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養娃7年,我終於實現了衝孩子“發火自由”

做父母后,有很多為難的時刻,比如衝娃發脾氣這件事。

雖然理論上講,父母情緒要穩定,家長好脾氣,孩子才能有好性格。

話是沒錯,但很多人總是過分解讀,慢慢地就成為了家長不該發脾氣,不能吼孩子,不能懲罰……

反正就是你內心崩潰地如山體滑坡、火山噴發也得堵住,面對孩子你也得如春風拂面。

週末和閨蜜公園約玩,CC一直帶著DD樹上上躥下跳,我一直在旁邊膽戰心驚,一會拽下來大的,小的就竄上去了,一會按住小的,大的又沒影了,二胎老母親獨自帶娃要的不是勇氣,是命!

養娃7年,我終於實現了衝孩子“發火自由”

最後,忍無可忍,大喊著把兩個娃提溜回來,告訴他倆我有多生氣。

媽媽老了,追不上你們,我很累,你們要等等我知道嗎?

你們一直爬樹很危險,我很擔心哪個摔下來,我一擔心就會想吼你們…。。

就在我委屈至極地跟兩個孩子“哭訴”完,閨蜜都傻眼了“你原來也和孩子發火,還有這樣也行……”

我當然也發火,而且,也並不算是一位脾氣溫柔的媽媽。

許多媽媽後臺留言:

面對娃各種作妖,不發火?憋出內傷。

發火吧,怕傷害孩子幼小心靈,發完火自己還又悔又懊,也沒好受到哪去。

養娃7年,我終於實現了衝孩子“發火自由”

反反覆覆一直是忍著、沒忍住、後悔、暗自發誓下次絕不發脾氣,但下次依然忍不住發火的死迴圈裡。

這題有解嗎?

有!

做到這些,你也可以像C媽一樣,實現“發火自由”。

01

媽媽可以發火,前提是,孩子要明白,發火不等於不愛他

沒有人規定父母不能發火。

所以,請先自我接納,正視自己的情緒。

偶爾發火並沒事,可怕的是習慣性發火,可怕的是沒有和孩子及時解釋為什麼發火,讓孩子認為你的憤怒、無奈都是因為他。

記得後臺有媽媽問我:

孩子睡前哭著入睡,晚上就總是做噩夢,一晚上哭醒很多次,問我有沒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孩子的睡眠情況。

後來詢問才知道,媽媽總是因為孩子磨蹭著不睡覺而生氣吼孩子,每天母子倆的互動都是以批評結束的。

媽媽還說,我知道發脾氣不好,但當下總是控制不住,晚上孩子哭有時我也跟著哭,一遍一遍地和孩子說對不起,發誓明天開始絕對不兇孩子了。

後來,我建議她,每天不管上床前發生了什麼,

孩子躺在床上睡著前都親親孩子,和他說一句“媽媽愛你”。

哪怕你很生氣,哪怕你演演戲。

後來這位媽媽說,雖然睡前依然雞飛狗跳,但孩子睡得安定多了。

養娃7年,我終於實現了衝孩子“發火自由”

其實,孩子怕的不是媽媽發火,而是媽媽不愛自己了。

所以,如果平時你表達的愛足夠多、給孩子的肯定足夠多、甚至給予他的盲目自信足夠多……只要確信爸爸媽媽愛自己,那麼偶爾發脾氣,其實傷不到孩子,也傷不到親子關係。

那天我口不擇言,氣得衝CC吼叫,“你可真討厭,我早晚被你氣死”。

她毫不示弱地回覆我“你且愛著我呢,你都愛到骨頭縫裡了(忘了什麼時候這麼形容過),你想不愛都做不到,你不就是嫌帶著DD鬧騰的你沒法工作麼?”

