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蒙田

(2-3歲)對孩子情緒的幫助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從0歲開始,孩子就對成人的情緒反應非常敏感,如果成人心情愉快,面部快樂,孩子就會顯得非常安詳舒服。2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夠根據成人的面部表情用相應的情緒與成人呼應。孩子更多的是喜歡使成人快樂和歡笑,所以孩子1歲多之後,就會有意識地給成人帶來快樂。到了2歲,孩子已經能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有一定的掌控,對成人的情緒認知也達到了很深的程度,所以2歲開始,孩子會出現一些非條件反射性的情緒狀態,就是說孩子並不是因為身心不愉快而產生情緒,有時候,是由於跟成人互動中的某些發現和探索而產生情緒。綜合起來有以下三種情況:

1、對情緒模仿的關鍵幫助

孩子到了2歲,尤其是女孩,對哭這樣的表達形式比較敏感,原因是哭可以由模仿而來。哭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不是常見的,當孩子從電視看到某人用某種姿態哭泣的時候,哭就會以表象的形式留存在大腦中,以後在某種情景刺激孩了的時候,孩子就會想起那個人哭的那個樣子,於是也會擺出那樣的姿勢去醞酸哭的感覺,最後弄假成真,其他的撒嬌,表現不舒服、不愉快這樣的表演狀態,實際上是孩子在學習情感表達。

在這種時候,如果成人認識不清,真的以為孩子有不良情緒,就會造成孩子按照表演的情感去尋找真的不良感受,當孩子出現這種狀態的時候,家長一般都能夠識別出來。這時家長要不動聲色,不要讓自己眼睛出太多的憂傷和同情,家長可以先平靜地觀察一會兒,如果孩子是在表演,只證實孩子這是在哭即可,不必幫孩子找出哭的原因,可以說“寶寶在哭,寶寶需要在這裡哭一會兒”,然後問孩子有什麼需要,在孩了感受一會兒這種情緒之後,就可以幫他扭轉過來。

一般來說,讓他哭一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哭的時間長了,就可能醞釀成真的哭泣,孩子會自已尋找不愉快的原因,總是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習慣於去尋找憂傷因素,發展成為種憂傷習慣。發脾氣和其他情緒也樣,如果成人表現出來害怕和擔憂,孩子就會練習用這些情緒來控制成人,並只愈演愈烈。

2、對離別焦慮的關鍵幫助

孩於到了2歲,大部分的媽媽可能選擇離開孩子,重國職業領域,這樣就可能造成與孩子分離。當媽媽的形象出現在大腦中,而媽媽又不在眼前時,就會引起孩子的憂傷和焦慮。

2歲之前,孩子大腦中媽媽的形象還不是很強烈很清晰,年齡更小的時候,媽媽走了一轉眼就會忘記,所以在離別的那一瞬間會哭,離別之後就不再憂傷,離別焦慮也不會很強烈。

而2~3歲的孩子,是離別焦慮最強烈的時期,這時孩子已經有了永久客體的認知,當不能判斷媽媽一定會回來時,就會焦慮。到了3歲,孩子就能夠根據經驗來判斷媽媽出去後會回來,所以焦慮也會減輕。

如果離別焦慮解決的不好,就可能給孩子帶來長期的不良情緒。如果必須要分離,孩子每天早晨都要哭,這時媽媽就需要狠心一點,每次分離都果斷、快速、快樂的離開。媽媽心越軟,孩子的不良情緒就會留存的越久。另外,提醒一下各位媽媽爸爸,千萬不要趁著孩子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溜走,這樣當孩子緩過神發現爸媽不在的時候,會更加的焦慮。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

果斷、快速、快樂的離開

3、對成長煩惱的關鍵幫助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童年快樂成長,而實際上,成長的過程中不會是永遠的快樂,只有有困惑才會有突破,然後才有提升。兒童也是這樣,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在智力還是社會效能力發展方面,都會遇到困惑和困難,每當這時,孩子會感覺到痛苦,傷心,這時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重新認識世界,才能解決問題。

