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周杏榮| ​​​細水長流幸福長

周杏榮| ​​​細水長流幸福長

周杏榮,女 ,中教高階職稱,畢生致力於中學語文教研工作。2006年從宜城鄂西化工廠子校退休後定居武漢。曾在《語文教學與研究》發表教學論文數篇。參與華中師範大學《上下五千年。一先秦歷史。寓言故事》的編寫,編寫故事二十二篇。

細水長流幸福長

⊙周杏榮

“媽,今天買什麼水果?”女兒高喊著。我在廚房應聲道:“昨天吃的是蘋果,今天就買香蕉吧。”女兒嘟咕著:“老固執,就不能買點香蕉,再買點葡萄嗎?”我高聲說:“過日子要——”“細水長流”剛上一年級的小外孫搶過我的話頭大聲迴應著。

哈!哈!我們都笑了。我十分欣慰:他們雖有些無奈,但卻在慢慢地接受著我這個歷經過三年自然災害,又飽受過飢餓人的節儉的生活態度和觀念了。

家庭是每一個人成長的第一空間,也是人生的第一課堂。一種良好的家教家風,只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耳濡目染,經過長期積澱才能形成。

的確,我節儉的習慣近乎固執,就是從小在母親潛移默化下養就的。

周杏榮| ​​​細水長流幸福長

我家是五口人,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家,母親帶著哥哥,姐姐和我在鄉下生活,家的裡裡外外全靠母親操持。記得那場災年過後不久,母親就精心餵養了三隻母雞(這在那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實屬不易),產蛋季節,每天都能撿上一兩個雞蛋,但母親捨不得拿出來吃,一個一個的積攢在床下的罐子裡。逢上我們沒鉛筆了,沒本子了,母親就讓我們拿兩個雞蛋到供銷社換回來;碰上家裡沒了油鹽醬醋了,包幾個雞蛋到供銷社就解決了。有時候我們饞得不行,吵著要吃雞蛋。母親就勸慰說:“你們都在讀書,以後花錢越來越多,現在能吃飽肚子就很不錯了,想想前兩年怎麼捱餓的。”接著又安慰說:“等有客人來,你們跟著解解饞吧。”

於是我總期盼有客人來。記得有一次姨媽家的二表哥來了,(在困難時期他對我家最關照)母親馬上買回一斤肉,又拿出雞蛋,我真是歡天喜地,母親開始在灶臺邊忙碌著,我一步不離跟在母親的身後,看到母親將洗好的肉放在砧板上時,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肉,口水都快流出來,母親見狀問:“細女,今天我們把這肉都抄了吃吧?”“不會”我搖搖頭,“你一定會留起一半的。”母親一邊高興地說:“真懂事,這麼小就知道細水長流過日子了。”一邊端著一碗上面覆蓋兩雞蛋,堆得小山般一碗麵條,送往在堂屋裡的二表哥。我連忙躲在灶堂與飯堂間門縫後,直鉤鉤看著麵碗。母親見我饞像畢露,小聲安慰:“一會表哥不吃了,分你多一些。”(我們黃岡有個習俗:待客時餐前要上一碗麵或點心,做客人只像徵性吃幾口,便撤下)我滿足地點著頭,眼睛仍離不開門縫外那碗麵:只見表哥先輕吹一下,喝了一口湯,嘩嘩幾口,如山的面便平塌了下去,接著他夾起荷包蛋,三口兩口便吃了個精光。我高興地想:面吃了一半,蛋吃了一個,是放筷子道謝的時候了,誰知表哥又夾起碗中的另一個蛋,“啊!”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一聲,表哥尷尬地放下筷子……

這件事,後來被人笑傳了很久,我也就一直不好意思著。我想現今的孩子們或許不相信這件事吧。

小時候最期盼的是過年,除了有新衣穿和豐盛的年夜飯外,我最喜歡的是過小年。這一天家家門前支起炒鍋,將積攢了一年花生啦,蠶豆啦,紅薯幹……炒得噴香。鍋鏟翻動沙粒和炒物的合奏之聲——那是世上最動聽的樂曲;香氣騰起瀰漫在村子的上空——那是世上最美的味道。當晚母親把我們叫到四隻一般大小裝滿炒物的罈子前,指著罈子說:“年貨給你們分好了,一人一罈,是幾天吃完,還是細水長流慢慢吃,自己作主。這一罈是過年招待客人的,你們別惦記。”母親話音一落,我們便抱好自己的罈子,收藏到最穩妥的地方。我們開始享受著過年的快樂和幸福:細細品味著年貨的甜香,慢慢咀嚼著過年味道。

最讓我們得意的是:正月已過,我們的口袋裡依然還裝有過年的炒貨。當孩子們遊戲間發生不愉快時,只要拿出一塊紅薯幹,嚼出四溢的香氣,便立馬有一大群玩伴了。這時我感到好滿足,好快樂!明白了:母親讓我們細水長流地把控食物,不僅能享受美味時間久長,而且還能讓幸福感倍增。

