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美的組成部分,千百年後我們再讀依然餘音嫋嫋,那些富有辭采聲韻之美,又飽含作者深刻人生感悟的佳作,給予了我們精神上極大的享受。相信你和我一樣,每每讀起它們總能振奮人心。

古詩詞是我們歷史文化的精華,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語言。中國古詩詞有很多堪稱是人間絕句,字數不多,卻能勾勒出無限的意境與感情。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他是唐朝第一個詩人,因一首《野望》名流千古,你讀過嗎

王績,字無功。當過隋朝的官,後因政局動盪辭官歸隱,唐朝建立後,又做過唐朝的官,貞觀初年因病辭官。因王績是隋末唐初的詩人,所以一般都把他認作是唐朝的“第一個”詩人,講詩的人也多半會從王績開始,而且一定是講這首《野望》。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題“野望”,是啥意思呢?

看第一句“東皋薄暮望”破題,東皋就是東邊臨水的高地,王績當年辭官之後,就在東皋這麼一個地方歸隱,還給自己起個號叫“東皋子”,非常浪漫的一個稱號。王績這句詩很好理解,把該交代的事情都交代完了——地點:東皋;時間:薄暮;事件:望。

詩題“野望”,就是傍晚時分,在野外的東皋這麼個地方,眺望遠方,然後詩人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望一望怎麼了,激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他說是“徙倚欲何依”,按字面理解,我在這裡轉啊,望啊,徘徊啊,找不到一個可以倚靠的地方,就有感情了,這顯然是有毛病嘛,矯情。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我們還是要回到前一句“東皋薄暮望”,東皋既然是一塊高地,那你在高地上,視野當然就開闊,能看見曠遠的天地,這就是望,是用眼睛望,是眼望。你眼睛裡望見曠遠的天地,引起了內心的情感波瀾,就變成了用心來望,用心在追尋某種嚮往,這也是望,是希望。

“望”字在古詩詞中可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字,晏殊的《蝶戀花》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王國維說這是人生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一整夜的風過去,樹葉都凋落了,這時你上高樓去遠望,就不會被遮住視線,就能看得更遠。你想做大學問,有大出息,就要有這種“望”的精神。

王績是東皋了,也望了,只可惜是“薄暮”,你終於打起精神要去追尋希望了,但是已經是一天的黃昏日暮,更可能是一生的黃昏日暮,你追求到了什麼呢,所以是“徙倚欲何依”?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徙是移動,倚是停止,他在望的時候還徙倚,是走走停停,不斷地在徘徊,為什麼呢,因為想要停下來,但是找不到落腳點,沒有可以依靠的所在,這真是說他的身體不能停下來嗎?當然不是,說明他內心是不安寧的嘛,薄暮時分才能遠望,沒有人陪伴,是孤獨寂寞的。

我在這個社會上“徙倚”了大半輩子,如今卻找不到一個歸宿,我的理想意志找不到地方去實踐,這才是我感到無所依的原因。

好,既然詩題野望,情感也在首聯被激發出來了,那接下來還是好好說下我望見了什麼吧,他說“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整片的樹林中盡是秋色,山頭也只有夕陽的落暉,其實秋天的落陽還是挺美的,紅的紅黃的黃,但是這種美是不會長久的,很快就要失去了,而且,秋天和落暉,本來就是破敗沒落的意象。

所以他看到了什麼?雖然是“樹樹皆秋色”,看起來很美,可是“山山唯落暉”,只有落日的餘暉,在大紅大黃的豔麗之下,看到了生命即將終結的預兆。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這兩句是望見之物,接下來“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是望見之事,放牧的人趕著牛羊回家了,打獵的人也帶著禽鳥歸來了。這是啥,這是各司其職,每天按時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到太陽落山時就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天倫之樂。

而我呢,我一個讀書人,既不會放牧,更不會打獵,成天跟東皋上望來望去,幹啥啥不行,矯情第一名。聖賢書讀來幹嘛?太平年間可以治國平天下,現在是什麼年代,大隋朝才和平了幾年,這又開始亂了,我沒有地方可以去,這滿心的悲哀之情,又能跟誰訴說呢,跟牧童說嗎,他不會懂,跟

所以是“相顧無相識”,我身邊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更沒有一個能懂我的人,所以才“長歌懷采薇”。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采薇”是個比較麻煩的典故,《詩經·召南·草蟲》寫“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是從思婦的角度思念征夫;《詩經·小雅·采薇》說“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是從征夫的角度來思念家鄉,這都是典型的戰亂時代思鄉的悲哀。

