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同一個事情,表述語序不同,效果就有天壤之別

先來看一個經典小故事。

有兩個年輕的修士同時進入一所修道院修道,兩人過去都有抽菸的習慣。為了能一解煙癮,其中一位去問老院長:“能不能在禱告的時候抽菸?”結果此人被臭罵一頓回來。另一個修士問老院長:“可不可以一邊抽菸一邊禱告?” 這人居然被老院長大大地誇獎一番,稱讚他連抽菸都想到要禱告。

這兩個修士,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只因為說話的角度不同,而招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可見,我們在說話之前,得好好打打腹稿。

屢敗屢戰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熟悉。這句話來源於清朝的曾國藩。

曾國藩在和太平天國打仗時輸多贏少,特別是在鄱陽湖口一役中,連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

在上疏檢討時,其中有一句是“臣屢戰屢敗,請求處罰。” 有個幕僚建議他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皇上看後,覺得他儘管老是打敗仗,但仍然堅持剿匪,覺得他很忠心,反而表揚了他。

同一個事情,表述語序不同,效果就有天壤之別

只是改變了表述語序,居然就轉危為安,效果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再來分享一個改變語序的故事。

小孩子放學了,一進門就跟媽媽說,“今天考試”。“你考幾分啊”?“六十分”。“啪”一巴掌,小孩一邊哭一邊說,“全班只有一個人及格”。“你得了,你還有話說”?“啪”又是一巴掌。

小孩真倒黴,不過也怪他不會講話。如果他換個次序,一進門先跟媽媽說,“今天考試好難哦,全班都不及格,只有一個人及格”。“誰啊”?“我”。“幾分啊”?“六十分”。

話是一樣的,可效果差很多。就算他媽媽還是覺得分數少才六十分,也不至於一巴掌,搞不好後來想想孩子其實拿了第一名,還嘉獎一番呢。

還有一個打破茶壺的故事,兩種說法,兩種待遇,也很有趣。

有一天一個女學生,她說她打破了他爸爸的古董茶壺,還好,因為她會講話,所以沒捱罵。我就問他了,我說,“你是怎麼說的啊”?她說我打破茶壺之後,我就跟我爸爸說,“爸爸,我給您泡了好幾年的茶,都很小心,很小心,可是剛才不知道怎麼,手一溜就把茶壺打破了”。她爸爸雖然大吃一驚,很心疼自己的寶貝茶壺,可哪能生氣呢?反而安慰女兒說,“唉,破了就破了吧,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你沒被扎到吧”?

妙就妙在,隔了一個禮拜,另外一個女學生說,事情真巧,她前兩天也打破了她爸爸的茶壺,可是她照上個禮拜同學說話的方法去向老子報告,卻捱了一頓臭罵。

同一個事情,表述語序不同,效果就有天壤之別

我就問她,我說,“你怎麼說的啊”?她說我跟我爸爸說把他茶壺打破了,我爸爸就跳起來問,“什麼”?我說,“我從來都很小心,很小心,而且給您泡了好幾年的茶”,我爸爸反而更火了,“你還強辯”?

第二個女生其實是東施效顰啊,並沒有領會好好說話的妙處,不招罵才怪呢!

由此可見,語言表述真的很重要。語序不同,表達的意思就不同,得到的結果自然也就不同。

可以說,說話真的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動口之前,一定要先仔細想想,從哪個角度說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信口開河,脫口而出,往往會給自己惹麻煩,甚至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