這個時期的孩子常見的成長煩惱大概有以下幾點:

①、秩序敏感期:兒童內在的秩序不能被大人所理解,使兒童會感到痛苦;

②、兒童想要達到的目標自己暫時無法達到,會覺得痛苦

③、兒童在於成人互動溝通的時候,發現不能被成人理解,但自己又不認可自己不被理解,這種自我中心思想會產生痛苦。

④、發展環境不能滿足兒童的需求,造成兒童無聊、迷茫和壓抑。

那我們該怎麼做?

成人要努力學習,為2歲的孩子準備一個可供這個年齡段探索的環境以及物品裝備。

成人要懂得2歲兒童的發展規律,使自己內心變得強大,這就有智慧和能力在孩子遇到不可解決的衝突時,平靜地面對孩子,使孩子也變得平靜和有力量起來,同時也使孩子發現,即使他的需求被破壞了,環境還是安全的,親人隨時等待著幫助他。這樣即使孩子還在大哭大鬧,他的內心也是安定的。

每個孩子先天的氣質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狀態。綜合起來,2~3歲容易出現的對其心理和發展造成的情緒問題大致有以上幾種。只要家長了解孩子,即便孩子偶爾有傷心和哭鬧也不會給孩子造成人格的傷害,不會使孩子成為個低情商的人。

(3-4歲)與他人關係的探索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一、孩子的工作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進入純精神的工作。比如說對泥巴,他不再像2歲多的孩子,在那裡摸泥、抓泥、拍泥,在感受泥的本身。3歲多的孩子開始試圖把泥巴往樹上抹,往牆上抹,看看抹到樹上、牆上會怎麼樣,他們已經開始在研究泥巴可以怎麼用,到了3歲這一特徵顯得特別突出。

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有些一般大的孩子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如那些在家裡被照顧得過於精細的孩子,父母不以工作為引領方向的孩子,在幼兒園裡以讀、寫、算為教學主導的孩子,他們都不習慣於動手。如果成人一直用語言、讀書等方式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就只喜歡使用大腦而不使用肢體,這樣會造成孩子過於信任自己的想法,但對想法怎樣實施卻沒有認知。

如果偶爾孩子想實踐自己的想法,一動手卻發現結果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會放棄實踐,更加沉迷於幻想,進而對真實的人類的行為和真實的事物都不太感興趣,也沒有耐心去進行探索和研究。

這樣的孩子在將來會受到打擊,因為在他能意識到自己的想法無法被自己實施也無法被別人實施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己不行,自己不如別人這樣的自我認知。

如果孩子到了3歲,仍然不工作,而且只願意動嘴和動腦,那麼我們成人需要幫助孩子去彌補他不願意行動的缺陷,使不習慣用手的孩子對工作發生興趣,並進入工作之中。

二、尋找友誼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其實,孩子從小就開始自然地認知三個大的領域,一個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領域;一個是自己與物質的關係領域;一個是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領域。

因此孩子到了1歲多就可以讓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了。到了2~3歲這個時期,孩子除了具體探索自己與物質的關係,還開始具體探索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開始注意建立友情這件事。

注意某一個人跟自己關係很好,注意人和人之間有一種感情在聯結,這種感覺讓孩子非常著迷,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在意誰跟自己玩誰不跟自己玩,誰是自己的朋友誰不是自己的朋友,併為此產生很多的快樂和煩惱。無論如何,快樂和煩惱都會為孩子帶來對於友誼的熱愛和追求,為日後練習進入群體打下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如何幫孩子進入群體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如果在孩子的群體中,有一個孩子沒有進入群體,但他有一個朋友,他也會成長起社會效能力。如果這個孩子在群體之外一個朋友都沒有,成了被群體忽視的人,他將來一定會在人際關係方面和社會效能力方面出現問題,造成生存困難。