如果從征夫思婦的角度來理解,王績這首《野望》就是在感嘆隋末唐初那個動盪的時代,跟先秦時代的戰亂一樣,戰爭不止,思念不止。

但是,“采薇”還有一個更有名的故事,當年武王伐紂,自己當了天子,伯夷、叔齊這哥倆作為商臣,認為食周粟是可恥的,所以他們就跑到首陽山去隱居,窮得不行,每天只能“采薇而食之”,就是挖野菜吃,這玩意兒哪吃得飽啊,還沒有營養,不多久兩人就餓死了。臨死前他們還吟唱一首歌,大意是說:我們真是不幸啊,生活在這樣一個以暴制暴的亂世。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於是有人就說,王績是隋朝遺老,他一定是在隋朝滅亡之後,要寫詩明志,不食唐粟,這顯然是不對的嘛,首先,王績並不是愚忠隋朝的,所以他曾經辭官歸隱,他並不願意效忠於一個“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政權,這是沒有出路的,會讓人“徙倚欲何依”,其次,王績後來作過唐朝的官,官還不小,門下省待詔,他的侄孫王勃同學在唐朝過得還不錯,所以王績並沒有以“隋朝遺老”自居,自然就不會有“不食周粟”的志氣了。

就我個人理解,我認為王績這首詩,有“征夫思婦”那樣的情感,就是感慨時代的動盪,人在這樣的時代,真的是悲哀;但也有伯夷、叔齊的不幸,讀聖賢書的人,卻不能生活在堯舜的時代,我是伯夷,卻沒有叔齊懂我,周圍都是牧人獵人,到底哪裡才是我的歸宿呢?

長歌懷采薇,仕途上很難再有歸宿,但是可以像伯夷叔齊那樣隱居啊,這才是他最後的歸宿,事實也是如此,王績和他的哥哥王通都選擇了隱居,王通號文中子,隱居講學,是一代儒學宗師;王績以詩賦聞名,號東皋子。

這老哥倆還有一個孫子,名叫王勃。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中國詩詞短小而精悍,擁有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古人寫詩最注重講究“煉字”。“煉字”即詩人運用簡練、生動、含蓄、優美的字詞進行錘鍊與搭配,從而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精妙,將詩人的情感刻畫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讓孩子學古詩,就是覺得古典文化裡有太多的營養,能鍛鍊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讀詩詞既可以無形中培養一個人 的氣質;

同時也能增加一個人的學識和見識

如今新教改的 內容變動,也足以說明 這一點。

高考各科題目閱讀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

語文題目難度也在 悄悄上升。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特別是古詩詞的分量,增加51%

人人都在感嘆,本來就不好背誦的 古詩詞

現在又增加了比例,以後古詩詞學不好,會嚴重的為 成績拖後腿。

除此之外,對古詩詞的考察,也不僅僅侷限於 詩詞本身

還會繼續延續到詩詞的背景,詩人的生平等等的 延伸知識

更加重視詩詞整體的考察。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課本中的知識想要滿足 孩子的是 完全不夠的

而且課本中的詩詞介紹比較無聊,孩子看不進去,有些地方 也理解不了。

在這裡向廣大孩子、家長和熱愛古詩詞的朋友們推薦這套《中國詩詞大會》,這套書可以對孩子進行古詩啟蒙,高年級的孩子可以透過這本書對古詩的理解,來搞定語文題!

並且《中國詩詞大會》正式與現行中小學通用《語文》課本接軌;教育部官方網站傾情推薦!

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共青團中央 聯合主辦!

融合了一百多位名師的翻譯和考題預測。

他是唐朝第1位詩人,因1首《野望》名流千古,讀過嗎?

高考各科題目閱讀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語文題目難度也在悄悄上升。

這套書籍總結了考試所有常考的古詩文,並且標註了常考點以及常考題型。

書中詳細梳理了大賽選手的答題,更精心潤色了評委點評,將節目中的知識淺顯、系統地凝結在書中,供喜愛節目、喜愛詩詞的讀者翻閱、梳理。此外,書中還添加了與每場主題相關的畫作和同主題詩詞拓展,可見古人留下的瑰寶,節目中展現的只是萬分之一呢!

除了文化上的乾貨、硬貨以外,董卿、王立群、康震、蒙曼、酈波為書籍精心撰寫的推薦語,眾多節目打造者的良苦用心都收錄書中,與讀者分享誠意之作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