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經典!3味藥治療脾胃病,配伍精妙、屢用屢效!

● 報到時間及地點:

報到時間:2021年10月17日全天報到;

培訓時間:

2021年10月17日-19日(17日報到)

培訓地點:

中國·保定

(具體位置報名後發放)

學習費用:1800

在選方用藥方面,以《內經》“君一臣二”為宗旨,發揮經方遣藥之義,臨證用藥多以三味為君臣藥,故稱“三味方”。

主藥明確,方證合拍,隨症加減,療效顯著。可謂是治療脾胃病的絕秒秘方。

本文主要介紹毛德西教授治療脾胃病“三味方”奧義。

藿香、佩蘭、砂仁(芳香三味飲)三味為芳香健胃化溼之主藥。

藿香與佩蘭配伍出自《時病論》,功效相仿,均有化溼、解表、止嘔作用。唯佩蘭對脾經溼熱之口中甘膩多涎最為合拍,而砂仁化溼醒脾作用明顯。

三味用於中焦溼濁不化之胃炎,症見胃脘痞悶,口淡乏味,或口有穢濁之氣,肢體疲倦,脈緩舌白潤膩等,起效快。略予加減,對上消化道疾病頗有效驗。

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湯)三花均為芳香理氣化滯藥。代代花偏於開胃寬胸,厚朴花偏於理氣消脹,佛手花偏於疏解肝胃之鬱。三味合用,對肝胃氣鬱於胸脅、脘腹,出現痞悶、脹痛、食後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飲,還有消脹減肥之效。

大麥芽、稻芽、谷芽(開胃三芽飲)三芽亦具芳香氣味,有疏肝健脾開胃之用。麥芽為消食藥,但有明顯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與麥芽相似,幫助消化,但藥力緩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溫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藥合用,舒達肝氣,開胃進食,並有溫散溼邪的功效。

半夏、黃連、黃芩(辛開苦降散)此三味為半夏瀉心湯的君臣藥,為辛開苦降之代表組合,又為苦寒與苦溫之相反配伍。具有辛開溼濁散,苦降熱邪除之功效。

凡見心下痞滿,隱隱作痛,泛泛欲嘔,舌苔溼膩者,此三味為必選之藥。唯其用量,當視溼與熱孰輕孰重而定,而溼熱之孰輕孰重,又當以舌苔為標尺。

竹茹、生薑、蘆根(清胃三味湯)此三味為清胃降逆組合。用竹茹清胃止嘔,一改過去單純清肺化痰之用;蘆根清胃生津的作用顯著,凡胃熱之呃逆、嘔吐,常取竹茹30克,蘆根30克,對胃熱之逆,效果明顯。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氣之弊,加入辛溫之生薑,既加強降逆作用,又可預防竹茹克伐胃氣之虞。

砂仁、白蔻仁、公丁香(開胃醒脾方)此三味均有芳香氣味。砂仁與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溼、行氣、溫中止嘔的作用;公丁香為溫中降逆藥,於胃寒之嘔吐、呃逆、噯氣有益。三味合用,對中焦寒溼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嘔、呃逆不斷、時時吐濁者,每有良效。

青皮、陳皮、大腹皮(理氣三皮飲)此三味為理氣消脹之品。青皮疏肝達下,陳皮調脾達中,大腹皮行氣達三焦。小腹脹痛者,以青皮為主藥;胃脘脹痛者,以陳皮為主藥;脘腹皆脹而痛者,以大腹皮為主藥。三味合用,在舒理氣機的基礎上,又有健脾開胃之功效。服用後常有腸鳴下氣之感。

雞內金、雞矢藤、神曲(二雞神曲散)此三味為健胃消食之藥。雞內金消食化石為百姓所公認,神曲的消食化積的作用比較強,特別是小兒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覺,又感冒,神曲應為首選藥。雞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藥,此三味研粉沖服,或煎湯服均可,於老人、小兒服用效果更好。

神曲、山楂、大麥芽(三仙飲)此三味為“三仙飲”,在廣大農村幾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積,山楂消肉積,麥芽消果積。有的地方加上雞內金,名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強。但對於年老體弱者,還要加一點健脾藥,如白朮、山藥、陳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黃連、吳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湯)黃連、吳茱萸為左金丸,是苦寒與苦溫組合,是清肝與暖胃結合。

主藥是黃連,“實則瀉其子”,瀉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無犯乎胃,則胃痛、嘔吐、嘈雜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傷胃氣,故佐以吳茱萸苦溫,佐制黃連之苦寒,又有溫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子,有溫中下氣、和胃降逆之功。三味合用,用於溼熱聚中,肝胃氣逆者,其清熱降逆和胃之效,功效顯著。

薏苡仁、白蔻仁、砂仁(三仁化溼散)此三味取“三仁湯”之義,以砂仁代杏仁。薏苡仁健脾滲溼,白蔻仁行氣化溼,砂仁醒脾祛溼,三味合力,藥性偏溫,於脾溼、氣滯之中焦溼困證,所見納谷不馨,口淡乏味,或有穢濁之氣,用之每有良效。薏苡仁用量大一些,其他二味用量偏小。

黃連、乾薑、半夏(清溫降逆湯)此三味是張仲景半夏瀉心湯、黃連湯之主藥,為辛開苦降的代表組合。黃連苦寒清熱,乾薑辛溫開結,半夏苦溫燥溼,凡溼熱蘊結於中焦,升降失序,納運失和,症見脘腹痞滿,泛泛欲嘔,頻作呃逆,食慾不振,或有燒心、泛酸,舌苔白膩或黃膩者,此三味為對證之舉。

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瀉散)此三味用於結腸炎之久瀉,炒山楂健脾止瀉,肉豆蔻固腎止瀉,石榴皮澀腸止瀉,若是潰瘍性結腸炎,可加白芨、仙鶴草。還可將錫類散加入湯劑中,沖服。

百合、烏藥、甘草(百合烏藥甘草湯)此即百合烏藥湯加一味甘草,百合烏藥湯出自陳修園《時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諸藥不效者,亦屬氣痛”。

原方百合一兩,烏藥三錢,重在通氣和血。加一味甘草,意在緩急和中,用量多在10到15克。用於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無吞酸者燒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注:用藥請遵醫囑)

注:本文僅供參考,具

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