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為什麼我們對孩子的愛會附加條件?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小歡喜》劇照

撰文:孫譯蔚

編輯:沈佳音

2019年秋天的一個深夜,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突然接到北京一所大學的心理中心老師的電話。電話裡,這位老師焦急萬分。他告訴彭凱平,一位學生企圖自殺,被同學及時發現並制止。班主任在學生的筆記本上發現了彭凱平的名字和電話號碼,所以聯絡他,看他能不能幫助這個學生。

彭凱平放下電話趕緊趕過去。這個學生告訴他,因為不喜歡的專業讓自己越學越苦悶,越來越失望。最後,他實在熬不下去了。

這位學生從小就是一個好孩子,聽媽媽的話,努力學習,終於考上了重點大學。他想在大學學習哲學或者心理學專業,但媽媽堅持讓他學理科,因為更好就業。無奈之下,他只能放棄自己的愛好。

後來,彭凱平見到了孩子的媽媽,和她溝通了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的媽媽十分不理解,她說:“嚴格的要求,做社會需要你做的事,不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嗎?教育難道不是培養孩子的各種學習技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嗎?”

‍‍‍‍‍‍‍‍‍‍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彭凱平

彭凱平經常聽到家長說這樣的話。有多少孩子,做的都是父母讓他們做的事,學的是父母看好的專業,幾乎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取悅他人。有多少孩子,做的都是父母讓他們做的事。有多少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再是“笨鳥先飛”,而是“是不是隻鳥,都要先飛”。孩子也在這種教育價值觀的裹挾下,時刻處於高壓狀態,漸漸失去獲得自我價值的能力。

然而,這真的是為孩子好嗎?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小歡喜》劇照

幾年前,在新華社的幫助下,彭凱平的團隊調查了中國30多萬中小學生,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四無現象很普遍:學生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沒興趣,喜歡在網上玩遊戲、刷抖音;社交無能力,不會說話,不會做人;生命無意義感。最後這個可能有些嚴重,也是和家長互動時,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當然,家長最關心的,還是孩子能不能考上清華北大。

彭凱平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能讓教育更積極、更幸福?

於是,他開始倡導積極教育,希望幫助家長抵抗內卷帶來的焦慮。在他的新書《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中,他想告訴家長如何把積極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培養孩子從容應對未來的競爭和機遇。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2016年,彭凱平和團隊曾研究了來自不同學校和背景的1260位10-17歲的中國孩子。結果發現:那些感覺幸福、有積極心態和成長型心態的孩子,不僅抗逆力更強,而且在學校裡參與度更高,成績也更好。“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成績的不僅有補習班,還有幸福感和積極的心態,並且後者的效果可能會更長遠,更有意義。”

以下是他的自述:

你對孩子的愛為什麼會附加條件?

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每隔兩三年就要在全球88個國家開展一次大型的國際學生評估專案調查。最近一次調查是在2018年。研究人員發現,在88個國家中,中國孩子的學習時間最長,遠遠超過排名第二位的國家,而且課外學習的時間很長。但是,中國學生的學習效率很低,排名十分靠後。同時,中國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創新能力排名也不高。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教育內卷也愈發嚴重。在這些城市,很多優秀的中產階級,把自己成功的經驗當做科學規律,這本身就是倖存者偏差,是錯誤的。大量的人沒有熬過來,說明這不是正確的方法,是偶然現象,偶然現象不能代表你的孩子也會存在偶然。你的經驗是不可重複的。

統計學上有個現象叫狀元的悲劇,用學術語言講,是向平均數迴歸。所有狀元最後人生的軌跡,都和大多數人(通常是優秀的人中)差不多。

在現在的境況下,無論父母還是老師,對孩子最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可能是模仿軍隊內部的管理模式,進行軍備競賽。這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很有效,但建立軍隊的目的是打贏特定的戰爭,而教育的目的是每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我之前說過,中國文化本質是積極的,反而是現在流行的一些東西很不積極,比如鬼谷子全學,厚黑學,還有什麼狼性精神,都特別奇怪。這些東西既不是中國的,也不是外國的,是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各種思想特別複雜的混合體。

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最普遍的一種情況是父母將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表現得不盡如人意,成績不理想,作業做得不好,父母便稱自己“不愛你”。就像《小捨得》裡,小男孩子悠吐槽自己的媽媽,愛的不是自己,而是考滿分的自己。

