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

編者推薦語:

分享一篇優質文章。

當今世界,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現象越演越烈,今日推薦一篇白雲先生的文章,希望對天下父母們有所幫助!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

精神鴉片的危害

之前,很多家長留言反映,孩子在家沉迷遊戲成癮,嚴重的影響了學習和正常生活。也有一些學校的老師反映,學生平時玩遊戲成癮,學習成績下滑嚴重,苦惱不已,但是卻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這些家長和老師看來,沉迷遊戲,就會影響孩子學習,還會導致孩子們的視力下降和智力下降。家長和老師們對遊戲已經恨之入骨,視為毒害孩子們的精神鴉片。

玩遊戲有害,這一點,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然而,對於怎麼理解這些問題,和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卻還沒用形成共識。所以本篇文章我們要著重的分析一下,孩子們沉迷於遊戲這個社會焦點問題。

古人眼裡的玩物喪志

就像治病一樣,不診斷出病因,就無法對症下藥,祛除疾病。孩子們為什麼會玩遊戲成癮呢?我們需要先回答這個問題,找出癥結和不良行為的病因,然後才能進行良性轉化和糾正。

目前社會流行的各種解釋,都缺乏一套有根據的底層理論做支撐,多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和解釋問題。認為孩子們喜歡玩遊戲,是因為虛幻的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美好,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這些都是就現象論現象,根本不是找病因。

就好比說,問溫度計顯示的度數為什麼升高了,回答說是因為裡面的水銀柱高度上升了。這樣的解釋,都是毫無意義的。

孩子喜歡玩遊戲,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看漫畫,喜歡小動物,喜歡各種大人看起來幼稚的事情,這背後都有一套深層的理論。我們要理解孩子們的世界,理解孩子們的行為,並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有效教育,都需要掌握這套理論。

《三略》雲:“含氣之類,鹹願得其志。”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有自己的需求和追求,他們得不停的動,不停的折騰,不停的想這個弄那個的,追求某種生活目的,直到達到目的為止。古人稱之為志。可見,孩子之所以玩遊戲上癮,是他們先產生了玩遊戲這個“志”。

嵇康在《家戒》中說:“人無志,非人也。”

王夫之在《思問錄》中說:”人之所以異於禽者,唯志而已矣。不守其志,不充其量,則人何以異於禽哉。“

在嵇康和王夫之看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志,有大志者成大事,有小志者成小事,無志者不成事。

植物們,要每天忙著曬太陽,開花結果,生育下一代,這其實也是有志的。動物們,整天忙著捕獵,每天一睜眼就為了下一頓飯發愁,好不容易把自己養活大了,到了發情期,為了繁殖後代,還要殘酷地和同性競爭交配權。這些也是含氣之類的非人之志。

那人的志,和動植物禽獸們的志,區別到底在哪裡呢?在於人是天地之靈,是萬物之主,人生下來,就肩負著為天地守神,推行天地之道,為天下萬物建立美好秩序的使命和責任。以此理身,理家,理國,讓自身變得更好,讓自己的家庭更好,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這些都是志。在嵇康和王夫之看來,凡是沒用意識到人與生俱來的這種生命本真目的的人,都說明他人的意識還沒覺醒,所以不足以稱之為人。

如果人沉迷於庸俗無聊的事情之中,這種人的意識,就很難覺醒。所以古人痛斥說,這是玩物喪志。比如玩遊戲,它可以讓自己身體心智變得更好嗎?顯然只會變得更差。它可以讓自己的家庭變得更好嗎?顯然更不會。它可以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嗎?也不會。這就是玩物喪志。

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

透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理解了支配人行為的背後動因是志。我們再接著分析為什麼小孩子更容易沉迷於遊戲。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一歲的小孩子,特別喜歡貓貓狗狗類的東西,一看到小動物就覺得非常親切,愛不釋手。是因為一歲的小孩子,智力還很弱,只能理解和自己智力接近的東西。這些動物在他們看來,是可以和他們建立智力連線的東西。

讓一個一歲的小孩就立大志,為了一個偉大的目的去奮鬥,這顯然不現實。這說明,行為的背後是志,志的背後是智力。智力不足的時候,光立大志,也沒用意義,會變成志大才疏。比如小孩子,他們說一些超乎自己智力的事情,大人就覺得,小孩子說大話了。

當小孩到了三五歲的時候,他們這時候已經沒用那麼熱愛動物了,這時候他們喜歡娃娃形象的東西,圓滾滾看起來可愛的東西,他們都喜歡。因為這就是他們那時候的形象,他們的智力,也只會和這種東西建立連線。