這時成人就需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可以先請性格跟他相似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待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礎後再請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請小朋友到自己家裡來,是因為孩子在自己的家裡,會感覺到氣勢壯一點,容易主動接納別人。等到孩子習慣了與人交往後,再帶他到小朋友家去串門。而且這件事情一旦開始,就要持續下去。要注意的是,等你的孩子跟這個做客的小朋友成為好朋友之後,可以再邀請第三個小朋友加入,增加複雜度,培養他的多向社會能力。

據我們觀察,在孩子有意識地追求友情的早期,一般都會自發地使用物質去交換,在這一段時間內,孩子會千方百計在家裡尋找她所要追求的那個孩子可能喜歡的物品,帶到幼兒園去送給那個孩子,而且幾乎每天都這樣,有的父母為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而感覺到不舒服,覺得自己的孩子在巴結別人,其實這種巴結對孩子沒有什麼不利,這是孩子發現物質可以交換來非物質的友誼,並且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開始,是一件好事。慢慢地,孩子就不再用物質交換友誼,會練習用情感交換友誼。

在這過程中,我們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多因素的環境讓孩子選擇,這些因素之間要有自然的邏輯聯絡。例如,為孩子提供了磚,就要為他提供可以找到計程車和水,以及和泥的鏟子,併為孩子演示怎樣去使用這些工縣。孩子可能不會按照你演示的方式去做,但他會將工具使用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創造之中去。

2、如果你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你提供的群體環境,就要各種年齡,各種性格、各種體魄的孩子都有,不要為了怕孩子被欺負,只找年齡、性格、體魄都跟你孩子一樣的,否則反面會為你孩子的發展設定障。

3、在孩子因為對自己和這個世界不滿而大發脾氣時,父母最好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影響和孩子一起發牌氣。因為孩子發脾氣是有具體原因的,等孩子發完脾氣再和孩子一起來討論令孩子不滿的事情實際上是怎樣的就行了,不要過多過深地講有關那方面的知識。

4、孩子在情感發展過程中會有許多的抱怨和不良情緒,當孩子在你面前拖怨別人不跟他玩,或者別人打了他的時候,並不見得真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孩子這樣說是因為他有可能太注意別人的行為,由於自己的願望不能達成而產生了拖怨。在親人面前這樣的抱怨會使他感覺到能夠獲得幫助,這時你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大發雷霆或者為那個假想的敵人而生氣。你首先要與老師溝通看看是否真有這種情況,然後想盡辦法把那個“敵人”請回家來,使他成為孩子的朋友。

5、如果你的孩子被好朋友拋棄了,他也會很痛苦,這時你只需同情他的苦可以了,經歷了痛苦之後,他會不顧一切地想辦法再去獲得一個新的朋友。建立友誼的基礎正是在這種痛苦中成長起來的。這也許就是孩子將來需要追求自己所愛的人需要用到的。

6、如果遇到群體持續欺負孩子,一定要干預。

四、幫助孩子發展情感生活

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五)

大多數孩子由於從小沒有兄弟姐妹耳鬢斯磨,從小面對的是比自己大幾十歲的成人,即便是家裡很注意孩子與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也不能天天生活在一起,所以在與同年齡孩子相處的情感經驗上孩子獲得的很不夠。

只是偶爾在一起的玩要不能使孩子情感建構得像兄弟姐妹那樣深厚。孩子們從小到大很少有一直髮生衝突和打架鬧矛盾的機會,即使有這樣的機會,也會被拉回到各自的家裡,絕對沒有在鬧完衝突打完架後還必須在同一張桌吃飯,在同張床睡覺的機會,所以現在的孩子們剛進入群體的時候都無法處理這樣的複雜情感。

