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不得不說,最近的熱播劇《小捨得》,天天霸佔著微博熱搜。因為劇情貼近現實生活,劇中的每一個教育話題,幾乎都觸及到家長那敏感而脆弱的神經。

從引發育兒方法大討論的《虎媽貓爸》,到聚焦小留學生的《小別離》,從關注高考問題的《小歡喜》,到展現青春成長的《以家人之名》,也包括正在播出的《陪你一起長大》《小捨得》,以表現家庭教育問題的電視劇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漸漸匯成熒屏上的一股潮流。

這不由讓人回想起十幾年前,也就是電視劇裡“90後”“85後”父母的童年時代,同樣有一批家庭劇走紅螢幕:《成長的煩惱》《我愛我家》《家有兒女》……看著這些充滿笑聲、偶爾有些小煩惱、卻還是歡樂滿滿的劇集長大的家長們,他們的孩子,比當初“放羊”長大的他們更幸福嗎?他們舍了什麼,又得了什麼?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崩潰的“學霸”和脆弱的“學渣”,都不快樂

劇裡面兩個主角家庭的孩子,一個叫顏子悠,一個叫夏歡歡。

顏子悠的家庭是典型的“雞娃”式教育。子悠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從小就在母親田雨嵐的安排下走上了培訓之路。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田雨嵐事事都以孩子的成績來衡量一切。她認為只有成績好,考上重點高中,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子悠性格內向沉悶,他早已習慣在母親的督促下完成母親為他安排的一切。

長期受制於母親的掌控,壓抑的心理得不到解脫。唯唯諾諾,不敢反抗,子悠的性格缺陷越發嚴重,這也在後來他在考場中崩潰掀桌子埋下了伏筆。

而表面看上去,夏歡歡要幸福得多。在最開始,媽媽南儷一直認為孩子就應該進行全面的素質培養,因此她並不認同田雨嵐的成績論,甚至拿擇校來判定孩子的高低。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但是,隨著小升初的升學考試的日漸逼近,能歌善舞的歡歡成績開始逐步下降。直到有一次歡歡考了一個45分的數學成績,南儷開始意識到全面的教育是否可行?然後她也逐漸開始向田雨嵐看齊,迫切引領歡歡走入培訓班的道路。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愛和興趣,才是孩子成長的原動力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相對來講,更正能量的反而是其中一個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米桃。

作為從老家轉到大城市上學的留守兒童,米桃的家境很普通,居住在城中村,爸爸是水果攤主,媽媽是鐘點工。

幸運的是,在學習這條路上,她收穫了很多的溫暖與善意。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為了支援米桃上金牌班,米桃爸爸在賣水果之餘兼職送快遞,米桃媽媽寧肯騎腳踏車也不肯換一輛新的電動車。

她在數學上的天賦,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全力支援。他們的生活雖然辛苦,但對孩子的愛一直都在。

誠然,如米桃爸媽所期望的那樣,好好讀書的確可以實現人生的逆襲,階層的轉變。

但,知識只是用來改變命運嗎?

或許,我們可以在劇中雅德校長說的那句話中找到參考答案:

“熱愛生活才能熱愛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他們一生都熱愛生活。”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和孩子,都比過去辛苦多了?

作為一部試圖呈現教育現狀的電視劇,《小捨得》透過展現典型案例、丟擲具體問題來引發共情和思考,並由此延展開來。而這其中,既有舊問題,也有新現象。

從高考工廠到大學內卷,再到日趨低齡化的“雞娃”競爭,教育領域內引發關注的熱點現象,無一不是社會整體生態的觸角。

在內卷普遍存在、加班文化盛行、住房壓力陡增的今天,人們越發意識到,普通人的生活也要靠不鬆懈的努力才能換來;而對於已經獲得的社會地位,也因為擔心“我們的孩子考不上我們的母校”而缺乏安全感。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當社會變遷和時代浪潮對於個人的影響越來越不可預測時,父母們也就更加擔憂孩子掉隊,畢竟一旦掉隊,或許連“快樂的普通人”也做不成。

對掉隊風險的預估使得加入“雞娃”隊伍成為眾多家長的選擇,而少有人跳出來考慮“雞娃式教育”背後蘊含的價值觀:考高分和衝名校,不是為了感受求知的快樂、發展興趣和潛能,而是為了換取財富和社會地位,而後者才是衡量成功和幸福的關鍵。

“教育內卷”是唯一的道路嗎?

事實上,截至2020年6月,中國高等院校已經達到了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各類教育機構快速增長,高考已不再是獨木橋。

隨著產業的升級換代、行業門類的增加,職業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只以分數為單一標準的選拔模式,早已不能滿足就業市場對多種人才的需求量。近年來頻頻出現的“技術工人短缺”“新興行業人才缺口巨大”等新聞,都已經說明了應試教育的選拔模式正在成為“老皇曆”,多元化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才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未來。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的教育觀念並沒有隨之發生質的改變。就以這部電視劇為例,劇中的幾戶人家,大多經濟條件良好,有房有車,僱得起保姆、鐘點工,還獲得了祖輩在經濟與社會資源上的大力支援,供養一個或兩個孩子,使孩子獲得相對優良的教育,顯然不是問題。但是他們卻一門心思地拼學區、拼分數,孩子真正感興趣且願意為此付出的天賦和專長不是被無視就是被犧牲……

從《家有兒女》到《小捨得》,我們的孩子真的變幸福了嗎

如何讓一個孩子在良性的教育中成長,並且獲得幸福和自我價值實現是每一個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