到了五到八歲的時候,他們的智力,已經發育到足以理解抽象的事情,思考複雜問題。這時候很多孩子,已經厭倦小時候玩的那些幼稚東西。古人在這個階段,開始教育孩子識字,寫字,訓詁,音韻等等,進行小學教育。小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和真實的自然萬物之間,建立初步的智力連線。而不是再像五歲之前,都是經過幼稚化處理的形象,來和他們進行低幼智力連線。

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要開始讀書,開始學義理,也就是為人處世的道理,謀生的技能。要開始模仿那些優秀的楷模,以便於自己立志。學成之後,就可以直接進入社會,成家立業了。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智力就會跟著增長,然後他們生活的目的,也會跟著升級放大,追求越來越大的目的,也就是志。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容易叛逆,是他們覺得自己需要和他們所理解的更高的人進行更高階的智力連線,而父母無法滿足他們的偶像崇拜要求,所以就會產生叛逆行為。

反觀現在的社會情況,發現是被一雙無形的手,在刻意的延遲孩子們的智力發育。智力被延遲發育的後果非常嚴重,有的孩子已經成年了,智力還停留在一歲孩子階段的智力層次,喜歡和動物形象建立智力連線。有的則是停留在三五歲的孩子階段,都是成年人了,還喜歡看動漫,和幼兒形象建立智力連線,說明自己的智力發育被延遲了,還停留在幼童階段。

一個人喜歡連線什麼形象,說明他的智力發育狀態,正處在對應的那個層次和階段。

智力發育被人為延遲,導致心智不成熟,該修身的時候,什麼也沒修,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沒有什麼志向,更不懂任何的偉大目的和偉大動力。想幹什麼,全靠著一股子動物般的應激衝動,連跟人好好說句話都不會,還自我美化為是彪悍的人生。哪有什麼彪悍的人生,其實都是智力發育失敗的產物罷了。

玩遊戲是一種低幼的智力活動。孩子喜歡玩遊戲,並且成癮,說明,他們的智力發育被人為的延遲了。低幼的智力,決定了孩子們,會追求和他們的智力相匹配的低幼智力活動。孩子們沉迷於遊戲的第一個主要原因我們找到了——智力發育被延遲。

智力發育被延遲的後果很嚴重,智力越弱,就會導致孩子們無法應對更復雜更高階的智力活動,否則就會被挫敗感驅趕回智力低幼區。駐留在智力低幼區的孩子,為了獲得滿足感,就會強化對低幼智力活動的沉迷,以至於成癮。

獲得滿足感,是所有生命的本能,也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含氣之類,鹹願得其志。孩子們之所以駐留在智力低幼區不能自拔,不是他們不能自拔,而是他們的智力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跟著發育,導致他們只能理解低階的目的,為了低階的目的而奮鬥,以此來獲得低階的滿足感。

養寵物,聽嘻哈,看動漫,打遊戲,追星,蟾修,各種非主流亞文化,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智力低幼區行為。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第二個結論,在孩子們陷入智力低幼區時,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力量,都沒用及時的給他們提供外援,把他們從智力低幼區解救出來,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智力,輔助他們進入智力高階區。

在智力發育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不同智力層次的誘導和引導。因為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都沒用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這就造成了問題的擴大化,以至於成為了群體性的社會問題。孩子沉迷遊戲的第三個原因是,社會家庭和學校的不作為。

我們總結一下,孩子沉迷遊戲的三大原因:

第一:孩子的智力發育被延遲,才被低幼智力活動所吸引。

第二:沒用外力把陷入低幼智力活動的孩子們解救出來。

第三: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的不作為造成問題嚴重化和擴大化。

怎樣才能解決孩子沉迷遊戲這個問題

要解決一個問題,如果原因找不到,那麼解決方法肯定也是錯的。就好比治病一樣,如果病因都診斷錯了,開的藥肯定也不對症。藥對症了治病,不對症的藥則傷人。同理,在解決孩子沉迷遊戲這個問題上,也存在藥不對症,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的問題。

比如臭名昭著的電擊療法治網癮,治遊戲癮,都是因為藥不對症,二次害人的解決方法。

和臭名昭著的電擊療法一樣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的,還有快樂教育療法,素質教育療法。小孩子已經溺水了,沉溺在智力低幼區的水坑裡,不去把他們打撈上來救上來,還站在岸上欣賞小孩子們撲騰騰的掙扎模樣,不僅不去救人,還要把孩子們往深水區推幾把,推向更弱智的智力低幼區,還美其名曰是為了讓孩子自己獲得快樂。這樣的做法,恕我們不能理解,而且感到憤怒。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辨證施治。首先,要斷開一切智力低幼區的連線。先把孩子從智力低幼活動中解救出來。其次,為了避免他們再溺水,就要提高孩子的智力,讓它追求更高階的智力活動和更高階的生活目的,等他智力提高了,心志也提高了,玩遊戲這種低幼的智力活動,再也無法吸引他,自然而然的也就不再沉迷於遊戲。

