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兒童的拖延習慣是怎樣養成的?怎麼改?

兒童的拖延習慣是怎樣養成的?怎麼改?

兒童的拖延習慣是怎樣養成的?怎麼改?

如果您已經為人父母或者老師,那您肯定見過或者聽說過孩子以下的行為:

在應該學習的時候,他(她)死纏爛打表示希望看電視;而等電視真正有了對學習有幫助的節目時,孩子反而去看書了。

家裡來了親戚家的小朋友,父母希望孩子跟人家玩兒,孩子非要寫作業;可到了寫作業的時間了,孩子卻非要去玩遊戲。

老師正在講課,孩子不聽卻偷偷地在下邊寫作業;等老師講完後讓學生寫作業時,孩子無事可做了。

老師提出問題讓思考回答,孩子不舉手回答卻低下頭;而當老師開始講課的時候,孩子卻在下邊小聲和同桌討論老師方才的話題。

學生因為語文課上沒寫完作業而被迫在數學課上寫;結果造成數學作業寫不完只能到語文課上去寫。

公共汽車上明明看書對眼睛不好,孩子非要在上面看;等到了家裡讓孩子看書的時候,孩子卻打開了電視。

……

此類事情很多。這樣的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想盡辦法,卻根本不是在按照家長或者老師的預定指令去做事,

個別的孩子在達不到目的時甚至還會撒潑哭鬧,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的表現

拖延症具體的表現就是應該做的事情不願意去做、拖延著做或者乾脆不做;而在當時情況下不應該做的事情反而排除萬難去做,且不惜代價;要不再就是乾脆什麼也不願意幹,就等於平常人經常提到的“大懶漢”一個。

拖延症表現在孩子身上主要在學習和寫作業方面,孩子根本不是按照老師和家長的意圖去學習,正如上面列舉的例子一樣,按照老師或者家長的指令應該做某件事情,孩子卻忙著做其他的;而等到不需要他做這件事情時,他偏要做這件事情。

或許有人會問,學生在課堂上這樣,老師難道不管?實際教師的課堂工作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如果你是教師,你感覺應該怎麼管?你要管這個孩子,那就必須打斷授課來處理這個學生,這就需要打斷全班學生的思路,還要耽誤幾分鐘時間。等處理完這件事,老師再次開始講課,這名拖延症的學生又開始寫作業了。讓你說,老師是不是能幾次三番打斷自己的授課?要知道,下邊還有四十多名孩子等著聽課呢!課堂上的老師有很多的無奈。因此,

教導具有拖延症的孩子走回到學習的正路上,家長必須起主導作用。

拖延症是人類的一個通病,包括成人和成長中的孩子都有這種表現,只是表現的程度和方法不同而已,這是社會學家時常研究的課題之一。

從教育的角度考慮,當然是需要讓人如何在學齡時期遠離拖延症,從而踏上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康莊大道,到長大以後工作期間就不再拖延,就會勤奮工作,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當然,做到這些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作為人之父母,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必須是首當其衝,老師更是責無旁貸。現代人都明白,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過程,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在培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方面,學校的老師在某種程度上只能起到一種輔助作用,而起主導作用的就是父母本人。身為人之父母,能夠提前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的“拖延症萌芽”情況,然後想辦法預防孩子拖延習慣的養成,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因此,

將拖延症醫治在萌芽狀態的首要條件,就是要發現、認識拖延症的內涵和外延在兒童身上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對症下藥。

其實,拖延症在孩子身上的表現非常普遍,它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思索,你就會發現孩子身上拖延萌芽太多了。想一下,不管是在都市還是在鄉村,您肯定見到過下面這樣的場景,而且還不止一次。

案 例

(1)年輕的父母準備出去辦事,可門口的孩子也想跟著爸爸媽媽一起去。孩子在拼命哭喊,根本不聽爺爺奶奶的勸阻。

“媽媽——我也要去,我不在家裡……”

