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王昌齡不愧是七絕聖手,信手寫下一首送別詩,成為與眾不同的經典

中國古詩詞浩如煙海,那麼能在這“煙海”之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成為古今仰望的“標杆”,這個詩人就不是一般的牛了。

杜甫因為其詩意蘊厚重、內容豐富而贏得“詩聖”的稱呼,李白因為其詩瀟灑疏狂,而贏得“詩仙”的稱呼……王昌齡則因為詩意含蓄綿醇,又將七絕寫出了超群之境界,所以贏得了“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的稱呼。

說到王昌齡,關於此人及其詩作,還真是沒有幾個人不稱讚。“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是王昌齡筆下的閨怨之愁;“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王昌齡的匡義勁骨;“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是王昌齡邊塞雄心之下對現實的幽怨……。

所以,每讀王昌齡的作品,就感覺渾身細胞都被調動起來,心亦被其中的藝術魅力一點一點融化。

王昌齡不愧是七絕聖手,信手寫下一首送別詩,成為與眾不同的經典

而詩巷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以獨特手法寫人間真情,於情感的連綿起伏與含蓄委婉間觸動著人心,後兩句尤其膾炙人口。無關名氣,旨在分享大美;各位看官,且隨詩巷一起來再讀王昌齡。

送柴侍御

唐 ·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簡單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此詩為王昌齡滯留在龍標(今天的湖南黯陽)期間,送朋友去武岡(湖南西)時所寫;所謂“滯留”也就是受貶。

王昌齡不愧是七絕聖手,信手寫下一首送別詩,成為與眾不同的經典

送別詩都重在突出一個“愁”字,以體現人物之間的情感之深;但是能夠讓作品具有吸引力,詩人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愁”,這也是所謂的“百詩百法”。

王昌齡在這首詩中,首先對兩地的地勢與環境做了介紹:流水通波接武岡;浩浩流水與武岡相通,這句比較有氣勢。而它簡單一筆,不僅點明朋友所去的地點,還點出了路途之險、之遙遠。然而,在這表面的“路況”之下,其實還暗含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雖然路途遙遠,但還是“兩地相通”,兩地之間被這流水連線起來,這就從側面說明作者與朋友之間的心是相通的,無論現實情況多麼嚴峻,也不能阻擋他們相知、相惜、相掛念的兩顆心。

有了首句的鋪墊,承句也就很自然地接脈而出:送君不覺有離傷;朋友將要遠辭,而作者作為送別的一方,則說內心不覺得有多麼傷感。他能夠這樣說的原因何在?一半在首句中,那麼另一半呢?當然在接下來的兩句中。

王昌齡不愧是七絕聖手,信手寫下一首送別詩,成為與眾不同的經典

從承句的內容來看,這首詩中的脈絡安排得十分緊密,可謂環環相扣,層層銜接。

帶著承句中的意蘊,我們再來看後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那青山皆接受著同樣雲雨的潤澤,而那明月也同樣將兩個相隔甚遠的地方照亮。讀到這裡,真是不由得再次為王昌齡豎起大拇指。你說他咋就這麼會想、會說呢?這樣一說,對遠辭的朋友而言就是一種莫大的安慰,也進一步很好地解釋了承句中“不覺有離傷”的原因。

柳永說“自古多情傷離別”,杜荀鶴也說“無多志氣禁離別”……足見離別對於人們來說,是再傷心不過的事了。人本就是情感動物,所以還真沒有幾個人不怕面對“離別”。

但王昌齡偏偏不言傷心,難道他對“離別”無動於衷?根本不傷心嗎?當然不是。作者說“不覺傷心”是在寬慰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衝淡了這沉鬱的離別氛圍。所以,無論是承句中的“不覺有離傷”也好,還是後兩句中的“同雲雨”“共明月”也罷,都是安慰之語,都可看作是對“傷心”“惜別”的另一種表達。

而這一場離別,經過作者這樣一寫,藝術效果就更為突出。一方面,它可以讓讀者讀到詩中的樂觀、積極之意味;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讓讀者讀到更多的悲傷,這是“反襯”手法的作用。

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是對“審美”自由、開放的見證。然而無論讀者怎麼去品,都基於作者的情感之上,未能脫離作品本身;所以我們讀到的,也必定是作者與朋友間那深厚的、真摯的情誼,這是不變的主旨所在。

王昌齡不愧是七絕聖手,信手寫下一首送別詩,成為與眾不同的經典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既有畫面感,又有藝術性、哲理性。深情無限,韻味無窮,實在是經典中的經典之句。

縱使千山人去遠,依然明月證初心;各位看官,相信你也非常喜歡七絕聖手的這首詩,在品讀之後,如果你有自己的感想與看法,不妨簡單聊一聊,我們大家一起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