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性別印象感知的“爬坡墜崖模型”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

看下面兩行圖片,這兩行圖片中,您分別最喜歡哪一張面孔呢?進一步想一想,您對“陳麗婷在踢足球”、“劉志飛在照鏡子”的接受程度怎樣?如果“汪戰軍很溫柔”、“張美芳很果斷”,您對他們又有怎樣的評價呢?我們身邊不乏“女漢子”或“花樣美男”,人們對這些目標物件的評價態度存在怎樣的心理規律?近日,華中師範大學佐斌教授社會心理團隊(溫芳芳、佐斌、王陽、吳漾、方澤鳴、馬書瀚)發表在性別研究重要期刊《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的關於性別刻板印象維護的閾限模型(The threshold model of stereotype maintenance)研究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的解答(Wen, Zuo, Wang, Wu, Fang, & Ma, 2020)。

性別印象感知的“爬坡墜崖模型”

對違背性別刻板印象預期的人,人們如何評價?

性別刻板印象是人們頭腦中基於性別所形成的相對固定的觀念和認識。反性別刻板印象與此相反,指男性或女性在性別角色行為方面的表現與人們的性別刻板印象不相符,違背了對兩性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劉晅, 佐斌, 2006)。關注反性別刻板印象,是因為擁有這種特徵的個體打破和顛覆了人們傳統的性別觀念。瞭解人們對反性別刻板印象目標的認知和評價規律,為緩解和消除性別刻板印象的消極影響提供了其中一種可行的方式。

反性別刻板印象可以分為兩類:(1)不具有同性特徵的反性別刻板印象,即沒有做到性別刻板印象規定的“應該做”的事情,如性別刻板印象內容為女性“應該”溫柔,而如果一個女性不具有溫柔的特徵,則屬於反性別刻板印象者。(2)具有了異性特徵的反性別刻板印象,即做了刻板印象規定的“不應該”做的事情,如性別刻板印象規定女性“應該”溫柔,而如果一個男性具有“不應該”的溫柔特徵,則屬於反性別刻板印象者。以往研究表明,人們在這兩種情況下對反刻板者有不同的態度(Heilman, 2007; 蘭玉娟, 2010),即拒絕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接受做了“不應該”的人。根據現實生活中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特點,並結合性別角色理論所提出的“雙性化”優勢,性別刻板印象維護的閾限模型的構建側重關注具有異性特徵的反性別刻板印象者,即男性或女性在性別角色表現上具有異性特徵,與刻板預期不一致的現象。

人們的性別特徵表現在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性別刻板印象的規範也在不同領域都有體現。Deaux和Lewis(1983)提出性別刻板印象包括幾個獨立的維度:如外表(體貌)、角色行為和人格特質等,每個維度都分別有男性和女性對應的規範。在外表或體貌特徵中,面孔被認為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特徵,基於面孔性別化屬性的性別二態線索(兩性面孔從男性化-女性化變化的連續體)的研究顯示,面孔表現的性別特徵對面孔吸引力評價起重要作用(溫芳芳, 佐斌, 2012)。有研究發現,女性被試認為女性面孔在從100%(極端女性化)朝-100%(極端男性化)遞變的過程中,到42%時是最有吸引力的,而男性被試認為女性面孔變化到29%時是最有吸引力的;當評價男性面孔時,女性被試認為其從100%(極端男性化)朝-100%(極端女性化)遞變的過程中,到-39%時是最有吸引力的,而男性被試認為變化到-27%時是最有吸引力的(Rhodes, Hickford, & Jeffery, 2000)。在行為維度上,當人們面對反性別刻板的物件時,通常都會採取針對性的措施限制和阻礙該物件的反刻板行為進一步發展,以維護自己的刻板印象(劉晅, 佐斌, 2006)。例如,具有較強男性化領導風格的女性管理者往往被標籤為“女強人”、“鐵娘子”,甚至是“悍婦”、“刁婆”、“母老虎”,而不受歡迎;男性行為也會受到性別規範的約束和限制,如男性情緒表現豐富,過多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感隱私,也為社會所不允許(張豔紅, 佐斌, 2011)。在特質維度上人們認為典型女性是“依賴他人的”、“膽小的”,認為男性是“獨立的”、“勇敢的”,現實生活中,如果女性和男性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異性特質,可能會受到人們的讚許,但如果特質表現更為極端,那麼人們的評價可能會更為消極。總結以上三個維度的以往研究可以發現,人們對於反性別刻板的評價似乎與反性別刻板的程度有關,只有當反性別刻板超過一定限度,才會得到更為消極的評價,而這一假設亟需實證研究的檢驗。