第三,社會家庭和學校要三方協作,消除溺水區,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智力發育環境,和良好的誘導和引導。很多家長,自己沉迷遊戲,卻不讓孩子玩,這是上樑不正下樑歪,說服不了孩子的。

孟母三遷和孟母斷織的啟示

很多磚家認為,孩子的事,要孩子自己作主,他做什麼開心,就應該由著他放任他去做。很多大人都活不明白,小孩子更不可能知道,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讓不具備辨別是非好壞的孩子,去由著自己的性子瞎胡來,這樣的孩子一定會發育成廢物。

那麼多熊孩子,那麼多少年犯,說明什麼?說明磚家們亂彈琴,錯誤的觀念又影響了家長,造成了可怕的社會問題。

孩子們的心智發育程度決定,他們不分是非,不分好壞,家長有責任在孩子的心智,成熟到足以分辨是非好壞之前,幫他們明辨是非,教育他們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好的事情,要激勵和鞏固下來。不好的事情,要規避和消除掉。

怎麼誘導和引導,孩子向智力高階區和智力成熟區發育呢?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都應該像孟子的母親來好好學習。

孟子小時候,他家住在墓地旁,孟子學會了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在集市上,學了些做買賣和殺豬的遊戲。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

孟子在學宮旁邊,模仿學宮的人,做遊戲一樣,學會了很多社會禮儀。孟母說:“這才是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成為一代大儒。後來的儒生君子們,都認為這是孟母善於教育孩子的結果。

小孟子玩哭喪遊戲,玩的快樂嗎?顯然是很快樂的。小孟子看人殺豬,模仿殺豬遊戲,玩的快樂嗎?顯然非常快樂。幸好那時候沒有快樂教育,要不然孟子一定會成為一個職業代哭人。可見,快樂教育有多麼的荒謬。越傻越快樂,越快樂越傻。這就是快樂教育的本質。

孟母為什麼一定要堅決的搬家呢?她要切斷小孟子,和一切智力低幼活動的連線。這裡並不是說做那些事的職業本身低下,而是人總得希望生活更好,成為更有才能的人,做更偉大更有價值的事業。所以,一定要引導孩子,追求更高的智力,和更高的生活目的,才能讓孩子成才。

再說說孟母斷織的典故。

小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見孟子放學了,就問孟子:“今天學習怎麼樣了?”

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以前一個樣唄。”孟母見孟子無所謂的樣子,很生氣地用剪刀剪斷了織好的布。孟子一看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這麼做。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條布一樣。君子學習,是為了能立學子之名,多向老師求問,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有了智慧和本領,能謀事謀生,這樣才能安家立業,做起事情才能成功,不至於失敗。現在你荒廢了學業,以後就不免於吃苦受累,甚至還因為生活低能,遭致禍患。你不好好學習,跟靠女人織布養家有什麼不一樣呢,假如不好好織布,半途而廢,她的丈夫和孩子怎麼有衣服穿,並且還能靠賣布的錢來買糧食吃呢?女人如果好吃懶做,男人如果不求上進不好好修德進業,那麼這一家人就算不淪落到做強盜小偷,也就只能給人當僕人了。”

孟子聽了母親的一番話,內心極其震動。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拜子思為師,終於成為一代大儒。後世的君子認為,孟母太懂的怎麼教育和引導孩子了,才有了後來的孟子。

如果孟子那時候,有個遊手好閒的爹,有個好吃懶做的娘,有三點半放學,有減壓減負,有教育軍備競賽,以孟子當時的家境條件,他可能一輩子也沒有出頭之日了吧。

孟母的做法,告訴我們,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引導,是非常關鍵的。每當他滑向智力低幼區,容易被低階的目的和廉價的滿足感所俘獲時,一定要把他們拉出來。並用恰當的引導和誘導,把孩子推向智力高階區,追求更高的生活目的和更高的滿足感。這樣以來,孩子的智力,才會不斷的提高,有了更高的智力,才有條件和能力,樹立更高階的生活目的,也就是樹立更遠大的志向。這樣才能成才,才能有出息。

玩物必然喪志,成才必先養志。神智培養,志向培養,注意力培養,系統學習的重要性。

家長和老師們的苦惱,除了孩子沉迷諸如玩遊戲這種智力低幼活動,前面我們給出瞭解決方法,就是養智和養志。玩物必然喪志,成才必先養志。除了智力發育和志向問題,家長和老師所關心的,還有其他的很多問題,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總是三心二意怎麼辦?這就要培養注意力。

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大的原則和基本原理。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話,基本上足以應對孩子們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本文來自至道學宮,作者白雲先生!

欲知更多有溫度文章,請點選以下公眾號【考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