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有時候,我我真的很討厭自己”

你是否習慣於自責、自罪?

你是否習慣於自暴、自棄?甚至決心與自我分裂?

這種種造就了我們與真實自我持久的矛盾,更易使自己陷入“自我戰爭”的深淵和與焦慮相伴的苦難生活中去。

只有正確剖析內心存在的自卑、自恨,才能真正實現“悅納自己”。

以下,Enjoy:

心理君|有話說

“有時候,我我真的很討厭自己”

王宇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 來源

01

越比較 越自卑

詩人說,我們之所以憎恨自己並不是因為我們毫無價值,

而是因為我們被迫試圖超越自己。

詩人說,仇恨是我將會成為的人和我現在是的人之間的矛盾的結果。存在的不僅是分裂,而且是一場殺氣騰騰的殘酷戰爭。

我們在內心

認為自己應該如天神一般完美

,並試圖讓自己看起來無可挑剔,但“看起來”與“實際上”就已經形成了一種衝突。

越是希望自己什麼都好,就越是因為種種實際的不好而自卑。

自卑不是因為真的不好,而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我們並不是真的比別人差,而是因為不能超越自己,不能集所有人的優點於一身而痛苦。

因此,臨床中往往會接待一些這樣的患者:

靚麗的女孩卻認為自己長得不好;

學霸卻認為自己懂得不多;

具有基督徒品格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充滿罪惡;

有能力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

一個人好或不好,並不是取決於他實際的擁有,

而是取決於他的比較物件。

畢竟,一個靚麗的女孩和模特對比,她確實可能有遜色之處;一個學霸和百科全書對比,他可能會顯得無知;一個善良的人和聖人對比,當然他依然充滿罪惡……

所以,

就算各方面都表現出色的人,也可能體會到深深的自卑與自恨。

當被問道他已經這麼好了,為何不能主動拓展自己的生活時,他往往會說:“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是不應該的,因為我還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還有很多沒有改正的缺點與症狀,自己還不夠好,等好了再說吧。”

因此,在人群中他總會有一種被審視的感覺,就像有一臺攝像機在監控他的言行,他根本無法放鬆下來。

一些患者談到自己適應能力很差,在新的群體與環境中,

緊張與焦慮會讓他放不開自己,進而阻礙他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就算已經和別人建立了親密關係,如果有一段時間沒見,他又要重新適應。

因為他的敏感,他整個人也會變得草木皆兵,就算別人沒有惡意,就算別人不是針對他,他也覺得別人看不起他。

一些治療師為了幫助患者找回自信,

往往會讓患者相信他們自己具備很多優點

,從而減少自我否定。這種方法只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景,畢竟他的自卑不全是因為他的優點不夠多,而是因為他覺得不能做得更好。

因此,

只要有缺點和任何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劣等感

,畢竟他想要的不是大部分不錯,而是全都好;他想要的不是和多數人相處和諧,而是獲得所有人的接納;他想要的不是簡單的幸福,而是超越身邊所有人……

因此,治療師的好言相勸並不能幫他擺脫自卑—對幻想成為神的他來說,永遠無法對作為一個人的自己滿意。

一位患者寫道:

“我無法接受、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當迫不得已去面對真實的自己時,我就會憎恨自己。

這種憎恨太可怕了,我無法忍受被憎恨的痛苦,進而透過逃避真實的自己來度日!

因為所有人的思想都跟我一樣,所有人都無法接受、無法面對這樣的我,當別人面對我真實的一面時,就會憎恨我。

所以我就逃避人,最後形成社交恐懼症!

“有時候,我我真的很討厭自己”

02

從自卑到自恨

自恨往往會外移——認為別人也是如此憎恨自己。

這樣的人往往會覺得別人的目光都是批判性的,似乎自己就是一隻等待被宰割的羔羊,每次出門就好像上戰場一樣。

常常陷入一個狹小的圈子裡,畢竟越少與人接觸,就越安全,與其犯錯,不如不做。

一些患者在生活中話很少,不是他沒有話,

而是他對說什麼、做什麼總是要反覆思量,害怕做錯,因此他說的話總是要經過“加工”才放心

,但經過如此複雜的思維過程,他反倒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他瞧不起自己,也不相信別人是接納他的。他在內心深處並不真正信任他人,甚至會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都是自私與具有批判性的,並會在他“跌倒”時偷著樂。

因此,他只能極力隱藏自己,並和他人保持距離。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醜惡與無聊,

