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鄭州某大學的一個大二男生,倒在宿舍樓下的血泊中。

逝者王某盛,今年22歲,案發當天下午,他突然用刀扎傷自己的頸部。

在他自傷過程中,宿管王阿姨和同學小趙上前勸阻,結果他將他們也一一紮傷。

送往醫院後,王某盛不治身亡。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鄭州警方釋出了通報: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一個22歲的大學生,為什麼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如此慘烈地自傷?

原來這個孩子早已患上抑鬱症。

然後悲劇就發生了。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我看到這條新聞時,內心有個非常強烈的疑問:

在發現王某盛已患上抑鬱症,甚至病情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時,老師和家長為什麼都沒有采取有效措施?

孩子的內心究竟有多痛苦,才使得讓他不願意求助父母,用死亡了結自己?

我們的孩子究竟是怎麼了?

別人眼裡的完美父母與完美孩子

前不久,也發生了一起“完美孩子”自殺的悲劇。

這個20歲的孩子叫張某得,出生單親家庭。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張某得剛剛考上美國常青藤學校,當一切似乎都按照美好的軌道在執行的時候,3月15日,網路上突然傳來張某得於3月5日在美國意外去世的訊息。

這個訊息一傳開,整個廣州育兒圈都為之唏噓不已。

多年來,張某得跟父親一直是育兒屆的典範。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個剛考上素有“美國南部哈佛”之稱的埃默裡大學不久的孩子選擇輕生?

20年前,張某得1歲,父母離婚,他判給了爸爸。

原在企業當高管的得爸,為陪伴兒子辭去工作,賣掉房子,在廣州一個郊區建了一個農莊,種田養雞養鴨,當起了全職爸爸。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這20年時間裡,得爸給兒子傾注了所有的愛。

每天換著花樣給兒子做飯,“10年內菜式不重複”;

為了用“花式菜餚”鼓勵孩子學習,他用胡蘿蔔、姜、蒜等蔬菜刻成的字母“累計25萬個”;

親手給兒子製作手工“寵物”200只;為完整、詳細地記錄兒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17年裡,他給兒子拍下20萬張照片,拍壞了5部相機……

還“用了16年的時間”編了一本記錄兒子成長過程的書,書名叫做《詩一般的生活,詩一般的父子》。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在得爸的培養下,張某得也順利成長為“別人家的孩子”——

不僅具備各種技能,成績還十分優異。他的托福考試成績離滿分只差2分,國際辯論賽曾取得過前八的成績,之後還被素有“美國南部哈佛”之稱的埃默裡大學錄取。

也許因為有“前企業高管”的光環以及“全職爸爸”的標籤,特別是兒子張某得很優秀,媒體爭相報道他的育兒故事。

不少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找他求取育兒經,他的粉絲遍佈廣州。

悲劇發生後,老得深夜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訊息:兒子已於2021。3。5日離世。

為了感謝兒子在外求學期間同學們對他的照顧,老得寫了一封信,《致埃默裡大學Dave的同學們》。

他強忍著悲痛,娓娓道來: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從媒體公開的報道可以看出,得爸的這輩子的人生信條就是:我這一輩子,就為你而活了。

得爸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卑微到塵埃裡”,愛到丟失了自我。甚至連張某得也忍不住寫信提醒:“爸爸,你要學會對我say no。”

在得爸看來,自己給了孩子“最好的愛”和“最好的生活”,孩子一定過得很幸福。

但這一切的幸福只是得爸的“我覺得”,得爸從未問過孩子真正的想法,從未關心過張某得內心深處的需求。

張某得曾在留學申請書中,回憶了自己的童年,他討厭這種看起來“很愜意,很放鬆”的生活方式: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也因為父親接受粉絲媽媽的“接濟”和“眾籌”,送自己去貴族學校而難堪,以及對貧窮的沮喪和羞恥: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12歲的孩子也有了強烈的自尊心,我們捫心自問,假如我們是那個孩子,誰又願意自己一直在“乞討”中生活呢。

當爹的透過自我催眠“安於貧窮”,用著別人募捐來的錢雞自己的娃,並不會為此感到不妥,沒有良心不安,還自以為得計,是憑本事掙來的“尊榮”。

然而娃心理早已留下創傷,一方面覺得羞恥,良心不安,另一方面也不願演繹一個沒有自我的“楚門的世界”,在劇烈的內心衝突下,終於選擇了放棄。

得爸形象地展現了“沉浸式雞娃”的本質: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自戀型”父母無死角的愛,

