把他跟強姦犯搞混了。

是的,我們的記憶會“騙人”。

它所造成的“欺騙”,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一生。

曼德拉效應: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威爾遜是一個記性不太好的、焦慮的紐約客。

有一天,他在超市裡學到一個詞:

曼德拉綜合症

曼德拉綜合症指

某一事件的集體記憶跟歷史記錄不符的現象

,由一個叫菲奧娜·布魯姆的女性在2010年提出。她發現包括她在內的許多人都以為南非反種族隔離領導人曼德拉在20世紀80年代在獄中被害,但事實上,當時曼德拉還活著。

曼德拉效應說明,

過去以怎樣的方式留在我們的腦海中,與我們實際經歷的並不總是相同

,而且這種虛假記憶比我們想象得還要普遍。威爾遜就在超市裡發現了一堆虛假記憶:

風倍清的實際拼寫不是記憶中的febreeze,而是隻有一個 e:Febreze。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慾望都市,不是 Sex in the City ,是Sex and the City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Coca-Cola 的標誌裡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出現了一道“-”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

有人為這個現象深深著迷,甚至還專門舉辦了一個“曼德拉效應大會”。人們聚在一起,找到那個跟自己一樣“記錯了”的人。

如果上面還只是簡單的拼寫或者常識錯誤,曼德拉效應大會上的虛假記憶就更離譜了: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有人一直記得小時候家裡養了只狗,甚至記得跟這隻狗在一起的很多回憶,但他媽聽到他的回憶卻說:咱家從沒養過狗,小時候養的是貓。

在911事件當天的照片裡,有人發現雙子塔大樓的上空出現了兩道條紋:任何一個美國人都不可能忘記911,但他們之前從未注意過這些條紋。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關於這個例子,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或許可以提供解釋:

閃光燈記憶

。這是一種伴隨著某個情緒事件的、異常清晰的記憶(Brown&Kulik),但研究表明:

情緒喚起增加了記憶的生動性,但並不增加記憶的準確性

。也就是說,它們很有可能是失真的。

杜克大學的一個研究在911事件發生後一天收集了學生有關該事件的記憶,另外,還收集了他們有關日常事件的記憶(也就是非閃光燈記憶)。32周之後,他們測試了這些記憶的準確性。結果發現,

閃光燈記憶總體不如對日常事件的記憶準確,但學生們對閃光燈記憶準確性的自信度卻更高。

兩種解釋:平行宇宙和虛假記憶

關於曼德拉效應,一般存在兩種解釋:

平行宇宙

虛假記憶

。第一種觀點認為,曼德拉效應可能是因為存在一個或者多個“平行宇宙”,那些“記錯了”的人們只是在那個時間段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們正在為曼德拉舉行葬禮。

在威爾遜的片子裡,你會發現參加曼德拉大會的很多人都深信平行宇宙的存在:他們珍視自己的記憶,不願承認是自己記錯了。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但”平行宇宙理論”是不能被證偽的,因此在科學上並未得到承認。心理學上的“虛假記憶”是目前被認為更合理的解釋。

心理學發現,我們的記憶要正常運作,必須要完成這三項工作:

編碼:

對大收到的資訊(文字、影象、氣味、聲音等)進行歸類,使它們變得有意義。

比如早晨聽到一首歌,你知道這是搖滾,是披頭士樂隊的。這就是兩個記憶的標籤,它讓這段旋律變得有意義,更容易被記住。

儲存:

保留這些編碼過的資訊。

而可以保留多久,可能跟你編碼的方式有關,比如你可能很難記住昨天打車時司機放的音樂,但你很難忘記初戀談著吉他給你唱的歌。

提取:

也就是未來某天,當你需要這些資訊時,進行“回憶”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取”的過程中,大腦會對這些資訊重新進行關聯。

在這三個過程中,我們記住了什麼、以怎樣的形式記住、又如何想起它們,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這種記憶的運作模式決定了,記憶不可能是一個準確記錄一切的錄影機,它更像是一個根據我們的意願和情緒反覆剪輯的電影

為什麼記憶會騙人?