這一切只是他對自己的無情與殘酷的投射而已

——越擔心別人惡,越說明對自己惡。

為了逃避自卑與自恨,

他必須戰勝現實中自己的各種侷限性

,畢竟,如果要作為神一般的存在,他就不能有缺點、不足,不能有不可控之事,不能有不喜歡他的人。

任何與他理想化自我不符的東西,都會成為症狀——諸如臉紅、手抖、失敗、被人嫌棄、被傷害、不被重視,這些都會引發他內心強烈的衝突。

因此,消除症狀或一切他認為不應該存在的東西就成了他的希望,這樣他就又可以成為他“自己”,而不是現在這樣一個令人討厭的人了。

為此,他會想盡辦法做好一切,但他的努力沒有減輕自卑,反倒讓他陷入更深的衝突—越努力,越自卑。

他的自卑不是因為他不好,而是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

為了減輕自我憎恨,患者會

選擇逃避

,這樣就不會失敗,不會被人嘲笑,也避免了他達不到的“應該”。

因此,一些人的人際關係就像“熊瞎子掰玉米”———小學畢業後,他就不再與小學同學聯絡;初中畢業後,他又很快地忘記了初中同學;高中畢業後,他又遠離了高中同學;他的朋友只有身邊的人,而少有過去的人,就算有的話,也是他在風光時期的朋友。

“好”成了關鍵詞。

當被詢問他怎樣才能對自己滿意時,患者往往談到工作好、友情好、戀愛好、事業好、口碑好……但實際上只要是他要求的,都會成為他自卑的點。

比如,他每天學習到晚上12點,但由於他不能像某些人一樣學到凌晨兩點,他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努力;雖然他考上了大學,但因為不是211或985,他依然會覺得自己失敗;就算他人際關係很好,只要有不喜歡他的人,他依然會感覺沒有把人際關係處理好……

因此,雖然他一直逼迫自己做好一切,幻想找到自信,

但因為他想要的是極致的好,所以他永遠都“不好”。

“有時候,我我真的很討厭自己”

03

自恨的層級

一個人對自己的憎恨分為幾個層次,

有輕度自卑,有重度自恨,還有程度更深的自辱與自殘,甚至輕生。

接下來,我們就按層次來解析患者自恨的深度。

心理學家阿德勒對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釋,稱其為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

神經症患者的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事情就認為是自己不好,

這導致他們失去人際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一位女性患者如此評價自己:

“我不能接受自己,我臉上的面板有點差,還有痘印,髮型也不太適合我,照相不好看,個子有點矮,小腿有點粗。

人家說要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不能改變的也不用去煩惱,雖說小腿粗可以去鍛鍊,但是也很難完全改變。其實腿粗點也沒什麼不好,身體結實啊,可我就是覺得難看……”

自卑的另一種表現就是自我貶損,總是認為自己不行、做不好,註定會失敗。

一位女性患者剛應聘上工作就開始焦慮,認為自己做不好,一定會被辭退,過不了試用期。就算她之前有過成功的工作經歷,她也認為那是因為運氣好,遇到了寬容的老闆,才沒有被辭退,下次就不見得有這麼幸運了。

自我憎恨是一種情感,但同時也會成為一種力量。為了逃避自恨,有的人會更加逼迫自己超越自己,當無法超越時,反過來又強化了對自己的憎恨。

如此往復,就像落入沼澤難以自拔。

自恨嚴重時,往往會以自我辱罵和自殘行為體現出來。

比如,一位患者看到垃圾就覺得它們跑到自己身上了;別人吐痰,她也會覺得進入了自己身體裡。其實這些僅僅是他自恨的投射而已。

除了辱罵,有人還會殘忍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諸如打自己、掐自己,甚至用刀子割自己來解恨。

此時,就像有一個聲音、有一個人在指使他這樣做,他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

而這一切往往發生在事情不順或失敗之時,而他做這一切時並沒有感到恐懼,也沒有同情,說起來時也平靜得可怕。

真正可怕的不是別人,是內心對自己的批判。

自我憎恨就像一個惡魔,無時無刻不在評判、否定、苛責,讓我們無法看得起自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當她失去所賴以生存的愛情,陷入絕望之中時,她再也不在乎自己的外貌、身材、生活,

她放棄了一切。

結果她從一個美麗的女人,變成了一個不顧健康與外貌的拾荒者—懶得洗澡,被別人嫌棄,渾身散發著臭氣。

她放棄了自己,因為她恨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就是試圖毀掉自己。

當一個人追求完美,也註定自我毀滅;

當一個人沉浸於幻想,必定害怕與痛恨現實;

當一個人試圖超越平凡,也註定被平凡拉回地面。

雖然自恨來脫離的現實,來自無情的要求,但這一切無情的背後,隱藏著內心最深處的脆弱,他的內心有無法直視的傷痕。

每一個悲劇的背後,都有一個受傷的靈魂。

本文整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社交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