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人家庭教育大山笑長:家庭關係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

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有問題的父母,如何在家庭中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孩子一起健康成長,在TWP智慧育兒分論壇——家庭教育專場,廣東明人家庭教育創始人大山笑長就這一問題分享了他的思考。

明人家庭教育大山笑長:家庭關係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

狹義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孩子實施的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涵蓋九大範疇: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兩性教育、失親教育、繼親教育、多元家庭教育、家庭資源管理。其中核心是“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婚姻教育”三大範疇,這裡的“職”可理解為“能力”。通俗地說:如何為人父母、具備做父母的能力,稱之為“親職教育”,如何為人子女、具備做子女的能力,稱之為“子職教育”。比如在傳統文化中《三字經》裡的“父母呼、應勿緩,長者先、幼者後”等,這些就屬於“子職教育”內容。如何為人夫妻、具備做夫妻的能力,稱之為“婚姻教育”。婚戀教育、婚姻教育應該下移到高中、大學階段,因為擇偶、婚姻是家庭的基礎。

經過明人家庭教育多年的調研、實踐與研究,發現“生命像一條河”,親子關係是生命的下游、婚姻家庭是生命河的中游、自身和諧是生命河的上游,只有上游、中游清澈見底,下游才不會受到汙染。這也和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一脈相承,“修身”就是“自身和諧”、“齊家”就是“婚姻和諧”。所以,與其說救救孩子,不如說救救家長,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因為他們受到了不幸的教育。

家庭教育從來不缺方法,而是缺態度。明人家庭教育調研發現,僅有0。6%-1。2%的中小學生看重家長的權力、地位、財富,超過44。6%的中小學生最看重的是“溫暖的家”。所以,家庭教育中“關係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而影響孩子成長的核心是“五大關係”:與父母、與老師、與同學、與自我、與學科。其中孩子在0-10歲階段“與父母關係”最為重要,0-10歲孩子出現的問題100%都是指向父母、指向家庭教育。

多年的實踐告訴明人家庭教育,最佳化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是父母改變態度,由“功利心態、抱怨思維、攀比心理”改為“接納、欣賞、肯定”;由“苦大仇深、五官緊急集合”改為“媽媽笑了、春天到了,爸爸笑了、花兒開了”;由學幾招去“擺平”孩子的家庭教育現狀改為“內觀自己。想要孩子變,自己要先變;想要對方變,自己要先變”。

教育就是要人活明白,明瞭就能一通百通。“活明白”就是要“看清真相、遵循規律、先懂孩子再懂教”。首先要“活明白”的是兩代人“學習目標”不一樣了,過去的一代人學習目標是為生存、跳農門、改命運,如今的孩子已經生活條件無比優越,已經成為“新新人類、四高人才——-高智商、高自尊、高脆弱、高敏感”,他們的學習目標是“為了快樂”。他們喜歡的哪怕再難也變得很容易,比如打遊戲個個都是武林高手,他們討厭的哪怕再容易也變得很難。孩子們學習生活上的快樂主要來自三個層面:一是學習上的成就感。所以快樂教育並不是不強調成績,當一個孩子成績好,被同學羨慕、被老師表揚、被父母誇讚,他們是快樂的。二是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三就是親子關係的好壞。

其次我們要“活明白”的科學認知“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應該拆分為“因地施教、因層施教、因點施教、因事施教、因人施教、因時施教”。比如“孟母三遷”就是“因地施教”,孩子層次不一,教育策略不一,這就是因層施教,抓住知識點查漏補缺就是因點施教,“事事無小事、事事可教育”就是因事施教,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就是因人施教,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長階段發展規律教育就是“因事施教”。

明人家庭教育研究發現,其中“因時施教”最為關鍵,因為教育沒有回程票。

孩子0-6歲,家長要做到“關愛、撫養、照顧”,要每時每刻地關注,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重要感。所以爸爸要記住“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要減少應酬多回家陪孩子,媽媽要記住“廚房冷清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娃”,要營造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孩子6-10歲,家長要做到“指導、規範、交流”,要誠心誠意地陪玩,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一腳踩剎車、一腳踩油門,又愛又管又要教”,這是孩子“正根”的最佳時期。

孩子11-13歲,家長要做到“保護、理解、包容”,要真真切切的喜歡,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最脆弱”,容易情緒化、容易走極端,所以家長要牢記“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先接納情緒、再處理問題”,杜絕“破壞性批評”孩子。

孩子13歲以上,家長要做到“支援、尊重、友善”,要實實在在地相信,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喜歡嘗試、敢於挑戰家長老師權威、容易改變想法。家長和他們要像朋友一樣的和善交流與相處。

綜上所述,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升生活品質”。而“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家庭教育說到底就是一門關係學,婚姻關係先於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覺得教育成敗。也因此而證明:家庭教育不是成功學、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幸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