上面我們已經解釋了記憶的工作原理,那現在我們來看看,當記憶欺騙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大腦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記憶專家丹尼爾 沙克特曾經歸納了記憶的“七宗罪”:

稍縱即逝、心不在焉、阻塞、錯誤歸因、易受暗示、偏差和不受歡迎的糾纏

(Schacter,1999,2001)。這其中,有三項都跟“虛假記憶”有關:

1.錯誤歸因:

往往發生在記憶的“提取”階段,

大腦在提取過往資訊時,會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一些看起來很相關的因素關聯在一起,哪怕事實上它們之間並不存在關聯

開頭提到的錯誤指控就是這麼一個例子。有趣的是,這樣的錯誤歸因還可能會造成藝術作品中無意識的“剽竊”,比如前甲殼蟲樂隊的歌手喬治·哈里森就曾被一個叫 The Chiffons的樂隊起訴,說他的歌《My Sweet Lord》跟自己樂隊的經典歌曲《He‘s so fine 》幾乎一模一樣,法官認為,這是哈里森在聽過音樂之後,在之後的創作中誤以為這是自己的靈感。

2.易受暗示:

暗示可以扭曲記憶,甚至創造不存在的記憶。

在1994年發生的拉蒙納案件裡,

加里·拉蒙納把自己女兒的心理治療師告上了法庭。

治療師在對女兒霍莉的暴食症進行治療的過程中,

總是暗示暴食症通常是由性騷擾引起對的,從而讓她產生了父親性侵自己的虛假記憶

,並因此指控了父親。50歲的加里·拉蒙納因此失去了酒廠高管的工作,妻子跟他離婚,三個女兒拒絕跟他說話——他的生活被一段”植入 “的記憶徹底改寫了。

法官在判決中宣佈了拉蒙納勝利。

這一事件讓學界對”透過心理治療恢復被壓抑的創傷性記憶“的合理性產生了質疑,也促進了對心理治療師受訓和工作的監管。

3.期望偏差:

記憶往往代表我們“希望”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它傾向於跟我們的態度、信念和期望保持一致

。比如那個記得自己養過狗的人,很可能希望自己有一段由狗陪伴的童年時光。

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戀愛,在一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情侶們們要求評估自己與伴侶的關係,兩個月後再次評估他們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

那些在兩個月後仍然甜甜蜜蜜的情侶,對關係的回憶要比事實更甜蜜;而那些關係質量下降的情侶,對過往的回憶要比實際更消極

(McFarland &Ross ,1987)。

換句話說,記憶也與“你想怎麼記錄這件事情的慾望”有關。

因為虛假記憶,她指控了自己的父親:記憶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在紀錄片的最後,威爾遜放棄了“想要準確地記下一切”的執念,之前為了防止記憶出現偏差,他記錄每天的日程,記了好幾個本,但現在,他把它們收起來了,並且接受了這一點:

是的,記憶不是錄影帶,它是一部根據我們的意願和情緒反覆剪輯的電影。

只要是人腦在負責記錄,就總會出現失真的。也許,

透過梳理那些“失真”

你可以更清楚

:我喜歡什麼,期待著什麼,為什麼遺憾。

它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讓你明白:我是誰。

Brown, Adam D。; Kouri, Nicole; Hirst, William (23 July 2012)。 “Memory’s Malleability: Its Role in Shaping Collective Memory and Social Ident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3: 257。 doi:10。3389/fpsyg。2012。00257。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7版),【美】菲利普·津巴多,機械工業出版社

Schacter, Daniel L。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54(3), Mar 1999, 182-203

https://www。nytimes。com/1994/05/14/us/father-who-fought-memory-therapy-wins-damage-suit。html

這世界太喪了,我們想做點治癒的事兒。

點選名片,讓我們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