才最讓人窒息

去年轟動一時的“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首次庭審,吳謝宇說“媽媽像林黛玉,殺死媽媽是為了拯救她”。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吳謝宇殺死媽媽是為了拯救她,其實他也是為了拯救自己。

張某得也是,不過他選擇自殺是為了救自己。

這一點上,吳謝宇的媽媽跟得爸是相似的,都是“自戀型”的父母。

胡慎之老師曾說,“自戀型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

他們沉浸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獻給孩子,自己的配偶不能讓自己滿意,但是兒子可以,兒子可以代替配偶照顧孩子,滿足自己。

這樣的孩子,就成為了父母實現自己價值感的工具。

吳謝宇跟張某得都不敢自卑,也不願意溝通,因為父母的犧牲感太重,重到即便是個小孩,他也能體會到這一點。

所以我想說,無論父親和母親,犧牲感都不能太重,一旦把自己全部心血放在孩子身上,他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孩子捆綁在一起,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不要說孩子,就是一個成年人,都很難接受。

想象一下你的愛人或者父母對你說:我的理想就是讓你成為xxx樣的人;只有你過得好了,我才能過得好。你開心了,我才會開心。

你會是什麼感覺?

會不會毛骨悚然?會不會想要逃跑?

孩子無路可逃。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吳謝宇跟張某得的青春期從未叛逆過,他們小心翼翼地收起了自己所有的刺,生怕扎到為了自己全心全意付出的父母。

所有的叛逆的刺,如果不向外扎出去,就會向內傷害到自己。

就像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寫的那樣: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定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你和孩子的關係,

決定孩子的人生

吳謝宇跟張某得都是不缺愛的,但是他們在得到無條件愛的同時,卻沒有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體系,並沒有找到真正的“歸屬感”跟“價值感”。

Christopher Moon博士在他的暢銷著作《親密關係》中告訴我們:

“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一個人童年時期乃至一生追求的兩樣東西。

如果說一個人早年階段的“歸屬感”代表了親密友好的原生家庭,“價值感”則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逐漸形成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認同”,如果只有“歸屬感”卻沒有“價值感”,一個人的情感天平就會失衡。

那麼什麼是“歸屬感”,什麼又是“價值感”呢?父親和母親分別起什麼作用呢?

胡慎之老師曾經分析過“母職功能”跟“父職功能”的區別:

第一、媽媽建立的是“依戀安全”,爸爸建立的是“能力安全”。

孩子的依戀安全是建立在媽媽身上,孩子對人際的安全反應其實是來自媽媽,也就是我們說的歸屬感。

一個孩子擁有依戀安全就是有歸屬感。

父親建立的叫“能力安全”,就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能力安全趨向的是自我獨立的狀態,傾向於自由。

就是一個孩子是從父親身上學到謀生的方法跟本領。只要有謀生的本領,他在哪裡都不會太差。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第二、 媽媽更傾向於“保護孩子”,爸爸更傾向於“鍛鍊孩子”。

父母給孩子安全的方式不一樣。媽媽因為是歸屬安全,所以對孩子的保護是抱在懷裡、避免遇到危險。

父親的安全就是讓孩子遇到危險然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拉孩子出去,戶外,去應對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應對困難的技能。

第三、 媽媽照顧孩子情緒,父親告訴孩子方法。

父母的照顧孩子的方式不一樣。媽媽更多的是滿足和保障孩子,爸爸照顧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自己解決問題。所以說缺乏父愛的孩子在社交方面是不自信的。

但是在單親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容易混淆“母職功能”與“父職功能”的界限,反而是對孩子進行無條件的控制,反而讓孩子找不到歸屬感跟價值感。

吳謝宇跟張某得的父母就是如此,不是他們給孩子的愛不夠,而是太滿了。滿到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滿到他們在父母身邊從未踏實過。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禮物除了給予他溫暖的原生家庭,更重要的就是幫助他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他會生根發芽,變成自信,勇敢,樂觀,善於表達,毫無畏懼,堅如磐石。

而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不是滿足自己虛榮心,為自己爭光的工具人。

鄭州大二男生自殺,留下一句話,刺痛了3000萬家長的心

所謂水滿則溢。

為人父母,其實能做到60分及格就好。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