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包 宇:​白雨跳珠話大暑

包 宇:​白雨跳珠話大暑

白雨跳珠話大暑

包 宇

又是一個暑假開始,這群孩子已不滿足編各類故事的遊戲了。我也在各類故事習作教學中意盡詞竭,再也翻不出新花樣來。一類新的習作探索開始了。

我的一貫主張提倡適時地觀察,這個適時的含義就是切合時令。一年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三候,每年七十二候,一候就是五天,五天景物就會有一定的變化,農耕社會數千年來先民們積累的經驗,而且,這些景物的變化都在古詩詞中記錄了下來。

走進二十四節氣,走進古詩詞是這次習作探究的一個主要方向。其核心品讀古詩詞,暢想古詩詞中的景象,觀察體驗今天的景色,品味古詩詞中的情景。將古今貫通起來,古人筆下的景與此時眼下的景契合起來,在古詩詞中找到共鳴,在今情景中找到迴應。

當然,現在的孩子對於候的變化不能感受那麼細膩,但是對於節氣的變化還是能看到的。基於這種認識,第一次作文課便是一個大熱天,7月24日前後,恰好是大暑。大暑是24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大約是每年的7月24日左右,正是中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天氣。《水滸傳》中有一首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燒,禾苗莊稼半枯焦。農夫心裡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梁山好漢正是唱著這首歌,在大暑天劫了生辰綱,開始了風風火火闖九州之旅。今天,我們在教室內吹著空調,一點也感覺不到外邊世界的炎熱,如果現在出去走一走,那可是立馬滿頭大汗,看一看掃馬路的老伯伯在這麼毒花花的太陽下是滿頭大汗地幹著活,他們的頭上、臉上、眉毛上、鼻子上,都是汗珠,衣服也都溼透了。對於這樣一個桑拿天氣,田野裡鋤禾人,馬路上的環衛工,下水管道的疏通者都是他們觀察的物件,何謂“揮汗如雨”、“汗流浹背”、“驕陽似火” 如何再是一句空洞的成語?

包 宇:​白雨跳珠話大暑

童年時農家孩子的我要跟著父輩田間割草餵羊,體會過此時玉米地裡悶熱的滋味,今天的孩子體會不到,說破大天也沒有感覺,恰好那天跳閘,聽了足足半小時的電,空調不工作了,人為的清涼不存在了,我帶著孩子們在教室裡蒸了足足半小時的桑拿,任孩子們喊熱呀,悶呀,受不了呀,仍不為所動,讓他們去想一想前者,在烈日下,他們如何忍受。

感受到了熱,我們再來感受雨,而且是白雨。一個機會被抓住,黑雲翻墨,從蝙蝠山頭直壓過來,烏雲翻滾,如野馬脫韁。村莊將被籠罩了,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氣勢。我讓孩子們走出教室,去觀察亮閃閃的電光,聆聽轟隆隆的雷聲,體驗大雨如鞭子一樣抽打著房屋以及雨打在身上先是熱得發燙,後來涼颼颼的感覺。積累這些生活經驗,我們的作文活動就容易開展了。

大暑分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的最後五天是大雨時行。白雨這個詞也找來由,且看唐代劉禹錫的一首詩《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北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且不說他蘊藏的含義,只從字面上體會一千多年前,作者寫這首詩看到的景色吧,兩岸是青青的楊柳,江水快要與江岸齊平了,聽到有小夥子江上唱著歌。看看天上東邊出著太陽,西邊下著雨,寓意很深的千古名句,說不清有情還是無情。試想,此情此景只有夏天入暑季節才有。其中的“東面日出西邊雨”在人們的眼中豈不是白雨。

這種白雨現象到了宋代的蘇軾有了具體的時間地點,且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推算一下,農曆六月二十七日,應該是陽曆7月末或8月初,正是大雨時行的幾天,杭州西湖邊上的望湖樓風雲突變,雷雨交加,陰晴更迭,詩中的景象便是:黑雲像是打翻了的墨水一般,可還沒有遮往前面的山,白白亮亮的雨珠子就落在船頭,跳入船艙。它們來得很急很快,還沒等你明白過來,忽然吹來一陣風把雨雲吹走了。再看看望湖樓下的水天一色。

黑雲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風來、水光如天四幅畫面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短短28字,勾勒出多麼波瀾壯闊的畫面,如果我們用散文的語言來暢想一下蘇軾題詩時看到的情景,那麼宋代六月二七日的西湖望湖樓上至少經歷這樣幾個景色變化:酷熱——起雲——打雷——下雨——起風——晴天。每一個環節拓展開去,便是我們這次的文包詩作文《蘇軾醉書望湖樓》

包 宇:​白雨跳珠話大暑

蘇軾在杭州做官,帶領百姓疏浚河道,建堤築壩,修繕湖畔景觀望湖樓。

六月二十七日這天,蘇軾在望湖樓上與朋友飲酒聊天。天氣非常悶熱,樓下的花草樹木被毒花花的太陽曬蔫了似的,無精打采。樹上的知了在單調地叫著,彷彿在說“熱死了,熱死了……”

忽然,聽到“轟隆”一聲雷響。他抬頭一看,呀!一大片烏雲如同打翻的墨汁一樣,向望湖樓這邊壓了過來。接著又有幾聲雷鳴,那烏雲還沒來得及完全遮住兩邊的山,便有白亮亮的雨點噼裡啪啦地打落下來,打在甲板上,就如同跳動珍珠一般一股腦地亂入船艙;打在湖面上,濺起一團團白亮亮的水花;打在樓下的泥土上,濺起起一層層塵土及星星點點的泥巴;打在湖面荷葉上,形成了一顆顆小珍珠在大荷葉裡上下翻飛,蹦蹦跳跳;也打在望湖樓的欄杆上,濺起的雨星,打溼了他的衣襟,身上冰冰涼涼……

接著,一陣大風吹來,打斷了他的雨中遐想。只見那大大風颳飛花草與樹葉,還有被刮斷的小樹枝,還有湖畔被連根拔起的小樹,一時間滿天飛舞。整個望湖樓感覺都在搖搖晃晃,就連他的衣服也好像被一雙巨手搶走……

不知何時,風停了,雨住了。抬頭一看,風把烏雲與雨滴一下子都吹走了。此時望湖樓下,一片水天相連。湖邊接天蓮葉,綠得發亮;映日荷花,紅得耀眼。

此時,蘇軾陶醉在這風雨倏變的美景中,揮毫潑墨,寫下了千古流傳的詩句:“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四年級鄭雅文)

“白雨跳珠”以及“卷地風來”的畫面拓展想象,簡直是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結尾處,化用的楊萬里的一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無斧鑿之痕,似神來一筆。

包 宇:​白雨跳珠話大暑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