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我把兒子誇成了倒數第一!”深夜看到這位媽媽的哭訴,我再也睡不著……

1

“我把兒子誇成了倒數第一!”

公眾號@凱叔講故事 一位媽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夜深人靜時看到,心裡感慨頗多,再難入睡。

跟很多80後90後媽媽一樣,這位媽媽也是在老一輩“打擊式教育”中長大的,敏感和自卑就像刻進了骨子裡。

當她有了孩子,她暗暗發誓,一定不會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她要用“肯定式教育”培養出一個自信陽光的孩子。

於是,各種誇獎的語言,成了她天天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兒子歪歪扭扭地學走路,誇他:“你真棒!”

兒子咿咿呀呀地學說話,誇他:“真聰明!”

兒子狼吞虎嚥地自己吃飯,誇他:“你好乖!”

上學後,兒子果然表現得很聰明,尤其是數學,老師都說他腦子轉得快。

她的誇獎更是停不下來,“你好優秀”“你真厲害”,信口拈來就是一句誇獎。

“我把兒子誇成了倒數第一!”深夜看到這位媽媽的哭訴,我再也睡不著……

直到……

兒子為她捧回來一張數學試卷,紅色顯眼的69分刺痛了她的雙眼。

“卷子最後一面有兩道大題我沒看見。”兒子支支吾吾地解釋。

可是試卷上最後一題明明有他寫過又擦掉的痕跡。她正想質問,兒子卻哇的一聲哭出來:

“媽媽,如果我不聰明瞭,你還愛我嗎?”

她一下子愣住,這才意識到:這些年來頻繁過濫的誇獎,竟是害了兒子!

很多被她忽略的小細節,一點一點浮現在她的眼前:

同學花了3小時背下一篇課文,被老師表揚,他回家提起此事,語氣裡滿滿的不屑;

經常跟同學炫耀自己回家最多做半小時的作業,8點半就準時睡覺。

……

媽媽的誇獎給他蓋上了“聰明”的印戳,他為此沾沾自喜,又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這個印戳。

人家花3個小時背下的課文,我看幾遍就會背了!

人家花幾個小時完成的作業,我用不了半小時!

可是光靠聰明能走多遠呢?現實終會給他澆上一盆冷水。

看到這個故事,我忽然想起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他們透過多年追蹤,最後發現:

被過度表揚的孩子,將維持自己的聰明形象變成了頭等大事。他們變得不願意冒險嘗試沒有把握的事情,也不願意承受失敗的體驗。

2

你的誇獎,可能有“毒”

如今賞識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追捧,為了讓孩子更加自信,家長都毫不吝嗇地誇獎孩子。

但是,過度的誇獎或是不恰當的誇獎,也容易妨礙到孩子的成長。

1.過度誇獎,會讓孩子有心理負擔

總是活在家長誇獎中的孩子,會更加害怕失敗。怕父母覺得自己不完美。就像上面那個媽媽的故事裡,兒子數學考了69分,就變得惶恐不安,因為他擔心他一旦不聰明瞭,媽媽就不會像以前那樣愛他了。

2.過度誇獎,會讓孩子依賴外界評價

被誇獎“喂”大的孩子,一旦脫離了這種環境,很可能說放棄就放棄,甚至會產生自我懷疑、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

朋友的女兒從小被寵著長大,經常被誇獎“你真棒”。年幼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哪裡棒,反正就是棒棒噠。

直到上了幼兒園,有一次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學跳舞,怎麼跳都沒別的小朋友跳得好看,老師也沒誇她。

她沮喪著小臉回到家,跟爸爸媽媽說:“我再也不要跳舞了!”

無論父母怎麼鼓勵她,她都不願繼續學,甚至捂著耳朵喊“就不跳!就不跳!”

其實,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表現。

3

固定型思維VS成長型思維

提到誇孩子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起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研究實驗,相信很多家長都看過。

她從紐約20所學校中隨機選了400名孩子,進行長期研究。

“我把兒子誇成了倒數第一!”深夜看到這位媽媽的哭訴,我再也睡不著……

首先,讓孩子完成很簡單的拼圖遊戲。

之後,給A組孩子“你很聰明”的表揚,給B組小朋友“你剛才很努力” 鼓勵。

再然後,拼圖遊戲的難度不斷加大:是再拼一次簡單的拼圖,還是挑戰難度更大的拼圖?

這個問題擺在所有孩子面前,兩組的區別也越發明顯。

常常被誇聰明的孩子更傾向於做出安全的選擇,為了保持成功,他們更願意保守行事。遭遇失敗,對他們而言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

而另一組常被誇努力的孩子,他們更願意選擇難度高的拼圖。他們會說:“我喜歡挑戰!”“我希望能有收穫。”

前者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後者正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實驗結束後,卡羅爾·德韋克教授這樣解釋:

“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奇葩說》中有一期辯題是:

TA真的很努力,算不算一句好話?

這也是唐唐媽小時候期末評價上經常會出現的一句話:學習很認真、努力……

這句“很努力”更像是一句補償性評論,沒什麼好誇的了,誇誇努力總是沒錯的。就像長輩中口中的“他很老實”,很難讓人接受這是一句誇獎。

但是龐穎的話,讓我猛然驚醒:

“我把兒子誇成了倒數第一!”深夜看到這位媽媽的哭訴,我再也睡不著……

誰說“聰明”比“努力”高人一等了?

懂得努力的人,往往走得更遠。

4

如何正確誇孩子?

誇孩子也是一門技術活兒,胡亂誇,不如不誇!那誇孩子的正確開啟方式是怎樣的呢?

1.注意細節,要誇得具體

回想小學時作文字發下來,看到老師用波浪線劃出來的好詞好句,就心裡美滋滋的,看到評語比看到“優”更興奮。

因為詞句、評語相對於那個“優”更加具體,這也證明老師是真的認真看過了。

所以誇孩子,一定要具體地誇:

“你的這篇作文用排比句開頭,寫得很精彩!”

“你的畫配色好好看,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我看到你今天把零食分享給好朋友了,做得很好!”

2. 拒絕浮誇濫誇

如今的孩子大多不缺誇,畢竟“你真棒”已經成了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張口就來。

但是這種誇真的走心了嗎?

不切實際的表揚,毫無意義!雖然孩子沒有成人這樣的洞察力,但是他們還是能感受到大人的敷衍。

3.誇結果,不如誇過程

東京奧運會上,楊倩奪冠後。她的父母接受採訪時,說:孩子拿到奧運冠軍,作為父母肯定感到開心和驕傲,但我們也常常告訴她, 要平常心看待一切結果。

“我把兒子誇成了倒數第一!”深夜看到這位媽媽的哭訴,我再也睡不著……

正是有這樣的父母,年輕的楊倩才有一顆強大的心臟,不為外界干擾。

因為她看重的是過程。就像她說的,“把過程做好,結果不會差”。

過程比結果更有意義,這是在向孩子強調努力的重要,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4.誇成長型的特質,而非固定型的特質。

什麼是固定型的特質?比如聰明、漂亮,這些大多是先天性的,難以改變,我們稱之為固定型特質。

而努力、認真、負責任,這些特質是後天逐漸形成的,並且可以主觀改變,我們稱之為成長型特質。

這正是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實驗,給我們的啟示:誇聰明,不如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