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家裡有個“難養型”寶寶,你還好嗎?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雖說父母需要去了解孩子的獨特性,理解他的行為和表現,但確實有一些孩子會給爸爸媽媽們帶來更多的挑戰和養育壓力,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耐心去陪伴成長。

對於這些孩子,無論父母怎麼調整,他們也難以成為別人家那樣的“天使寶寶”,但在和他們“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或許父母也能經歷不一樣的育兒體驗,從他們那裡獲得不一樣的驚喜。

難養型的孩子主要有哪些特點?

難養型或者是困難型(Difficult)其實是氣質型別中的一個分型,所謂氣質是指嬰幼兒期出現的在反應性和自我調節等方面的穩定個體差異。

在氣質研究領域中最具有代表型的研究是Thomas和Chess於1956年開展的佇列研究(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NYLS),他們對114名兒童進行了為期12年追蹤觀察,根據這些孩子的特徵分為了三個型別,即容易型(Easy,約佔40%),困難型(約佔10%)、啟動緩慢型(slow up to warm,約佔15%),還有些難以歸入其中的就是中間型。Carey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把中間型劃分為中間偏容易型(I-E)和中間偏困難型(I-D)。

我國也開展過一定規模的對嬰幼兒氣質型別的評定,大約有8%左右的孩子屬於困難型,16%左右的孩子屬於中間偏困難型。這類孩子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是對刺激的反應強度高,而自我調節的能力又較差,具體來看就有以下特點:

作息時間不規律,難以預測;

情緒反應強烈(高興時很興奮,發脾氣時也很激烈);

環境改變後難以適應或適應慢;

對新刺激(包括新環境、新事物、陌生人)反應消極、退縮、迴避;

較容易出現負性情緒(經常會哼哼唧唧、不高興)。

以上特點只是大致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特點是在多個場合、經常的表現,父母才能根據孩子的整體模式去判斷,而不要因為孩子可能只是有其中的幾點,或者說只是在某些場合下有所表現,就給孩子帶上“難養”的帽子。

另外,父母更需要的是去理解這些孩子的特點,從而去理解他們在生活中的表現,以便更好的調整養育。如果想要更具體的對孩子的氣質型別進行評估,那可以選擇到專科透過填寫氣質量表,來最終得到更為詳細的氣質特點。

困難型並不代表著不好

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養育困難型的寶寶確實是會容易遇到困難和挑戰,但其實氣質並沒有好壞之分,那只是孩子的一種穩定的個性特徵,每一種型別的寶寶都會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會有其消極的一面。相對而言,困難型的寶寶所表現出來的敏感、情感體驗豐富和謹慎的特點則是他們積極的一面,父母也要去充分發掘他們的潛力。

如何為困難型寶寶提供更好的養育

1.理解、理解、再理解

充分了解困難型寶寶的特點是讓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的基礎,因為理解能夠讓父母更平和的去接納孩子的特點,讓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反應時能保持儘可能的淡定。

養育中遇到困難,一方面確實可能是由於寶寶的特點所致,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父母的因素,比如是不是父母沒理解寶寶的行為特點,而才陷入了難以控制的境地而感覺養育特別困難?

比如困難型的寶寶會表現為容易一言不合就爆發,父母甚至都搞不清楚狀況他就已經哇哇大哭了,而且哭起來驚天動地,還得要花很多精力去安撫,面對這樣狼狽的場景,老母親們的內心可能充滿了疑問“這是為什麼啊?怎麼又哭了?我該怎麼辦啊?要怎麼樣才能少哭點啊?真是一言難盡,感覺太難了……

但換個角度想,是因為父母難以理解為啥一點小事就會惹毛孩子、而父母也更期待孩子能更好的調節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那父母就需要去了解困難型寶寶的特點,他們就是容易對刺激產生反應,而且反應是比較激烈的,這些刺激可能是來自外界的,比如手裡的玩具掉了、自己碰到、撞到了、想要的東西拿不到等等,也可能是來自身體內部的刺激,肚子疼了、鼻子塞了、情緒變化了等等,所以他們才會“一點就著”;同時困難型的寶寶在產生反應之後他們又是難以去進行自我調節的,所以他們才會哭很久,鬧也得鬧夠了才會消停。

或許你會說,我是能夠理解他啊,但是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的改變呀。那其實這就是父母不能完全接納孩子的特點,仍然想著他去改變,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但其實氣質特點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父母也許很難改變他們對刺激反應不反應、反應的強度激烈不激烈,但我想父母能夠去陪伴他去消化情緒,陪伴他去學習更恰當的表達方法,也能夠陪伴他向著自己的方向前行。

2. 和寶寶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協助他們去學習自我調節

穩定而安全的依戀關係簡單來說是需要父母在寶寶每一次發出需求的時候都能夠敏感而及時的抓住並且給以恰當的迴應,困難型的寶寶本身較難預測,且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因此父母會感覺很難和他匹配上,這確實對爸爸媽媽的要求比較高。

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爸爸媽媽先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儘可能在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時保持自我穩定,給孩子共情性的理解和支援,溫和而堅定的陪伴孩子。

這些過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非常不易,因為情緒會相互影響,而接納孩子的情緒是需要很多的承受能力和心理彈性的,孩子的負性情緒也容易讓爸爸媽媽出現情緒上的崩潰,所以爸爸媽媽們更要透過不斷的學習養育的技巧去更多的自我提升,要給自己留時間去滿足和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同時也要和家裡人相互支援,和同樣有困難型寶寶的家庭建立聯絡,獲得支援。

只有父母自己先穩定了,父母也才能給孩子穩定的支援。

3. 學會記錄和觀察孩子,進行預見性的調整

越是難以預測的情況就越需要父母細心的觀察和記錄,才能逐漸摸索出一些可控制的方向,面對困難型的寶寶,更需要如此。

父母瞭解困難型的寶寶在環境變化時容易出現難以適應的問題,那父母可以在有環境變化的情況之前先預見性的給寶寶做一些準備,告訴他要去哪裡、會見到什麼人,讓他們提前熟悉;困難型的寶寶在接觸新刺激時容易退縮,那父母可以預見性的在他到新環境時多等待一會,跟他一起先去接觸新刺激,避免一下子暴露在新刺激下而產生更多的退縮和迴避。

還有就是父母也要有意識的在生活中明確父母的規則和底線,讓他們瞭解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清晰而明確的規則也可以減少寶寶在遇到這些問題時的糾纏和情緒爆發。

另外,父母可以把一些寶寶面臨的困難進行“拆分”,細化為一個個寶寶可以解決的小問題。當寶寶能夠克服困難或問題後,需要引入一些獎勵機制。透過不斷地給予正反饋,而讓寶寶知道自我努力和意志的價值。

4. 充分發掘孩子的優勢和潛力

不要忘了,困難型寶寶也有著他們積極的一面,他們敏感、情緒體驗豐富,他們在對很多事物的感受上可能有著父母意想不到的地方。

父母可以創造機會,讓他們多去接觸和感受,引導他們去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和他們共同分享,陪伴著他們去探索,同時也要學會去欣賞他們的角度。從中他們也會學習更恰當的表達情緒的方法,也會從對世界的感受中經歷和成長。

其實養育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容易,在陪伴他走過之後再回頭看時,父母會發現當時的困難或許早已跨越,也會欣喜的發現那個一路跌跌撞撞的孩子也已長大,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參考文獻

Groh AM, Narayan AJ, Bakermans-Kranenburg MJ, et al。 Attachment and Temperament in the Early Life Course: A Meta-Analytic Review。 Child Dev,2017,88(3):77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