為什麼父母“愛孩子”會附加很多條件?有一種心理叫心理防禦機制,這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防禦性神經精神病》一文中提出的,個體在潛意識為減輕、迴避和克服本我和自我的衝突帶來的挫折、焦慮、緊張等心情,而採取的一種以保護自己為目的的防禦手段。

孩子考試考砸了,家長和孩子的交流,本意是解決考砸的問題,但對話過程中卻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個“不必要的附加衝突”——關於笨不笨和愛不愛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說,考試考砸了和笨不笨、愛不愛之間沒有直接關係。但在這種情景下,受情緒影響,家長把自己的焦慮、擔憂、氣憤轉化為對孩子人格狀態不健康的主觀假設,同時也會對孩子的表現、對自己的面子與付出所造成的損害進行防禦性設定。

與此同時,孩子本來應該反思自己為什麼考砸,但因為情緒的影響,結果變成質疑父母是否愛自己,迴避自己在別人面前丟臉或者沒有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有可能產生的損失。

這樣一來,在考砸了這個具體的情景中,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面臨著非理性的由情緒主導的心理防禦機制的對抗。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親子關係,長此以往,父母會一次次地在類似情景中喪失對孩子的控制力與影響力,而孩子也會對父母喪失信任。

這給親子關係帶來無窮無盡的衝突、爭吵或冷戰。在這種狀態下,每一方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人。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小歡喜》劇照

積極教育如何幫你減少焦慮?

幾年前,我曾受邀參加一個教育論壇,就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產生的影響進行發言。這時,一位學者突然打斷我的話,很不客氣地對我說:“彭老師,我覺得你說的積極心理學根本就是一套‘心靈雞湯’,你說的積極教育說來說去不就是快樂教育嗎?我是搞教育的,並且搞了很多年。我可以負責地說,你說的這種快樂教育在真正的教育中根本行不通,也不實用!”

我當時很吃驚,會場的氣氛也有些尷尬。但出於禮貌,我還是請這位教育專家更加具體地談談他的看法與意見。於是他說道:“你認為在教育中應加入積極心理學,要對孩子進行積極教育,其實就是讓孩子無所作為,每天只要快樂就行了。其結果只會讓孩子喪失進取的動力。我們還是應該沿用‘老祖宗’的做法,棍棒之下出孝子,嚴格教育出人才!”

這樣的話,我聽過很多。“棍棒之下出孝子”根植於很多人的心裡。積極心理學家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棍棒下面不一定會出孝子,但一定會出心理怪異的孩子。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狗十三》劇照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目前中國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病率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兒童大約佔2%。越來越多的孩子用各種方式傷害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我知道,在教育中充滿著辯證,對學生嚴格要求沒錯,關鍵是嚴格要求並不等於苛刻和責難,嚴格要求也並不和積極、幸福、快樂、自由相沖突。

積極教育並不是簡單的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多半指的是在教育中用某些讓人高興、快樂的方式,建立一種其樂融融的快樂氛圍,但積極的含義則比快樂豐富得多。

積極教育是透過關注人心中的善良天性、人類社會的正能量,以及我們共同具備的靈性、悟性、善意和德行等,對孩子進行積極、正向的教育。積極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尋找如何讓人過上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最近減負的話題很熱,雙減是為了減少內卷,降低焦慮。可是家長們的焦慮似乎並沒有減少,甚至還多了一些不確定性。

其實,對待不確定性,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就是說我們不能完全控制不確定性。我們首先還是要接受,但也不能消極地等待、放棄、躺平,我們還是要變得更積極,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替代、轉移、昇華。

替代的方法是,我們積極地尋找幫助孩子學習的方法。不是傳統地讓孩子花時間、花精力、給他們安排任務,而是用一些積極的方法。比如我們科學心理學發現,學習提高效果,並非是靠拼時間。反而是替代性休息,讓大腦一會兒學這個,一會兒學那個,把自己的思維集中在單一任務上,效果未必很好。

轉移就是,我們一直關注的是孩子的學業,也許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做人的心態,它也可以間接提高我們的學習動機。

昇華就是深入想一想,如果不在意外界評價,你對孩子的期許是什麼。

這些都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一些方法。我在《孩子的品格》書中寫了很多給家長的積極教育的方法。這三點算是一個小總結。

為什麼有些人反覆跌倒,依然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經常有人問我:“彭老師,你這麼重視積極教育,積極教育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作為一名老師,也是兩個兒子的爸爸,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孩子的生活不能只為了學習,還應該過得開心、愉悅。