媽媽此時往往會這樣提醒孩子:“寶貝,我們先前不是已經說好啦?你已經答應我們在家裡和爺爺奶奶玩了。”

“不!”孩子將之前的約定全盤否認:“我就要跟著你們去。

我要跟著你們去玩兒……”

心軟的媽媽往往要走過來哄一鬨孩子:“寶貝,媽媽有要緊事,你就跟著爺爺奶奶在家裡玩吧。媽媽回家一定給你買好吃的……”

“我不嘛,我一定要跟著你……”

看看軟辦法無法降服孩子,爸爸就開始斥責,隨後伸手拉媽媽準備強行出發。看到這種情景,孩子哭喊愈發激烈,開始發瘋一般掙脫爺爺奶奶的手跑到交通工具前邊去撒潑(要不就抱住媽媽的腿),大有一種不讓去誓不罷休的決心。

幾番口舌的較量之後,孩子身後的爺爺奶奶看不下去了:“也真是的!不就是一個小孩子嘛。他(她)跟著你們走一趟難道就真的能壞了你們的事?要不就讓孩子去吧!你們整日地跑來跑去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快樂生活嗎?要不,孩子哭出個好歹來,你們後悔就晚了。”

媽媽本來對撇下孩子一事於心不忍,看到“上級主管部門”在替自己說話,媽媽馬上就借坡下驢,回頭看老公一眼:“沒事吧老公?要不帶著孩子?我看咱孩子挺聽話的。要不然這麼下去我們也去不成啊!”

就這樣,父母開始再次跟孩子談判:如果要跟隨爸爸媽媽出去辦事應該怎麼做,再一次和孩子重新制定新的約法三章。就這樣,孩子的“拖延之計”達到了目標。

有管理孩子經驗的父母對這種事例再熟悉不過了,可一般的處理方式基本上都與上面的方法雷同,最後獲勝的往往都是孩子。其實這麼做都是錯誤的,這種行為都會滋生孩子拖延的苗頭。

這事看似簡單,但事情背後潛伏了兒童“拖延”習慣的滋生的土壤。從兒童的角度分析,拖延的內涵其實就是兒童在執行父母或者老師的指導上“拖”和“延”,要麼就是乾脆拒絕執行;反映在父母方面,往往是要求孩子在某段時間內必須完成生活上的一些事,而孩子往往沒有按照父母的指令去做,就像本文開始的那一幕一樣;反映在老師身上就是孩子完不成老師留下的動手動腦的一些作業,向後推諉。這些都是拖延症內涵的典型表現。

在上面的案例中

,孩子拒絕執行父母的指令,將事先的約定拋到腦後,其實已經屬於拖延行為了。

值得肯定的是,兒童在做事開始前都比較聽從父母的話,準備去辦事之前,父母肯定首先和孩子商量好了,要求孩子在這段時間和爺爺奶奶在家。這就是一種指令,是對孩子的一種要求,當時孩子也滿口答應了。但在實施過程中孩子變卦了,他(她)拒絕執行父母的指令。好奇心理非常強的孩子捨棄了他和父母之前講好的條件,不惜代價要跟隨父母一起出去,打亂了父母的工作計劃。(父母究竟應該怎麼正確處理這種事情,本書在第五章第三節有專門論述。本章節只做概念定論。)

父母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智商。在孩子拖延方面也在試探著向前發展,小眼睛盯著父母和老師的“腳步”慢慢滋生拖延的習慣。有些孩子在老師和父母雙方之間尋找“空子”,想盡辦法拖延令他們討厭的做作業行為。

專家指導意見

英國17世紀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經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孩子成長方面具有同樣的責任和義務,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認真考慮,否則就要在教育孩子大問題上犯錯誤。

家長的思考與瞭解

1。在教導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上需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的錯誤。

2。當自己孩子行為出現錯誤時,你應該從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來處理。

3。希望父母多看一下教育兒童方面的書籍。

說明:本文轉自網路,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