到了3歲,當有了朋友有了友誼之後,就會出現喜喜悲悲的複雜情感,孩子第一次嚐到了丟失友誼的傷心和失落,那種痛苦是孩子不曾經歷過的,所以家長很難用以前的方式使孩子擺脫這種煩惱和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久,有時候要持續幾個星期。這會造成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或者每天早晨去幼兒園時要求媽媽陪伴他,或者在媽媽離開時會像新入園那樣大哭大鬧,還會出現晚上做噩夢,尿床,吃手指頭,觸控身體等退化現象。這都是孩子用來緩解白己痛苦和憂傷的方法。

當家長看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必擔心,這種痛苦不是來自外界的暴力,當痛苦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孩子會自發地去擺

脫痛苦,經過一段時間艱苦奮戰,孩子會獲得比以前更大的喜悅,隨著多次丟失友情和獲得友情,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就不會再為丟失友情感到痛苦。

在孩子回來能夠明確表述有人打他,有人不跟他玩,他不喜歡××時,說明孩子開始注意他人,並跟他人有了一定的心理連線。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去幼兒園跟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態。如果確定沒有人欺負孩子,那就是孩子在友誼建構時期,內心感到煩惱所進行的傾訴,這時家長可以請那個小朋友的家長到家裡來玩,順便也請那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

如果孩子回來告狀,哭哭啼啼,家長可以傾聽,並給孩子講述自己小時候遇到的同類事情時的感受以及解決的辦法,給孩子一個榜樣和信心的支援。但自己的故事不要直接說出來,故事可以是根據孩子的需要編出來的,但對孩子定要有指導意義。剩下的事情就是耐心等待孩子渡過這個困難時期,又重新交到了朋友。

如果孩子出現了退化現象,比如尿床,父母千萬不要著急,也不必給孩子進行其他方面的檢查,只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尿床,但過一段時間就不尿了。不要為了鼓勵孩子而說尿床是對的,如果孩子做噩夢,只要孩子沒醒來,就不必打擾他,只輕輕地撫摸他的後背,將噩夢趕走即可。

在三年的成長過程中,成人再精心,也會有一些事情喚醒了孩子的不良注意,如在購買東西的時候需要什麼和不需要什麼,什麼東西是允許孩子自己去買的,什麼東西是不允許孩子去買的,成人對一些東西隨意的愛好,或嚴重的排斥,都會造成孩子的注意。家長不想讓孩子吃垃圾食品,卻每次在孩子面前提起垃圾食品不能吃之類的話,結果孩子注意到垃圾食品,當成人發現孩子對垃圾食品極其需要時再開始控制孩子已經很難了,如果這時成人對垃圾食品的愛好沒有改變,就會造成孩子超出身心需要和慾望。孩子偶爾吃到一次後,就會被它迷住,而成人在這方面又過於擔心,嚴重警告孩子只准吃這一次或者一週吃一次,這樣的嚴肅態度和特別的重複強調,會造成孩子對這些禁止食品的心理需求更加強烈。這時孩子就開始在獲得更多的享受機會與被禁止之間進行較量。

如果在孩子的生活中這種被控制的事情不止一項,那麼孩子與成人較量的機會就會很多,孩子產生不良情緒的機會也會很多,加上這樣的不良情緒是由自己深愛的人作為敵對方引起的,對孩子會造成長久深遠的傷害。

這類情況,除了一家人都遠離不健康食品,或對孩子沒有意義的、有危害的玩具、光碟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在遠離這些對孩子有害的事件時,必須為孩子開發出更多對孩子有意義的專案去偷悅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對哪項事物產生了心理的需求,家長能做的事有以下:

1、像戒毒一樣地完全戒掉(難度大,也不好操作);

2、過度滿足孩子這方面的需求,並造成厭煩;

3、家長可不斷地在孩子面前強化自己對此類事件的不良感受,並使孩子也能夠尋找到那種不良的感覺,慢慢孩子就會受家長影響,不再喜歡那項事物。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童年的秘密》——瑪利婭·蒙臺梭利

《關鍵期關鍵幫助》——李躍兒

《家庭教育》——陳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