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因為“付出”而被愛

點選下方小卡片關注海藍博士

1

朋友剛剛結束了一場談了四年的戀愛。他說:分手那一刻,感覺鬆了一口氣。

我曾見過他的女朋友,溫柔可愛,善解人意,是吃飯的時候一定會幫大家倒水分菜的那種女孩。

問他這麼好的女朋友,為什麼要分手。

他苦笑說:大概就是因為女朋友“太好”。

她為了他學做飯解鎖各種燒烤蒸煮,連他加班都會做好飯送過去。他出差,她不是微信就是電話,時刻關心。他有一次隨口提了一句“某某性格有點鬧”,她就跟對方斷了交,後來慢慢地跟朋友都不太來往了。

這種被重視的感覺,一開始很享受,但時間長了,就有了問題。

加班、出差,她隔幾個小時就發微信問他在幹嗎,他忙起來忘了回,她就直接打電話過來問他為什麼不回微信。

他跟朋友聚會吃飯,她會發脾氣,覺得他冷落了自己。

甚至有幾次,他發現她在偷偷看自己的手機。

他們開始吵架,每次都以她的指責開始,哭鬧結束。

“你為什麼回微信總那麼慢,你知不知道我會擔心?”

“我為了你都不跟朋友出去了,你為什麼非得跟朋友吃飯?”

“我為什麼不能看你的手機?”

為了避免吵架,他甚至開始疏遠朋友,但她依然不滿意,找茬兒跟他鬧、哭、分手,兩個人分分合合好幾次,每次都是他哄著複合。

在日漸頻繁的爭吵裡,朋友變得越來越冷淡。

他看到她沒事找事的微信就會煩,看到她做了一桌子菜就會有負擔,終於,在女朋友又一次提出分手的時候,朋友頭也不回地搬出了他們的房子。

他說:這場戀愛談得太累。

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因為“付出”而被愛

2

身邊常會遇到這種“放債式”的感情。

我先掏心掏肺的付出,然後理直氣壯地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必須給到自己想要的愛。

我付出了,所以你得讓我滿意,你必須以我想要的方式來愛我,才對得起我的付出。

親愛的們,這種所謂的“愛”是不是很像“債”?

這種債最初打扮成了“愛”,當你欣欣然接受後,性質就變了,首先你需要還,而且還多少,利息是多少都是“放債的人”說了算。

只要ta不滿意,你永遠都還不完。

這種情感關係,本質上就是一種索取。

3

索取式的愛,不只在愛情中,在親情中也很常見。

電視劇《小捨得》裡,有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媽媽田雨嵐。

對於即將小升初的學霸兒子子悠,她在生活上悉心照顧、事必躬親,捨得為兒子砸錢、願意為孩子奔波,為了孩子進補習班,可以當著一屋子家長的面給老師哭著道歉。

她對兒子的愛,無可指摘,但她的愛,也的確令人窒息。

子悠報了N個奧賽班,每門功課都要考到第一。兒子考了100分,她感覺自己“至少年輕十歲”,為了成績,她逼著孩子放棄了足球和螞蟻工廠,明明知道老師不待見孩子,仍然送他去上補習班。

(來源於網路)

兒子在班會上哭著指責她“不愛自己”,她也情緒崩潰“我還要怎麼愛你”。可情緒那麼崩潰的情況下,放學時還是搶過兒子的書包背在自己的肩上。

很多人討厭田雨嵐,但我理解這個媽媽要強背後的心酸。

從小父母離異,母親是小三扶正,她在孃家被原配的女兒瞧不起,在婆家因為母親的不光彩受擠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只能靠自己”。

她太希望獲得真正的尊重、活得舒展,兒子子悠就是她最大的希望。

她渴望用兒子的優秀來證明自己,彌補自己的底氣不足。所以儘管子悠已經很優秀,對媽媽來說還遠遠不夠,因為她需要兒子“更好”、“最好”。

不管是作為女人,還是作為母親,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心情。

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因為“付出”而被愛

竭盡全力的努力,一切都做到極致,希望付出的心血能得到回報,慰藉自己所有的委屈。

可任何一種情感關係,都有界限,即便是至親之人,也沒有義務、不可能滿足你所有的期待。

父母給孩子的愛,只是愛,而不是期待回報的“贈與”。以愛之名的索取,無論是愛人,還是孩子,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如此,可以捫心自問,你給愛人和孩子的是什麼?真的是愛嗎?

可以確定的說,當你的給予沒有收到預期的回報,你就難過憤怒時,你給的不是愛,是期待回報的要求。

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因為“付出”而被愛

4

總是“用愛來放債”的人,往往特別渴望別人的認可,可以說:他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

別人覺得他好,他就會覺得自己真不錯;別人覺得他不好,他就會自我懷疑。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們把別人的評價看得太重了。

期待外界給我們的都是肯定的聲音,期待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回饋,期待得到100分的肯定,似乎那個肯定,比自己的努力,更能證明存在的價值。

事實上,你是誰,你的價值是什麼, 不會因為他人的看法說法改變。一切為了尋求他人認可的努力, 最終都是費力不討好的精疲力盡。

為什麼我們如此渴望別人的認可?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認可過自己,我們沒有接納自己的全部,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

一個沒有能力真正接納和愛上自己的人,不可能給予別人真正的愛。即便給,給的也是希望被肯定、被認可、被愛的期待。

因為不被肯定就全盤否定自己的價值,或許傷害不了別人,卻一定傷害了自己。

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因為“付出”而被愛

5

在情感關係中,我們到底希望得到什麼?

人是情感動物,每個人都會這樣希望,希望得到愛人更多的回饋,希望得到孩子知恩圖報的感激,希望得到領導同事的認可賞識,哪怕只是一桌飯菜,也希望品嚐它的人給一句由衷的點贊。

付出了真心的人,這份希望不應該被嘲笑和輕視。

只是想對那些活在期待裡的人說:每一種情感關係裡都有期待,但每一種關係,都要保持平衡。

一味地要求對方達到自己的要求,不斷地提高內心的期許,結果就是失衡,是愛的人不斷失望,被愛的無所適從。

我們要學會的是,當期待落空的時候,如何面對自己。

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因為“付出”而被愛

6

任何一種情感關係裡,最重要的是兩個字:自己——看到自己、接納自己、會愛自己。

是自己看到自己的價值,並很確定自己的珍貴,不被外界的評價所困擾。

你必須首先要愛自己,才有能力愛他人,才有能力認識自己的價值。

你對個人價值的評價,不應該只建立在別人的評價裡。他人給予的關注、讚美、寵愛,是額外的加持,但不是唯一的標準。

《歡樂頌》裡,安迪對樊勝美有一句評價:“在那些沒有信心靠自己的奮鬥找到前途的人們當中,你很難找到獨立的精神和堅強的個性。”

真正的獨立,是情感和行為的自洽。人生中,情感裡,都是如此。

一段良好的關係,奉獻與索取是相互的,即使是在最親密的關係中,也應保有獨立的人格。

那些偉大的愛情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往往不是什麼你儂我儂,而是彼此扶持支撐。那些成熟的愛人,在意對方的感受,也不漠視自己的價值。

真正懂得自己,才知道如何做選擇,接納了自己,才知道如何努力,才不會因為得不到而恐慌。

一個無法愛自己的人,給出去的愛,都是變相的要,愛情只會成為一場彼此的消耗。

別讓你給的愛,成為你放的債。

伴侶也好、親人也好,好的情感關係永遠是對等平衡自我成長,而不是一味索取。

真正的愛自己,是不強求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特約作者:鏘鏘匠

編輯:範燕