我兩個兒子的職業選擇都是他們自己喜歡、擅長做的事。我們老大性格偏內向,喜歡做文字的工作,現在做編輯。老二喜歡組織、領導、安排,他現在亞裔美國人的服務中心做社群工作。他們兩個做的都不是賺大錢的事兒。

我家老二喜歡打球,他帶領的隊伍拿了全美冠軍,他自己是MVP。但他打的球不是那種商業化的,是競技飛盤。這個專案只是奧運會的觀摩專案,不是正式比賽專案,所以也拿不到獎學金,也不能進奧運會,但能讓他鍛鍊身體,鍛鍊他的組織力。我們基本每週末要開著車,帶著他打比賽,這就是一種支援。

從接納開始,到支援,欣賞他的成功,我覺得這三個階段,都是我們經常做的。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銀河補習班》劇照

我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後又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如今在清華大學任教。這些學生們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入世界頂尖學府,他們學習認真,也很勤奮。但我卻痛心地發現,一些原本很優秀的孩子,在考入大學後迷失了自我,甚至開始放縱、墮落,最後可能連畢業證也拿不到。這非常可惜。

我曾多次和這些孩子溝通,結果發現存在於這些孩子身上的共性是:他們都被父母嚴格管教,父母對他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考上一所好大學。當這些孩子如父母所願考上名牌大學後,他們覺得,我的使命完成了,接下來,我就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那麼他們喜歡的事是什麼?就是不再聽父母的話,徹底放縱自己,做自己夢寐以求的事,而這些事情基本就是玩兒、享樂,甚至是對自己的放縱。還有人甚至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

作為父母,當你聽到孩子的這些心聲,內心的感受如何?我是非常痛心的。這其實也給很多中國父母一個特別重要的警示:我們在期望孩子學習好、考上好大學的同時,更有必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小歡喜》劇照

我所研究的積極教育,最核心的是希望人們知道,是什麼讓一些人在跌倒多次後,仍然有意願、有勇氣、有能力爬起來,並最終擁有豐盛而燦爛的人生。

我們以前總以為生活是短跑,所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因為對於短跑來說,起跑線很重要,我偷跑了一秒鐘,我就贏了。但現在發現,生活是馬拉松,它要靠耐力,我即使晚起跑十分鐘,我都可能追上前面的人。

在教育上,起跑線指的是,我的孩子能不能上好學校,能不能考上好的中學。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就的一定是耐力。那個耐力就是抗逆力,在挫折、痛苦、打擊、失敗的情況下,你仍能繼續發展,保持旺盛的行動力,生命的活力。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的幾位研究人員長期跟蹤清華大學“錢”班、“姚”班、“學堂”班等創新培養模式的學生。

科研人員在調查了他們的成長與發展軌跡後,並對他們進行了全面的測評與跟蹤。結果發現,那些能在畢業後長期保持競爭力,取得更大人生成就的學生,除了具備超常的智力因素之外,還至少擁有十項積極的品格優勢與美德,其中就包括開放性、同理心、堅韌、堅持、勇氣、感恩、包容、人文價值取向等。

清華教授彭凱平:能提升成績的不只有補習班

《銀河補習班》劇照

在《孩子的品格》中,我列舉了大量培養孩子積極品格的方法,管理自己的情緒;培養抗逆力;幫孩子確立“我能行”的人生態度;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等。

比如,抗逆力是個體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和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良好的適應能力。它是一種能從困難中恢復過來的能力。

抗逆力和挫折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有一些家長說:“我們對孩子要求很嚴格,我們還刻意創造一些讓孩子吃苦、受罪、遭遇冷眼與懲罰的機會,這就是挫折教育,這不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抗逆力嗎?”

實際上,這些家長完全錯誤地理解了“挫折教育”或“抗逆力培育”的概念與本質,更不要說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了。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多都會呈現一種極度壓抑、有暴力傾向、冷漠、孤獨與疏離的狀態。他們雖然比嬌生慣養的孩子更能忍受外界的批評與責罰,但也更容易鑽牛角尖、走極端或表現出極度的自以為是。

抗逆力其實就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無法控制問題,但可以控制對問題的反應。

積極的心態也是這樣,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要做的絕不是躺平,而是站起來戰鬥。就像列儂在一首歌中所唱的,“命運隨時可以打亂你的人生”,但只要積極應對,我們對人生就有了更多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