周杏榮| ​​​細水長流幸福長

母親有一個黑色帶鎖的小匣子,父親每次帶回的錢,她都存放在小匣子裡,平時手中有個五分一角的,她就馬上放進匣子裡。這個匣子是不讓我們動的。

每學期開學時,母親就會從匣子中拿出來足額學費,母親是從不許我們拖欠學費的;鄰里間有誰生病了,或需救急,母親總是慷慨藉助。全村人都十分敬重母親,敬重她的勤勞,敬重她的熱情助人,敬重她生活中的精打細算。

天有不測風雲,一天晚上,母親像往常一樣忙著家務,我和姐姐正洗腳準備上床睡覺,突然呼呼大火從隔壁房頂竄進我家,我和姐姐嚇得亂作一團,母親一邊喝令姐姐拉我快跑,一邊奮不顧身奔向臥房,抱出她那上鎖的小匣子,衝到外面……

我們周家老屋,那是一個一進十八洞、洞洞十八家、住有近三十戶的一族,大火蔓延,救火不及,偌大的老屋一夜毀塌。那是我們全村人最艱難的日子……

所幸我們家有母親的奮不顧身,更有幸母親在平常的日子裡精打細算,一米一菜的點滴節存,在這危難緊急時刻讓全家度過難關,平安從容走出了艱難的歲月。一九六四年,這一年,我們家是村子第一個蓋起新房的;這一年,我哥哥成為全公社第一個大學生;這一年,是我們全家最自豪的一年,也是全家幸福的一年。感謝母親,是她用勤勞的雙手支撐著我們的家,是她細水長流節儉過日子讓我家轉危為安。母親的節儉是對家庭幸福的全盤規劃,母親的節儉是對家庭的長遠打算。

長大後,我從黃岡來到鄂西北,襄陽宜城境內一個三線企業工作,雖是山區,卻是部級軍工企業,生活環境不好,待遇卻優越,除工資外,每月還發六元錢進山費。六元錢在七十年代初,差不多是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因為待遇好,所以各地人才蜂湧而至,八十年代,那是我們企業最火紅的年代:小學、中學、技校、醫院、電影院、免費澡堂一應俱全,那是幾千鄂西人最幸福的年代————於是我們接來辛勞一生七十開外的母親,享受這裡的幸福。

母親善談,且為人熱情,沒幾天功夫便認識了一群老頭、老太太。每天上班前我便奔赴菜市場,今天買只雞,明天買條魚,我要讓一貫節儉的母親好好享受生活。母親冷眼看了幾

天后,就喊我們坐下,和顏悅色地說:“你們的孝心我領了,但這樣過日子可不行。孩子要讀書,兩家老人年齡都大了,要是突然有點事怎麼辦?不是有歌這樣唱: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嗎?過日子要有後眼睛,日子越好越要細水長流哇!”她頓了一下,看了我們一眼,又說:“從明天起,你們將一個人的工資存起來,一個人的工資交給我,你們忙工作,家裡的事交給我。就這麼定了。”

我們廠後有一座——金牛山,那是母親常去的地方:老人們三五一群,今天採蘑菇,明天撿地皮菜,後天採薺菜————從此,飯桌上純天然美味不斷,左鄰右舍謝聲連連。

我家的陽臺上,曬貨不斷:蘑菇、竹筍、地皮菜、蒲公英、蘿蔔乾、茄子幹……五花八門,可與“曬秋人家”媲美了。

菜市場即將收尾時,那是母親買菜的時光,不管是時令菜,還是大路菜,母親都能以最便宜的價格,買回最合適的菜品。真是物美價廉啦。

母親在我家的三年,是我們最舒心、最安逸的時光,可惜母親執意回老家去了。

生活真是變化多端,難以預測預判。變革時期的市場經濟浪潮猛烈地衝擊著計劃經濟的產物——三線工廠,由於經營不善,我們廠在浪潮中跌跌撞撞,搖搖欲墜,五千多人一個偌大企業終於停工停產了。

多少家庭陷入艱難尷尬的困境:上有老人要照料,下要子女在讀書,外出謀生何其難……

這時節,我家成績優異的女兒正就讀高考前關鍵期——高二。為了照顧好孩子,為了不影響她的情緒,我們咬牙堅持,堅守不動。感謝母親逼我們富足時摳緊過日子的習慣,感謝母親傳教我們節儉計劃好家風,讓我們遭遇變故時能從容面對,平安度過。

母親過世十年多了,常常回憶起她老人家,她的點點滴滴深深地影響著我。細想母親的一生,她不曾讀書識字,然而她最懂生活的真諦。她的勤儉節約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是著眼孩子們一生的規劃,是對下一代有遠見的愛。我一定要把這些良好家風承傳給我的孩子們。

在當今物質極豐富的時代,大家都講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吃好、穿好、住好。我們的很多觀念越來越跟孩子們格格不入,我也常常困惑不已。當我讀到古人“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時,我明白了:不管什麼時代,不管小家、國家,要生存,要發展,就離不開規劃與節儉;只有每一個家庭安穩幸福,社會才能長治久安。於是又堅定了我把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的家風傳下去的決心——一定“不忘初心”

END

主編:周建春    編審: 胡春   天堂    張道虎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