我一時竟不知道該難過還是高興,反正心裡還挺痛快。

你平日給予的愛已經給孩子築了一道堅固心防,你傷不了她,就挺好。

所以多表達愛,可以讓孩子內心也堅定,明白大人發火只是因為某件事,並不是因為他。

02

壓抑情緒,反而會傷害孩子

孩子的心思和感知能力是很敏感的,他們可以輕易地察覺你情緒的波動和氛圍的改變。

所以,當你因為某些原因感到憤怒、難受、委屈等時,不要試圖用自我感動式的愛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

養娃7年,我終於實現了衝孩子“發火自由”

首先,即使你不發火,你也隱藏不了自己的負面情緒。

你生氣或不耐煩時,語氣也會不自覺的變得急促,肢體動作也粗暴很多。

孩子是很敏感的,這些他們可以輕易察覺到。

而你刻意的隱忍,會讓事情更糟。

孩子察覺到了大人情緒的變化,但卻不知道改變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相處,都是一個測試對方底線的活動:

覺得對方可以退一退,你就進一步;

覺得對方不肯退,就按兵不動;

覺得對方太強勢,自己就不得不退一步。

孩子跟父母其實也是如此,他們會透過觀察父母的反應,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為路線。

但隱忍的狀態下,孩子其實是看不到你真實的態度的。

你看上去沒生氣,但是你的行為又變“壞”了。

這種

行為和情緒的不對應

,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患得患失不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狀態來面對父母。

反而讓孩子感到更加不安、惶恐。

所以,不如直接讓孩子知道你真實的情緒。

格桑澤仁老師曾所說,“憤怒與快樂對人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孩子有權利憤怒,也有權利感知別人的憤怒。孩子應該知道他人對自己行為的真實情緒反應。

你可以向他描述你的真實感受,前提是宣洩而不是指責。

比如:

可以說“我剛剛收拾過的積木現在被扔的到處都是,我感覺勞動成果一點也沒受到尊重,我好生氣!!”

但是不要說“你這孩子怎麼回事,一天到晚給你收拾800遍都不夠你扔!真討厭”。

而且,

對孩子,示弱比逞強更好使。

比如我常用的句式,“哎~我的工作好難啊,我一直都做不完,我又累又煩,CC還不讓我工作,還要讓我陪她玩,我真的太難了,嗚嗚~~”

CC就會說,“別哭了,別哭了,你工作吧。”

其實孩子還是很懂事, 只要不是趕在他情緒也很崩潰的時候。

你趕在他崩潰之前先崩潰,他其實是會體諒你的。

養娃7年,我終於實現了衝孩子“發火自由”

人類生來就有憐憫之心,對比自己更慘的人,通常都會表示同情。

只有你表明了自己的感受,才能激發孩子的同理心,他才會透過你的真實情緒去衡量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03

看父母發火到冷靜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

當你感覺很累,已經遊走在暴走的邊緣,與其違背本性壓抑情緒,倒不如利用正確的方法去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讓孩子看見父母調節情緒的過程,也是他學習的過程。

情緒不對時要及時表達出來,給孩子心理預警:

我很累\著急,我想早點休息\說話可能聲音會大一些,如果你覺得害怕或不舒服,可以離我遠點。

及時表達出自己的訴求,以及可能發生的結果。

在情緒爬坡的過程,就將其扼殺在搖籃裡,避免情緒累積造成更大的傷害。

情緒崩潰,隔離冷靜:

我現在有點激動,需要冷靜一下,我再說下去就要爆出難聽的話了。

當情緒腦佔據上風,自己已經沒辦法思考,那就先自行隔離,冷靜後再處理。這樣也可以有效避免造成更嚴重、更直接的傷害。

養娃7年,我終於實現了衝孩子“發火自由”

發火後的重建:

解釋發火原因,讓孩子明白情緒是如何來的,又是如何一點點爆發的,下次是否可以避免。

若是自身原因造成的發火,及時道歉,“對不起,媽媽剛剛沒控制好,大聲吼了你…。。”。

我們無法永遠保持冷靜,但事後冷靜下來,要對自己失控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錯誤及時道歉。

父母自己從發火-冷靜-冷靜後重建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從父母這裡學習處理情緒的過程。

若一味展示「為顧及孩子(他人)感受而壓抑自己」的自我犧牲式情緒管理大法,反而是在給孩子一種錯誤示範。

養娃7年,我終於實現了衝孩子“發火自由”

所以,不要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沒錯,但也不需要刻意壓抑,

大人學會如何正確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比教會孩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