人們對面孔、行為和特質的性別刻板印象演化評價,存在共同的心理感知閾限

基於此,研究團隊透過三個研究分別基於面孔、行為和特質考察了反性別刻板印象的演化評價效應。研究1中採用計算機影象處理的男性化-女性化面孔來操作具有不同程度異性特徵的反刻板目標,結果發現,隨著面孔的異性化程度增加,人們對其的評價表現出先增加,然後趨於平緩,當面孔具有極端的異性特徵時,則表現出評價反轉現象。研究2和3分別採用典型性別刻板印象的行為與特質作為材料,考察不同程度的反性別刻板印象行為與特質對評價的影響,結果也發現了與研究1相似的結果,即總體而言,當目標具有一些異性特徵的行為和特質時,人們的評價呈現上升趨勢,但是當目標的反性別刻板印象程度超出一定閾限,表現出較高程度的異性特徵時,人們的評價出現逆轉,呈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總體而言,不論是在面孔、行為和特質的性別維度上,人們對反性別刻板印象的演化評價總體均表現出“爬坡-墜崖”趨勢,即驗證了性別刻板印象維護的閾限模型(Wen et al。, 2020)。

性別印象感知的“爬坡墜崖模型”

隨面孔反性別刻板程度變化被試的面孔接受度變化示意圖,虛線為線性擬合結果,實線為爬坡墜崖趨勢擬合結果(圖片引自Wen et al。, 2020)

為什麼閾限會存在於人們對錶現出不同水平反性別刻板他人的感知中呢?心理雙性化的概念可能有助於理解這一現象。心理雙性化的觀點認為,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特質的個體能夠更靈活的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以適應環境,從而可能擁有更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可能更容易被人接納(蔡華儉, 黃玄鳳, 宋海榮, 2008),展現出額外的社會優勢(Martin et al。, 2017)。儘管本研究的主題為反性別刻板印象,但在實驗操作中,平衡的性別刻板和反刻板特質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心理雙性化的概念,因為這些目標通常具有相似數量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因此,結合以往理論和閾限模型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測,雙性化或平衡的性別刻板和反刻板特質不僅可以使認同兩種性別的人自身更具靈活性和情境適應性,而且可以使他們更容易被他人接受或喜愛。這種現象類似於協同進化的觀點,即一個種群中的某個特質受另一個種群中的某個特質影響而發生的進化變化(Durham, 1991)。也就是說,心理雙性化在人類進化中可能也存在一定適應性。

感知的性別並非“二分”,反性別印象表現宜合理適度

不同於以往研究所認為的反性別刻板印象會帶來消極影響,它也存在積極的方面,在真實社會中具有適應性。因此面對當今社會中的“中性化”趨勢,我們也許不應該一分為二地讚揚或者貶低,而是關注如何適度結合男性和女性刻板印象中的積極方面,形成更為健康和靈活的性別認知與態度,引導人們更加理性平和地面對生活中打破性別常規的現象和個體,更為全面地認識他人。

從印象管理的角度來說,個體也不應完全固守於自身所屬的性別規範,正如當前社會中對所謂“直男”或者“直女”同樣存在著負面評價。我們需要主動打破性別隔閡,正確認識男性和女性性別刻板印象中的積極和消極面,進而適度取長補短,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構建積極向上的社會心理氛圍。

不論男女,我們都為人,應“持心如衡,以理為平”。

主要參考文獻:

關注我們,學習更多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